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向崔云宏老师学什么?

如题所述

“现在的语文课该怎样上?如何才能上好现在的语文课?”这是长期以来困扰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问题。前不久,山西省特级教师崔云宏老师在我校现场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为我们解开了谜团。在此,我们结合崔老师《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围绕“语文课该怎样上?”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准确把握语文课标,正确解读各类文本。崔老师对语文课标的把握精准,对教材解读到位。如《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崔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设置就充分考虑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课外拓展都完全符合语文课标中第三学段的要求。在解读教材时,崔老师更是巧妙地抓住一个“善”字层层展开,围绕一个“善”字点点深化,让学生在品词析句、自读自悟中学会了方法,受到了熏陶,真是引人入胜,妙不可言!作为在教学一线的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首先要认真学习课标,准确把握各学段的要求;其次要仔细钻研教材,抓准各类文本的教学切入点,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显学生主导地位。这一点在《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中体现尤为突出。我们先来看课堂上崔老师是如何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镜头一:开课伊始,崔老师问道:“你们准备好了吗?”孩子们高声回答:“准备好了!”崔老师又追问:“准备好什么了?”一同学说:“准备好随时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崔老师急忙纠正:“课堂是你们的”、“问题要自己提出。”(在崔老师认为,课堂就是孩子的课堂,课堂中的问题就由孩子在与文本碰撞的过程中产生,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一个提供给学生。)镜头二:学生初读课文后,崔老师说:“这个故事流传了三千多年,今天读到,还是很震撼,自己读,看注释,告诉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崔老师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去亲近文本,感受文本,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悟。)镜头三:课文大意学生基本理解了,崔老师问学生:“你是怎么弄明白的呢?”学生有的说:“用心朗读。”有的说:“互相交流。”有的说:“注释理解。”(这样的学习方法崔老师没有灌输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这更是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镜头四:学生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内容以后,崔老师适时问道:“有不懂的问题吗?”孩子们便纷纷找出了自己不懂的字词“谓、念、复、乃、必得之……”(这样的教学设计,不是教师带着文本走向学生,提出需要理解的字词,逐一让学生理解,而是学习的问题由学生自己确定,正所谓学生带着文本走向教师。)镜头五:第一节下课铃响了,崔老师说:“要不要休息呢?”很多同学大声嚷嚷:“不要!”崔老师又让大家举手表决,结果全班举手表示不愿意下课。(这小小的细节,体现了崔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证明了崔老师教学新理念,他站在全新的角度去观察审视学生。学生始终是他心目中的主体。)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课堂上,崔老师不仅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恰如其分地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学习获得满足感无法继续深入学习的情况下,在文本还需要进一步理解而学生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崔老师都进行了关键的指导。关键指导一:当学生已经全部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解决了关键的字词以后,学生觉得课文已经学得很好了,这时候,崔老师一句:“孩子们,课文学到这里还远远不够。”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这还有什么可以学的呢?这不仅仅是学生心头的问题,也同样是我们老师心中的疑惑,是呀!课文读通了,意思理解了,重点字词也理解了,究竟还需要学什么呢?这就是教师导的关键,导的必要,把教师的主导地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话锋一转:“我们来看这一句——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是什么意思?“善”到什么程度?由此引出《劝学》中的“沉鱼出听、六马仰秣”……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好一个“善”字,学生理解得深入透彻。关键指导二:“善”字理解得如此深刻,课文也该学完了吧?此时,老师又进行了关键的指导:“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还可以念什么?钟子期得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学生才真正理解知音的默契与心灵相通。崔老师就是在不经意处适时点拨,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把课文的核心展现在学生面前。真正地体现了教师的导,导得关键,导得必要,导得深入,导得精彩。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做这样的老师,上这样的课何尝不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我想,如果我们能在努力学习“学生主导,教师主体”等重要的新课标理念的同时,勇于把这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每节课上。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有可能像崔老师的《伯牙绝弦》一样,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加强课堂朗读指导,注重夯实语文基础。崔老师的课堂始终书声琅琅。