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土家族的生活习俗,嫁娶习俗.谢谢!

如题所述

▲土家族的生活习俗
【服饰】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民居】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习俗】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宗教信仰】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饮食习惯】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天文历法】
土家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气象、水利、农学、生物学、医药学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指导一代又一代土家人的生产与生活。�
土家人的气象知识是以谚语、歌谣的形式留传下来的,如:“云朝工,亮通通;云朝西,披蓑衣;云朝南,打破船,云朝北,下不彻”、“早晨烧霞,等不烧茶;傍晚烧霞,晒死蛤蟆”、“雷公光唱歌,有雨也不多”、“东虹日头西虹雨,虹在南方涨大水”、“月亮打伞,晒破岩板,月亮生毛,雨落明朝”、“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抹腰”等都是通过对云雷、虹等天象或日月等天体的观察来预测天气的晴好,准确性高。�
土家人还根据山里草木枯荣、候鸟来去、日月星辰的变化、云风雨雷电的交替来按排农时,预测气候,估算年成的丰歉。他们把世代积累的农耕经验编成山歌、谚语,口耳相传,指导春种秋收。如:“老张莫听老问哄,桐子花开要下种”、“三月逢春好盘花,满山阳雀叫喳喳,一来报知阳春节,二来摧动种庄稼”告诫人们桐树开花、阳雀欢叫的时节,也是播种时候了。又如:“清明要明,谷雨要淋”、“三伏不热,五谷不结;三九不冷,百果不很”。这是根据特定节气的气象情况来推测农业的收成好坏。
其农学知识也靠这类谚语、歌谣相传,如:“耕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讲的是农田要深耕细耙,这样收成才好。“深栽洋芋浅栽秧,红苕栽到皮皮上”、“宁栽秋苕,不种秋荞”,又是在传授稻秧、红苕、洋芋,荞麦的种植技巧。
▲十哭十摆 - 土家族婚俗
土家族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骂媒人。陪哭多是难分难舍的缠绵之词。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养心操碎,树欲静而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住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
一般要哭三五天,也有哭十天半月的。哭的主要内容为: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顾年迈双亲等。哭嫁的歌词一般为即席所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词各不相同,当然也有固定哭词。此外,哭还有抑扬顿挫的曲调。
哭嫁的哭唱形式一般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一人哭唱多为姑娘哭诉自己的命运、哭父母的养育恩情、哭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来说不尽。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疾病生;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苦费心。四怕女儿无文化,把女送进学堂下,如今女儿已成人,花钱费米恩情大。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血!女儿错为菜子命,父母枉自费苦心;女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为女不得孝双亲,难孝父母到终身;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两人哭唱又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从句尾插入,两人一哭一和。如姐妹对哭: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妹:“梭罗树来台对台,望姐心里多宽怀,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哭嫁通常在新娘的闺房进行,新娘哭到谁,谁就必须去陪哭,男的不会哭也要说几句安慰、祝福的话以示惜别。哭嫁在新娘出嫁前一夜最为热闹,特别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与新娘对哭时,如泣如诉,声泪俱下,把亲人间的恩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旁观者无不感动落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31
  悲欢离合“交响”乐

  ——散说务川土家族哭嫁歌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务川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古时,务川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务川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务川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务川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人喜则笑,遇悲乃哭。在大喜之日,出嫁女子为何要大放悲声呢?原来,务川土家族的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琢其意则意蕴丰富。

