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岙村的历史沿革和新兴经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陈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塘下镇建村历史较早的村庄。村原名中溪,盖因地处陈岙溪至轮船河的中段而得名。
此村明清时属崇泰五都。民国建立后,先属瑞安县东区;1931年后属第一区长桥乡;1935年后属海冈乡;1943年改属海场乡;1946年又归海岗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海安乡,1950年以来属于场桥乡(后改镇)。2002年划入塘下镇。
始迁到村的是钱姓先人。宋朝嘉定二年(1209),时住钱塘的钱卿(五代吴越国王钱鏐的嫡系后裔)率家族不远千里,经长途奔波,迁来中溪畔居住,中溪由此建村。嗣后,董、叶、戴等姓先民相继迁入。清乾隆年间(1736-1795),陈姓人由梅头石坦迁入,并很快发展成为当地较大姓族。于是,中溪改名陈岙。
村民所事原以农业为主、盐业为辅。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年代,该村先后建立了60多家企业(多数属家庭工业),工业产值很快超过了农业产值,一跃而成当地工业强村。 1949年5月瑞安解放,陈岙村民同全县其他人民一样翻身作了主人,陈岙也开始了新的历史纪元。
1949年至195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使贫苦的农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农具,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
土地改革后,党和政府及时鼓励和引导广大翻身农民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逐步引导广大农民从自愿参加互助到带地入股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直至人民公社。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陈岙农业生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长期难以提高。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1978年,陈岙村办起了第一家工厂——场桥电器开关厂。1980年,陈岙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广大农村劳动力从单一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当年就有许多劳动力外出从事第二、三产业,接着,生产电瓷开关等低压电器、标准件等产品的家庭加工厂,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陈岙经济事业迅猛发展,没几年就成长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工业强村,基础设施建设渐次进行,陈岙的交通、通讯、用水、居住等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1984年修建平水池,结束了生活用水靠肩挑手提的历史;1992年人工开挖蓄水池;1993年修建村小学校舍,结束了村集体无校舍的历史;1997年修建陈岙至埭头公路;1998年填埋榕树下老河道……
但是,由于家庭工业过度发展,陈岙村的环境也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于是,2000年以来,村两委提出了“退二进三”的发展思路,并计划用6-9年时间,把陈岙村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村和全国文明村。
2005年1月15日,村党支部换届,董笃权坚辞党支部书记,陈众芳当选新一届党支部书记。2月26日,村委会换届选举在平和、文明的气氛中顺利完成,陈众芳连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由一个人担任,这在瑞安还是第一例。
3月10日,中共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到陈岙调研,充分肯定陈岙的工作,对陈岙村两委选举文明顺利完成予以高度评价和赞扬。温州市委副书记马以,温州市委常委黄德康、鞠建林,温州市委常委、瑞安市委书记钱建民参加调研。
同年,该村两委委托瑞安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对村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修编后的总体规划计划分三期实施。2005年4月12日,瑞安市府为此召开专题会议,就陈岙村进行旧村改造的用地、收费、治理青山白化等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