课堂上,崔老师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可谓是匠心独运,他的点拨恰到好处,他的范读声情并茂。由开课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故事,赶快读一读,注意读通顺,读准字音”;到大屏幕显示节奏停顿,把心放进去读;再到“课文理解了吗?讲讲这个故事”;最后到深入理解后的个别读、齐读,乃至最终“无心插柳”的背诵。每次读都有要求,每次读都是理解上的深入,每次读都是情感上的升华,整个课堂上时时充盈着最美好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读书声。“课堂上最好听的声音是抑扬顿挫读文的声音;课堂上最美好的景致是同学们潜心读书的样子。” “读书要读自己的感觉。”“把你的心放进去,就是把你作为文中的主人,这时你读出的声音就不是从嗓子发出的,而是从心里发出的。”……一句句朴实的语言,深深地感动并激励着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够融入文本,去品读,去体验,去理解,去感悟。崔老师的课,再一次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有感情地朗读是多么重要,朗读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我们要记住陶行之先生说过的话“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同时也要像崔老师那样每节课都努力达到这种境界——读中学,读中感,读中悟!此外,崔老师课堂上注重夯实基础的教学作风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先来看他的两处语言训练:语言训练一:“皎皎明月、徐徐清风、、雨雪霏霏、芳草萋萋、淙淙流水、袅袅炊烟、杨柳依依、白雪皑皑”有心的崔老师进行了词语的归类,在学生言之无物时,及时补充,积累了学生的语言。语言训练二: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精妙的填空练习,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语言的训练。 像这样注重夯实基础的做法,在崔老师的课上贯穿始终。《伯牙绝弦》的教学流程是:先从板题、释题、读题开始,强调读题的方法(读书要读自己的感觉),注重题目中一个一个字词的意思理解;然后指导学生初读,字要读准,句要读通,要读出古文的味,读出节奏;接着再读,理解文章内容(从全文意思到不懂的词语);然后深入学习,感悟主旨;最后补充资料,感悟“知音”的内涵,加入练笔(看图,用最凝炼的一两句话写在图的旁边)。不难看出这一教学流程处处润物无声地进行着语文基础知识的渗透,真正还原了语文课的语文本色。整节课,学生在崔老师的引导下真正得到了实惠,这正印证了他所说的十二个字:加强了朗读训练,强化了语言积累,做到了“强基固本”;既训练了语言,又读懂了知音难求的情感,做到了“言意兼得”;读出了语感,培养了情感,增强了语文的敏感度,做到了“培养三感”。 四、丰富课堂评价语言,改革课堂评价方式。《伯牙绝弦》一课中,崔老师与众不同的评价方式可谓一绝。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局限,评价目标不明确等等,因为如此,我省确定了“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我校也积极投入到了这项实验中。而崔老师的这节示范课,又让我们真正理解了“评价”的意义,明白了如何评价。如在一生流利地解释了古文意思后,崔老师的评价是:“……其实,学习就是努力地去与语言文字亲近。”例如,在让生理解“谓”字的意思后,崔老师让用上这个字的意思说句意,学生回答后,崔老师的评价是:“学习就是爬山,就是浏览,只有努力,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还有许多随口说出的评价语,如:“我就喜欢你这样的学生。”“不敢发言的孩子只能当观众。”“机会就像手里的小鸟,你不抓住它,它就飞去了。”等等,这些简短、恰当的语言,就像给学生的生命注入了兴奋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快乐、富有成就的趣味性活动,以至于在老师说下课铃响了,要不要下课时,学生是那么的异口同声,一至表示不愿意下课。可见,丰富的课堂评价语言,多样的课堂评价方式,不仅可以融洽了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尊其师而信其道”,还可以树立自信心,开发个性、想像、创造等多方面的潜力,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发展。在这里,我们要认真地想一想,崔老师的课堂评价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神奇的效果?他的评价为什么能抓住学生的心?他的话为什么能说到“点”上?我们认为,这里有一个根本的东西,就是他对孩子有一种真爱,他真想教孩子们学好语文,带着这种爱,他细心地观察儿童、了解儿童,把心理学原理灵活运用到他的教学中,他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能让孩子们一下子感受到:“他就是孩子们想要的那一种老师。”崔老师的这种本领不是十天八天可以练就的,而是需要爱心、事业心、慧心去养成的。 五、强基固本,言意兼得这是崔云红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八个字,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和方法途径。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要弄清何为“强基”,何为“言”,何为“意”,何为“言意兼得”,如何才能“言意兼得”。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可以偏离这个方向。 六、培养“三感”语感、情感(对语文文字的情感,对语文的情感,对语文老师的情感)、敏感称为“三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三感”,可谓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尤其是“三感”中的情感,更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学生如果不愿意亲近语言文字,必然学不好语文,而学生不愿意学语文,感受不到语文的美,我们的语文老师要负主要责任,同样的课文,你怎么就让学生不愿意学?同样的米面蔬菜调料,你怎么就做不出可口的饭?同样是个语文老师,你的学生怎么就不喜欢你?对这些问题,我们语文老师要做全面深刻的反思,必须真正培养好学生的“三感”,培养好“三感”,就是想让学生学不好语文都难了。崔云红老师作为一个三晋名师,用短短的三个小时,给了我们成功的示范和真诚的指引,我们需要对崔云红老师带给我们的东西进行清化和吸收,使之变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丰富我们的营养,强健我们的身心,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向前迈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