  务川土家族哭嫁歌,俗称“哭姊妹”。新娘在出嫁前1-3天开始,手执花帕遮脸哭唱,两旁有几位姑娘作陪,但作陪姑娘不参加哭唱,只在必要时作某些提示。从形式上看,务川土家族哭嫁歌既有数百年来沿袭不变的固定程式,又有即兴而作的内容。哭中有唱,唱中有哭。有放声哭唱的,也有低声泣唱的。哭唱有曲牌、调式。虽然旋律比较简单,却也优美、流畅,委婉动听。歌词一般以七字句为主,短的十句八句,长的可至几十上百句。句中方言土语较多,押韵也以方言发音为准,且多为两句一转韵。生活气息浓郁,情愫内涵深厚。唱哭嫁歌时,根据哭唱对象的不同,还有一定的规矩,如先后顺序、避讳、称谓等。务川土家族哭嫁歌多用比兴手法,分为起歌,正声,勾音三部分。随着哭诉内容的不断推进,哭嫁女子也逐渐从浅呤低唱到情绪激昂,直至口干舌燥,嗓子嘶哑方停歇。在女子哭唱的同时,被哭对象一般要把向自己跪头的出嫁女子从地上拉起来,并劝说一些诸如“不要哭,没吃茶饭“等话语,被“哭”唱的人(父母除外)还需略赠薄礼。

  在务川,土家族人往往把是否善“哭”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所以,务川土家族姑娘自十二、三岁起就要开始学哭嫁,凡村中有嫁女喜庆,必定自发前往通宵达旦陪伴待嫁女子,以便观摩学习,直学到自己行将出嫁时,有的女子便经验丰富,技艺娴熟,除能哭唱前人传承的歌词外,还能信口编歌,见人哭人,见物哭物,当地人称“见子打子”。 从内容上看,务川土家族哭嫁歌有对包办婚姻怨愤的,有与亲情道别,感谢父母养育之恩、难舍兄弟姐妹手足之情的,有对未知的新生活隐忧,惶惑而倾诉的,有对亲朋好友生活祝愿的……。其基本内容是抒发伤别、哀怨或悲愤的情怀。

  务川土家族多实行包办婚姻,并盛行姑表亲,姨表亲,还有兄弟娶嫂的填房婚等习俗。这些封建的传统婚俗习惯为哭嫁滋生营造了“优越“的社会环境,因此,在务川土家族的哭嫁歌中,控诉包办婚姻扼杀妇女爱情成为主要内容。如现仍流传于务川红丝一带的《哭父母》:

  我的父母,眼力好来志量宽,把我放到茅草山。茅草山上草不长,尽长牛毛毡(草名)。我的父母,听媒讲来听媒音,把我坑害一平生。先前我在大地方座,现在却不得在大地方过……

  歌中怨诉了父母只听媒约之言,不征求女儿意愿,擅作主张将女儿嫁到一个贫瘠的地方。女子在哭唱中,既对父母之命作了委婉的控诉,也哭唱出了对婚姻悲剧的绝望和无奈之情。

  对包办婚姻的控诉,务川土家族出嫁女子在哭唱中其主要怨愤对象不是父母。因为父母毕竟对自已有养育之恩,加之迁怒父母,难免要受众人奚落。因此对父母的抱怨就只能是哀而不怒。于是,包办婚姻的始作俑者——媒人,就成了出嫁女子控诉的罪魁祸首,往往把一腔怨恨喷泼在媒人身上。如现流传于务川蕉坝一带的《哭媒人》。

  作者: 220.172.104.* 封 2007-7-9 21:00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散说务川土家族哭嫁歌

  你饿嘴媒人来得早, 一滴露水一口草。

  怀头揣个母狗碗, 这头吃了那头转。

  你媒人嘴巴长得薄, 花言巧语由你说。

  你媒人嘴巴长得翘, 哄得我父母开口笑。

  你媒人走路几簸簸, 哄了爹妈又哄我。

  你说他家田又圆,水又近, 高楼大厦有朝门。

  啷不拿你姑娘去配这富家人?

