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写篇文章,谁帮我提供个示范问啊?

以《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写篇生活感悟文章,反应构造和谐社会,自己走向人格完美的切肤之感。题材不限

感悟李镇西
在当今各种文化交汇,主流价值缺失,传统与现代冲突、个性充分张扬、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时代,也许所有的老师会感到现代教育中传统的道德说教已变得那样苍白无力,师道尊严似乎沦丧。因为社会的某种畸形和一些丑恶现象的增多,学生对于劳动与收获、付出与成功、奉献与获取、责任与权利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似乎丧失了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老师觉得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再加上升学的压力,教学的竞争,经济收入的拮据等原因常常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甚至各种身心疾患,常常使教师同样也使学生失去教育和受教育的幸福感。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健康课题组的调查,51.32%的教师有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问题,16.56%的教师有中度的心理问题,2.49%的教师患有心理疾病。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享受美好的生活,还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影响一代新人的身心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为了人的幸福而存在,教师是幸福的职业。让教师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感,不仅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保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愿望,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常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写成文章向《中国教育报》投稿,有时也会宣泄对当今教育的种种不满,上个月《中国教育报》教师书房栏目的编辑给我寄来了一本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并题词:“感悟李镇西:共同体验教育的幸福”。

记得十几年前刚读到李镇西的文章时觉得有点好笑:李镇西这个名字起得怪怪的,和《水浒传》里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里的镇关西名字差不多。随着越来越多的读李老师的文章,对李镇西的大名就变得习惯而逐渐亲近起来,继而产生了崇拜之情。近期拜读此书,作者给我指点了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个人专业发展和家庭社会生活中追求师生共同发展、享受教育幸福的迷津。读这本书时会感觉到是在和作者一起品味教育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一起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生成教育智慧、享受教育成功的快乐幸福。

如果想要体验教育的幸福,教师首先要做到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朴实的话一直是李老师追崇的人生目标和为人之道。教育家魏书生曾作出这样的评价:“李老师满怀爱心在学生心田耕耘,学生成长便成了享受,他教书也是享受;他把自己的感受真诚地写出来,读者读起来是享受,我相信他写书也是享受。把教学当作享受,同时让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老师,是好老师。”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和感动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师生间的相互尊重和爱心是建立在爱心和民主的基础上的,李老师首先创造的是充满爱心和民主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充满爱心和尊重个性的教育,而不是专制教育中的非人教育;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和创造的自由。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民主教育也是重视法治的教育。教育中的法治精神还体现于学生班级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民主教育需要宽容,民主本身就意味着宽容:宽容他人的个性,宽容他人的歧见,宽容他人的错误和与众不同……书中有许多课堂教学实录、班级工作手记、师生交往事例、偶发事件处理的案例都融入了李老师爱心与民主教育的思想,让人回味无穷。

李镇西认为,享受教育的幸福,教师职业不应该仅仅是“奉献”,或者说,这个“奉献”本身也是收获,收获成长!教师的成功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之上,而应该有自己的成功: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拥有的教育智慧更加丰富。只有让自己的课越上越精彩,并进行教育科研取得成果,开始写作并发表教育文章乃至出版教育著作,踏上由一名普通的教师通往教育专家的道路……教师才能真正体验到仅有的幸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如果教师不想只做“教书匠”,而想获得职业幸福感,就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认真地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到教育的改革和研究中去,这样才会始终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就此,李老师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每天必须倚在床头至少看几十分钟书,否则就会失眠,每次外出开会、讲学或旅行都要带上几本书,火车上、飞机上、宾馆里都是读书的地方。

刚工作那几年,充满激情又年轻气盛的李老师面对学生各种缺点也曾陷入教育的误区、遭受许多挫折,如对课堂上对自己不尊的学生进行无情的讽刺,骂得他脸红耳赤抬不起头来,自己还沾沾自喜;让违反纪律的学生不问缘由长时间的罚站,直至这位病弱的女生失学还暗自庆幸,因为她不会再拖班级的后退了;甚至当学生犯错误时攥紧拳头砸向学生,打得学生鲜血直流……作者的反思丝毫没有贬损自己的形象,反而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还原给了我们一个现实的李镇西:这些情况也正是我们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也是使我们觉得很难处理甚至会使我们失去工作信心的现象。“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卑贱的情操,而是永远不会被卑贱的情操所征服;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的时侯,而是不会被黑暗所湮没” (《约翰�9�9克利斯朵夫》)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是成长的推进器,这样才会在工作中获得进步,逐步转向研究型教师从而不断生成教育智慧,也才会体验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在于唤醒。“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马克思�9�9思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48页) 教育者应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机智。在李老师的眼里,教育永远是美丽的——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难道就没有让你头疼的学生吗?”李镇西的回答是:换一种眼光去看这些让人头疼的孩子,那就是科研的眼光,把教育遇到的每一个难题(班集体建设啊、“后进生”转化啊、早恋啊、作弊啊、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做到了这些,教育者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就随处可见,并且常常不期而至。

