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啊

如题所述

释义: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出处:汉·戴圣《礼记·大道之行也

原文(节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大道之行也》, 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其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一个美好愿景。

 大道之行也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这一感情。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道之行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5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出自先秦时期的《大道之行也》,作者不详。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在儒家眼中,夏、商、周三代前是“大同社会”,“公天下”。也就是说当时的天下是大家的,不是一姓一人的“家天下”。那时候是禅让制,得贤能而为领袖。财富资源没有垄断,也是大家的。而夏商周三代是“小康社会”,“家天下”。禅让成了世袭,出现了私有。三代之后,是乱世的春秋战国时代。在儒家眼中是糟糕的,不如小康的三代。于是主张回到“天下为公”和“选贤与能。” 这两点都是大同社会的主要特征。“天下为公”是指天下、国家不属于一人一姓(君王贵族),天下财富并非君主之私产,而是属于全天下的人民。“选贤与能”是指选择领袖君主不按夏禹以后的世袭制度,而是恢复到禹之前的禅让制度。通过贤能确定君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0-06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篇》
(1)这段文字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那些史实?

思路分析]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这是一种生产力水平较低情况下的制度。其存在是与当时生产力低下相适应的,其消亡是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
[解题过程]

①讲的是原始社会的情况。
②传说尧年老的时候,召集部落联盟会议,推选继承人,大家推选有才有德的舜,舜用同样的办法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正是指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这段史实。

这种办法在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第4个回答  2011-10-18
天下的权利和财物是属于公众的,选举贤能的人来领导打家,管理社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