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贤亮都有那些作品?

有:《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1、《灵与肉》

许灵均,从一个地主小姐和一个留洋学生不自由婚姻的产物,到娘死爹弃睡马槽的苦孩,再到新中国的教员,之后赶上历史的热潮成了“老右”下放到农场放马,一系列角色的转换注定了生活的多磨难。

善良热心的放牧员帮他“拣”了个四川媳妇秀芝,成了家,生了娃。右派摘帽后,更加强化了他对这块土地的感情,因此他拒绝了父亲为他们全家办出国的诱惑,决然地选择留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2、《绿化树》

《绿化树》是当代作家张贤亮所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十月》1984年第二期。

《绿化树》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为主线,真实地叙述了“文革”中的知识分子被流放到西北地区后的独特经历。

作品主要通过人物的一系列忏悔、内疚、自责、自省等心理活动的描写,对饥饿、性饥渴和精神世界的困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解读,展现了特定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难遭遇。

从整体上来看,《绿化树》使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兼具浪漫主义诗情,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特定的时代图景。

3、《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据1985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版本出版:张贤亮(1936——2014),江苏省盱眙人,作家,著有《灵与肉》等。本书讲述了从劳改队相识的“我”与“她”在文革时期的爱情故事,书中涉及许多“禁区”与敏感问题。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系列中篇《唯物论者启示录》中的一部分,作者企图通过九部中篇来完整地“描写一个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甚至有过朦胧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经过‘苦难的历程’,最终变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的全过程。

扩展资料

张贤亮,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民来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

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 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担任宁夏文联主席。

作品译成3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成为中国新时期以来的作家之一,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张贤亮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从改革开放后的伤痕文学开始,直到上世纪末的创作时期。

2014年9月27日,张贤亮先生因重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贤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张贤亮,男,江苏盱眙县人,1936年12月生于南京。 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1954年高中肄业后赴宁夏贺兰县乡村插队务农。 1955年至甘肃省委干部文化学校任教。 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遂遭受劳教、管制、监禁达十几年,其间曾外逃流浪,讨饭度日。 1979年9月获平反。 1980年调至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社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 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受家庭影响,从小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熏陶,中学时代开始广泛接触俄罗斯文学和法国文学作品,并尝试文学创作,曾写作发表了60余首诗歌。 1979年重新执笔创作。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河的子孙》、《龙种》、《土牢情话》、《无法苏醒》、《早安朋友》、《浪漫的黑炮》、《绿化树》等 ;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以及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散文集有《飞越欧罗巴》、《边缘小品》、《小说编余》、《追求智慧》等 。曾三次获得国家级小说奖,多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刊物奖,获国家与宁夏自治区“有特殊贡献的知识分子”和称号。有九部小说被搬上银幕,作品被翻译成27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有广泛的国际影响。1993年初,作为文化人“下海”的主要代表人物,创办华夏西部影视。如今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下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已成为宁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被誉为“中国一绝”。华夏西部影视城的成功,证明了在市场经济社会发挥人的智慧与管理的重要,为较为滞后的西北地区发展经济提供了一条思路。 张贤亮小说被搬上电影电视的有《灵与肉》(《牧马人》)、《龙种》、《浪漫的黑炮》(《黑炮事件》)、《男人风格》、《老人与狗》、《肖尔布拉克》、《河的子孙》、《临街的窗》以及《我们是世界》等。

麻烦采纳,谢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