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词类活用 臣之壮也

臣之壮也和邻之厚,君之薄也的 之 后面的都是形容词活用做什么词性的?
之 是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吗?如果是那么 壮 应该是做谓语吧。

臣之壮也“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之”用在主谓之间,便形成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由此可见这个“壮”在前一句中本身是作谓语,但是一旦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后,“臣之壮也 ”就变成了 “尤不如人” 这句的主语了。壮在这里解释为年轻,年轻本身就是一个形容词。 形容词是可以作谓语的,表示状态。

翻译:我在壮年的时候。

原文: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白话译文:

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此文出自先秦·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

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

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

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事件。

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人说他姓丘,名明,因其父曾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曾任鲁国史官。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说过:“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见孔子把他引为同道。

汉代史家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相传他鉴于鲁史《春秋》太简,恐后学弟子各持异说,失其真意,写成《左氏春秋》,后世称为《左传》。还编著有《国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臣之壮也 之 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之用在主谓之间,便形成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由此可见这个“壮”在前一句中本身是作谓语,但是一旦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后,“臣之壮也 ”就变成了 “尤不如人” 这句的主语了。

邻之厚,君之薄 是同样的道理追问

那 壮是形容词或用作什么?是动词吧。为什么作业上写 壮 的用法和 供其乏困的 乏 困是一样的。。答案错了?

追答

壮在这里解释为年轻,年轻本身就是一个形容词。 形容词是可以作谓语的,表示状态。

比如 我年轻、 我漂亮等。

如果去掉之,变成臣壮,臣壮的意思就是我年轻,这里的壮就是形容词。
加上之,变成了我年轻的时候,壮就要解释为:年轻的时候。这里的“年轻的时候”就是名词,也就是说
这个壮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乏困 也是形容词作名词, 解释为 缺乏的东西。

邻之厚,君之薄中的 厚是形容词作动词 解释为增加 和削弱。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9-23
厚,薄:形容词做动词,变厚变薄。之:取独,不译追问

那壮呢?

第3个回答  2016-01-02
2a-1的平方根是正负3 所以 2a-1=(+/-3)^2=9 2a=10 a=5 4是3a+b-1的算数平方根 所以 3a+b-1=4^2=16 15+b=17 b=2 a+2b =5+4 =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