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为什么都爱匾

如题所述

  中国的古建筑上,多缀有匾额。匾额,又称扁额、牌额。按其形式可以分为竖匾和横匾两种,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依门面大小而定,多挂在门的上方或屋檐下,以木质匾额为多。匾额之制始于秦,盛行于明清,至民国而式微,以其多变的式样、精湛的书法艺术,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县古代匾额曾大量悬挂各地祠堂、店铺、民居、寺庙中,其中不乏朱熹、文天祥、齐召南、金甡、陈桂芬、于右任、章一山等名流雅士的手迹。从现存的匾额看多属清代,少数为明代遗留。或言志达怀,或褒扬彰显,或歌功颂德,或酬贺祈福。这些古代匾额中无不体现着古老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道德伦理,特别是名人题额的匾额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研究我县文化历史的宝贵资料。经过历史的洗刷,尤其是破四旧时的大量毁坏,匾额流传至今已寥寥无几。
  据文献记载,南宋丞相文天祥曾为花桥义士张和孙题匾“菉漪堂”;清太师太傅齐召南为仙岩洞大忠祠题书“仁至义尽”;乡贤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前清翰林章梫曾得溥仪皇帝御赐“言炳丹青”匾;1931年省政府赠上叶陈韶(1878-1927)“丹心万古”匾额,以表其英烈。这些匾额无不诉说着我县昔时人文荟萃,历史悠远。然这些匾额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多不知所终,更令人叹息的是2003年4月文天祥所书的“承恩堂”匾额在岙楼失窃。
  我县匾额保存最多的为各村祠堂,祠堂匾额的题写者多是拥有声望或地位的名绅官员,内容大多赞誉列祖列宗辉煌业绩,称颂贤者义士的高风亮节,褒扬妇女的贞洁贤孝。文辞精炼俊雅,寓意深邃广远。如“祖孙进士”、“闽广奇功”、“皇恩钦赐”、“都城司马”、“理学名家”、“兄弟元魁”,“京兆大夫”等,无不彰显着先辈的荣耀和家族的显赫。而有些祠堂往往悬挂着与该姓氏堂号有关的匾额,如“追远堂”、“西宁古族”、“北海名流”等。
  民居古宅中的匾额最引人注目,艺术价值更高,往往是文人雅士题额。以寄寓明志、装饰美化、科举及第等内容为主。读书人书房用匾有“日新堂”、“指南轩”等;科举及第的则高悬“进士”、“亚魁”、“登科”;而“芝庭玉树”、“俊逸家风”、“克申先志”、“ 笔峰拱翠”等匾额,赞诵道德文章,家风人品,嘉勉后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16
呵呵,现在人其实也是一样啊,只是将匾变成了另外的形式,比如旌旗,奖杯什么的。过去的匾变是这方面的意思。说白了要么就是对人功绩的一种肯定,要么就是阿谀奉承,如果有机会处风头,且没有任何负担,我相信没几人会拒绝的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