走上领导岗位的李老师仍然坚守教学第一线,坚守讲台,一直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因为“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直到现在,李老师依然每天坚持“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

本书是作者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释了作者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其中有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中学教育的核心”“把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集权威”“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班级管理要以‘法治’取代‘人治‘”“解放班主任和班主任的自我解放”“童心是师爱之源”“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教育呼吸民主、科学、个性”“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是教育的灵魂”……其“爱心、民主”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让广大读者所折服,“未来班”的模式演绎着教师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情怀,作者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故事之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典折动人的故事里,表述其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和教育情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8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读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著《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利用暑假,我仔细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著作------《做最好的老师》,感触颇多,做为您的同行,在为您的成功而高兴的同时,更为您的倾心付出而潸然泪下,您的爱心不仅感动学生、家长,更感动了做为教师的我们,感动了所有人,您的存在,的确让我们感到幸福,我们的存在,更应让更多的人感到幸福,这是您的心愿,也是我们所有正为人师的您的同行的心愿,让我们追寻您的足迹,找出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缺陷,尽快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让社会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吧!

目标: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

我们很多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喜欢听话、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喜欢甚至讨厌调皮、成绩差的同学,尽管嘴上每一位老师都不会对人说出来,但课上课下、言谈举止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太多了,而您,可敬的李老师,不仅对绘画、书法、作文、朗诵、表演样样精通的程桦和聪明、好动、贪玩的杨嵩悉心栽培、快马加鞭,更难得的是对黄金涛、万同那类差生您也肯对症下药、呕心沥血,您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的育人理念,您用春风般的温暖感化了每一颗幼嫩心灵。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感到了,感到了,不仅有幸做您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感到了幸福,我们,您的同行,您的读者,您让我们所有的人们都因“我”的存在而感到了无比幸福。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光荣的人民教师都能像您那样,在着力培养“优生”(之所以加引号,因为这里的优生只不过是现在学校里的优生)让思想飞翔,在顺境中不断战胜自己的心路历程中展现男子汉的追求的同时,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不以分数论英雄,把更多的关爱同样播撒在“后进生”(之所以加引号,因为这里的后进生只不过是现在学校里的后进生),这,正是现实中我们许多老师所有意无意忽视掉的,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是我读过您的大作最大的一点收获,对我今后的教师工作产生的深刻影响,我必将融进我的教学生涯,做您的忠实的追随者和践行者。

法宝: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这是人格魅力吗?对成绩、行为、纪律三差的“病句成堆、错字连篇、不伦不类的”学生习作,课上公开“评讲”,煞费苦心挖苦、冷嘲热讽“收拾”学生的初为人师者的所作所为,不,这不是人格魅力!

这是人格魅力吗?操场跳高架的沙坑前,患过小儿麻痹症、一颠一颠地、宛如受伤后逃命的小鹿一般的小红川勇敢地跑向明知难以越过的那根横杆时,“我”居然指着她的背影,笑着大声说:“你干脆从下面钻过去算了”这样的言行举止,不,这不是人格魅力!

  这是人格魅力吗?“攥紧的拳头终于砸了出去”您参加工作的头一个月,“一拳、一煽、一砸”即展现了您的舔犊之情,更彰显了您的阳刚之气,要说老师的这种魅力该是可以博得个满堂喝彩,征服自己的所有学生了吧,非也,正如学生日记所言:“不少同学认为李老师做得对,不过,我觉得李老师不该打人”因为: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教师,而不只是某个班的班主任;你周围的所有的少年都是你的教育对象,你对他们都负有同样的爱和教育的义务。不,这不是人格魅力!

这是人格魅力吗?在外校受邀上公开课,不光为选出来的好学生上,而是所有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在平等中培养平等,”是,这才是人格魅力!

这是人格魅力吗?有奖征谏、“利用职权”索取“礼物”;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是,这才是人格魅力!

这是人格魅力吗?与同学共同制定班级《条例》,五次犯规,被罚扫地,“老师怎能例外,”是,这才是人格魅力!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不仅是一代明君对后代子孙的尊尊告诫,更是每一个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为人师者的座右之铭。

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就是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不管是好生差生;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就是尊重每一名学生,不管是官宦之子还是布衣平民;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就是激励每一名学生,不管是聪明如程桦杨嵩还是顽皮如万通王铜。以自己的火点燃别人的火,以心发现心(何其芳)说的想必也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做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才能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才能更好的为人们传道授业解惑也。

成功: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要成为做好的

追求成功不一定成功,不追求成功一定不成功,过去的如门前流水,一去不返,明天的如山巅雪莲,等你踩摘,而今天双手在怀,待你张开,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师,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让人们感到幸福因为有我,让我们一起牢记镇西老师的尊尊教诲,在成功的通天大道上,策马扬鞭始终行,桃李满园百花艳……

很喜欢书中序言中您给一位高三学生的信中的一段话,做为结束语,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勉: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

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

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

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