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的观点

如题所述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其中包含: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与标准,也反应他的哲学观点,对于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是有教无类,爱人既为仁的实质与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展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动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动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和伦理范畴。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生活准则,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育起了重要作用,但跟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愈来愈成为约束人们思想、行动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与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晓得、了解、见解、知识、聪慧、智慧等。内涵主要触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觉得,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首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与行动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誉,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觉得忠乃表现于和人交往中的虔诚老实。

孝:孔子觉得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但限于对于爸妈的供养,而应侧重对于爸妈与尊长的尊敬,觉得如缺少孝敬之心,供养爸妈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觉得爸妈可能有差错,儿女应当婉言规劝,力求其矫正,并不是对于爸妈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恰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5
《论语》里的很多经典思想历久弥新,重新温故后总能发现新的时代意义,在今天看来,依然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学习和借鉴。请看:

1,向有能力且贤德的人看齐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之人要向他看齐学习,看到不是贤德之人要进行自我反思。”

现实运用——“见贤思齐”说的就是修行的目标和参照物。贤德之人的礼仪行为一定符合大众的认知和共识,也只有向这样有道德标准的人看齐,才能发现自己的盲点和不足,才可以通过比较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现代管理中,我们都处于企业或组织之中,企业或组织的文化靠什么传承和发扬,如何使大众对企业或组织文化产生敬畏和执行,那就要有榜样的力量。在对执行文化制度好的人进行表彰和给以荣誉,让其他人明白遵从制度的好处,大家才会重视和践行。这就是企业管理的艺术,也是我们个人学习精进的法宝。

2,侍奉父母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要委婉劝说,如果不愿听从,也要恭敬而不违抗,替他们劳作而不怨恨。”

现实反省——侍奉父母总会遇到观念不同而难以沟通。作为晚辈侍奉父母是很容易出现沟通不畅。侍奉父母是每个人愿意做的事,但是如何做好这件事的确不容易,在于关注点不同。如何做好这件事是所有人都在想的事,如果做好这件事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对和经历的人生体验。孝而不顺不为孝,顺而不孝不为顺,孝顺是一件非常艺术的人生经历。

关心长辈,孝顺父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虽然每人的境遇不同,所遇到的父母的个性不同,就造成了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痛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彼此沟通时一定要做到通透和愉快。

3,对待父母要诚,要敬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还健在,不适合远离家乡,如果一定要出门,一定要告知去向。”

现实感悟——古时交通通讯都不发达,一旦家中父母有事,需要照顾很难看到子女快速来到,所以孔子有如此告诫,这也是孝顺父母、尊重父母的一种表现。而今社会,交通通讯都很发达,就算最远,通讯即刻能到,交通一天也能到,所以对此没有了更多说法。但是时刻和家里保持通讯就很有必要。

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小,互联网的出现已经让地球变为一个大的村落了,我们虽然克服了空间和沟通的局限,但孝顺父母的心不能丢,牵挂家事的行为要时刻关注。更主要的父母的那种孤独和牵挂之心还是没变,所以,我们要多留意和在意父母在家的孤独和牵盼之心。

4,儒家的人生境界的渐进式提升

原文——“君子义以为质”

译文——君子把仁义和道义作为自己人格的品质,给予最大追求。

由此可见,儒家对道德和仁义的认识,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做事前,先做人,做人的基础就是崇德。五千年的中华,两千年的儒家,其最大原因就在于此。

原文——“温良恭俭让,身之本也”

译文——温良、恭敬和谦让是我们为人修身的根本。

儒家认为,温良、恭敬和谦让是君子的基本品格,这些对我们的修身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只有把这些牢记在心,加以践行,才能在修身和事业上有所提高。

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做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能做出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

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中,尤其是信用问题,现在社会很多人际交往时经常出现信任危机,其实就是个诚信问题,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那他能干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呢?他对这种人和这样的人生明显是带由于鄙视和怀疑的,所以也是不可取的。诚信是做人准则,更是处事智慧。

原文——“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时刻注意保护民众利益的王者,这世间没有什么他不能抵御的。

孔子主张仁政,国君要时刻体恤百姓,把保护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才是个好王者,好的领导人。如果能做到这种地步,那基本上这个国家和民族就是无敌的,这世上也没有什么能够阻碍和抵挡住他前进的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就是按照这么渐进式的发展而来的。

5,该如何去践行孝道?

原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三年如果没有改变父母之道,就意味着是真正的孝顺。”

孝道文化是儒学核心,古有此说,三年之孝谓真孝,心中有志必仁德。家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多读家训之类文章,就能明白历史文化的厚重和孝道文化的普及。

孔子反复强调孝道的原因在于,它能使我们变得深刻而仁德,从而让我们变为一个更好更完善的人。儒家不断加深人的认知思维,通过不断地学而思,孝而仁,来加深文化的经典传承。
第2个回答  2020-10-05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与标准,也反应他的哲学观点,对于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是有教无类,爱人既为仁的实质与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展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动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动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和伦理范畴。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生活准则,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育起了重要作用,但跟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愈来愈成为约束人们思想、行动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与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晓得、了解、见解、知识、聪慧、智慧等。内涵主要触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觉得,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首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与行动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誉,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觉得忠乃表现于和人交往中的虔诚老实。



孝:孔子觉得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但限于对于爸妈的供养,而应侧重对于爸妈与尊长的尊敬,觉得如缺少孝敬之心,供养爸妈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觉得爸妈可能有差错,儿女应当婉言规劝,力求其矫正,并不是对于爸妈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恰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但是孔子论孝,还讲"爸妈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堪称孝矣",表现了其时期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典礼,剔除宣传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公道因素,倡导子女对于爸妈的"尊"、"敬"、"养老",将孝亲和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意逝世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于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依据他的思想,把悌和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论语》包涵的主要思想就是"仁"。

孔子的主要学术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人说"博爱谓仁",这也是"微言大义"。然而在《论语》里,孔子只是对于"仁"的表象与应用提出了看法。孔子有六位弟子前后向其问过"仁",下列分别作以说明。

首先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对颜渊问仁,说道,一个人只要战胜自己的心理斗争,净化心灵,维持克己的诚敬,就可以到达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境地了,这类境地就是"仁"。同时,孔子还告知颜渊怎样才能到达这类境地,那就是只要不符合礼的境地,你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动就可以了。

其次就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2十九岁,是平民出生,孔子觉得仲弓拥有领袖的气质。孔子对仲弓问仁,他说,一个人在外,要有礼貌,要诚心诚意地和人相处,做事情要有责任感,自己不愿意的,

就要想到可能其他人也不愿意。对自己与其他人都要没有牢骚。仲弓说,自己尽管不聪慧,必定照老师说的去做。

下来是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这里的讱,拥有谦让的意思。孔子说,有仁道的人,不是马马虎虎发表自己意见的,并且说要做到这一点无比难。孔子之所以对于司马牛这样讲,或许这位老兄平时有说话不大注意的错误吧。

下来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问仁。子曰:居于恭,执事敬,和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这位老兄会驾车,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懂驾驶技术,有驾驶执照,名樊须,字子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大概孔老夫子周游列国时,就是樊老兄当司机吧。樊迟两次问到仁,第一次,孔子说,能够尊重其他人,爱惜其他人,就是仁,并且说,任人唯贤的人就是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第二次,孔子说,自己平时说话办事,要恭恭敬敬,诚诚恳恳,为人处世,要忠人之事,要尽责任。对平平常常的人,也要尽心尽力。
第3个回答  2020-10-05
主张有教无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