  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哭骂,多为当时道德伦理所不容。于是,倾诉亲人之间的骨肉分离便在务川土家族哭嫁歌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凄凉婉转,催人泪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如现流传于务川茅天—带的《哭哥嫂》和《哭邻舍妹妹》等:

  哭哥嫂

  哭一声哥来叫一声嫂, 难舍难分骨肉同胞;

  兄嫂待妹千般好, 为妹费心又操劳;

  这大恩大德还未报, 又得拜托二年高;

  爹娘前代妹多行孝……

  哭邻舍妹妹

  椒子树、赖子虫, 椒子树上挂灯笼。

  风吹灯笼团团旋, 妹子抽针我抽线。

  花线抽去三五根, 拿起花线进花园。

  花线搭在肩头上, 想绣那样绣那样。

  手拿剪刀几车车, 剪个燕子满天飞。

  手拿剪刀几夹夹, 剪个飞扬(蝴蝶)鞋上扎。

  《哭哥嫂》直书胸臆,道出了不忍与哥嫂分离,牵挂高堂父母的情感;《哭邻舍妹妹》则通过抽针引线织绣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以前生活的怀想和对妹妹的留恋。

  出嫁,意味着生活脱离父母的庇荫而独立支撑往后的日子,对“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不可知”的出嫁女子,于未知的新生活充满了惶惑、迷茫。因此,哭嫁歌的内容就充满了依恋、矫情的特色。如现流传于务川石朝一带的《开声哭母》:

  太阳起来三重楼, 我慢洗脸来慢梳头。

  随倒自己的父母住, 父母双手煮来单手递。

  吃完早饭碗一丢, 想到哪去到哪去。

  鸡刚叫来天刚亮, 我快洗脸来快梳头。

  随倒别个的父母住, 急忙把饭煮好递拢去。

  筷子落地有人捡, 娘儿分离无人留。

  今后心想来望你, 二姓父母不放口。

  二姓父母不放财, 望住大路不得来。

  喊声娘,娘不听, 喊声母,母不应,

  想起想起好伤心。

  大树下面好遮荫。过去,起床后有父母端上桌的饭菜在等着自已享用;而以后的日子,恐怕是大相径庭。不但要早早起床煮好饭菜侍候公爹婆母,而且,想回娘家省亲的自由可能也不是自已所能左右的。怎不叫女子对未来的新生活充满着惶惑、迷茫。

  在务川土家族哭嫁歌中还有许多期望歌嫂弟妹孝顺父母的劝诉与对亲朋生活祝福的内容。如现该流传于务川泥高一带的《哭弟弟》和《哭大姑娘(未定婚)》:

  《哭弟弟》

  一面茶盘里面黑, 双老双亲你亲热。

  一面茶盘万字格, 你大大(姐姐)积个德。

  孝顺父母要记住, 不做家外异乡客。

  《哭大姑娘(未定婚)》

  太阳起来晒白岩, 白岩脚下晒花鞋。

  花鞋晒起十二双, 枕头晒起十二对。

  端起箩筐选又选, 大方之地才落点。

  铜盆打水慢吞吞, 门当户对才开亲。

  千万不要我这样, 去穷家小户苦一生。

  另外,务川土家族哭嫁歌中充满戏谑,诙谐的内容也不少,它能使“悲”与“喜”这两种对立的心理现象均衡,于歌哭中增添喜庆的热闹气氛。如现流传于黄都一带的《哭交礼的人(礼仪信使)》:

  当门河罩起,别家二姓来交礼。

  二姓来的三件粗布衣,件件都是讨来的,

  二姓人家人缘好,三件粗衣都难讨。

  二姓人家人缘宽,三件粗衣讨了几匹山。

  老的作揖讨,小的磕头还。

  过了几根弯田坎,还在把押礼先生喊。

  好好放,好好存,不要让它上灰尘。

  上了灰尘不好还。

  通过三件交礼衣服,出嫁女子在嘻笑间,把男家戏谑得一无是处。语言幽默,妙趣横生。

  务川土家族的哭嫁歌,若悲若喜,悲喜交融,把迎娶嫁送的喜悦与哀怨通过哭唱结合在一起,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看似不可思议,却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区域文化意蕴。今天,虽然婚姻自由了,但务川土家族世代相传并沿袭下来的哭嫁歌仍广为传存

参考资料:http://post.baidu.com/f?kw=%CE%F1%B4%A8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7-31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土家族有自已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习俗

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食俗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节庆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