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是怎么形成的?

好奇

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的同时,也在绕自身的地轴自转,不过地轴并不垂直于公转轨道面,而是有一个23度27角分的倾角。正是因为这个倾角的存在,才会使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且白昼比黑夜长,所以北半球气温处于一年中最高的时候,为夏季;这时太阳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且黑夜比白昼长,因此,南半球处于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冬季。

当地球绕太阳再公转半圈时,太阳的直射点由北回归线移向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逐渐减少,由夏季进入秋季,进而转入冬季;而南半球却正好相反,由冬季进入春季,进而过渡到夏季。不过,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正圆,因此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比北半球的夏天热,而冬天则要比北半球的冷些。

扩展资料:

1、春季气候

在春季,地球的北半球开始倾向太阳,受到越来越多的太阳光直射,因而气温开始升高。随着冰雪消融,河流水位上涨。春季植物开始发芽生长,许多鲜花开放。冬眠的动物苏醒,许多以卵过冬的动物孵化,鸟类开始迁徙,离开越冬地向繁殖地进发。许多动物在这段时间里发情,因此中国也将春季称为“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季气温和生物界的变化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也有影响。

2、夏季气候

北半球的夏季气温高是最显著的气候特征,因地域、干湿环境的不同,会产生炎热干燥或者湿热多雨的气候。在中国,沿岸地方在5月份因为内陆受热,西南地区形成低气压引起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在约5月到达中国沿海等地,此时东北季风会受到西南季风的阻挡,夏天很少被影响到。直到8月末到9月中旬,才会受到其影响。中国以第一批西南季风到达为标志,进入夏季。

3、秋季气候

进入秋季,北方冷空气不断侵入,但势力不是很强,常在我国北方形成秋高气爽的天气,华西常有绵绵秋雨出现。秋季的气温会逐渐下降,但是一般较冬季缓慢。由于干湿状况的差异,不同地区会出现阴冷多雨,或干燥凉爽的气象状况。在较冷的深秋,由于昼夜温差大,白天蒸腾的水汽会在夜间凝结,或为露,或为霜。

4、冬季气候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距离远,地理角度来说是南方低纬度北方高纬度,相差30多度。太阳在北半球冬季时直射南半球,导致南方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都强于或者长于于北方,温度较高。

这个是纬度位置的原因,纬度位置不同导致太阳辐射不同。而夏天呢,夏天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辐射强度南方仍然大于北方,可是日照时间北方却长于南方,这样南北太阳辐射量的差别就不会想冬季这么大。温度差别也就没有这么大。

北方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的冷高压影响,经常有冷空气南下形成寒潮,使气温大大降低。南方则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冬季大多是温和的。这是气候的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夏秋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3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平面不垂直,偏离的角度是23度26分(黄赤交角)。在不同的季节,南北半球所受到的太阳光照不相等,且周期性变换。

但与每个地区离太阳的距离无关。真正原因是太阳光照射地表的角度不同。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也就是说居住在北回归线的人会发现,中午12点时太阳会在他们的正头顶上,而在南回归线上,即使是正午,太阳与地面的角度只有大约44°。

日照更多的半球是夏季,另一半是冬季。春季和秋季则为过渡季节,当太阳直射点接近赤道时,两个半球的日照情况相当,但是季节发展的趋势却还是相反——当南半球是秋季时,北半球是春季。

中国传统以四立为划分四季的起点,立春就是春季的起点,等等。 以气候本身的标准──候温(五日的平均气温)划分 夏季──候平均气温在22 °C以上的连续时期。 冬季──候平均气温在10 °C以下的连续时期。 春季和秋季──介于10 ~22 °C之间的时期。

扩展资料:

季节有两个主要特性,一是季节变换的周期性,一是季节之间的差异性。同一地区,不同的季节,其气候有较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气温、降雨量等方面,这些差异的主要成因就是日照的多少不同。

季节的变化周期一般是一年,所以在中国这种四季分明的国家,民间常以季节作为年和月之间的时间计量单位,虽然这种季节转换的界线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其宏观的总体差异还是很容易被感知和辨别的。

中国人认为四季有不同的特性,分别是“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即万物在春天出生、在夏天成长、在秋天收成(成熟)和在冬天藏起来(动物冬眠、植物落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2-13
由于地球在其公转过程中保持着66.5°的倾斜角,只有南北纬23.50之间的地带才能被太阳直射,获得的太阳热能最多形成热带。大于南北纬66.5°两极附近地带,太阳斜射的厉害且有半年极夜得不得太阳照射,获得的太阳热能最少形成寒带。南北纬23.5°到66.5°之间既无直射也无极夜,获得的热量比热带少比寒带多,为温带。

地面上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也就越高,同一单位的太阳照射地面面积越小,这样单位面积地面获得太阳热量也就越多,气温当然就越高。反之就越冷。

再说四季的形成和四季的交替
四季主要是在中纬度地区分明,中纬度地区纬度越居中四季越分明。热带长夏无冬、春秋短暂;寒带冬长无夏、春秋短暂。北半球,6~8月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距离太阳直射最近,获得热能最多的季节,形成夏季;12~2月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距离太阳直射最远,获得热能最少的季节,形成冬季;3~5月太阳直射赤道及两侧,由冬到夏的过渡,为春季;9~11月也直射赤道及两侧,由夏到冬的过渡,为秋季。

体会一下:太阳——直射点——近——热——夏季……反之——冬季;由冬到夏(由最冷到最热)——春季,由夏到冬(由最热到最冷)——秋季。
第3个回答  2013-12-13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先来看看地球是怎样运转的啦!我们的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的同时,也在绕自身的地轴自转,不过地轴并不垂直于公转轨道面,而是有一个23度27分的倾角。正是因为这个倾角的存在,才会使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且白昼比黑夜长,所以北半球气温处于一年中最高的时候,为夏季;这时太阳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且黑夜比白昼长,因此,南半球处于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冬季。当地球绕太阳再公转半圈时,太阳的直射点由北回归线移向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逐渐减少,由夏季进入秋季,进而转入冬季;而南半球却正好相反,由冬季进入春季,进而过渡到夏季。不过,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正圆,因此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比北半球的夏天热,而冬天则要比北半球的冷些。
第4个回答  2019-11-13

地球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