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释义:真正的大隐士在喧嚣丛杂的红尘之间也能修行悟道,简简单单的小隐士只有在荒芜偏僻的小地方才能静下心来修行。

出处: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中隐》

原文: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释义: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过隐居的生活。与世无争,所以有人解甲归田,这是小隐。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

在朝为官,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钩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的生活,这才是归隐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谓之“大隐”。

扩展资料:

赏析:

诗人推崇“中隐”,所谓“中隐”是介于“大隐”与“小隐”之间的一种隐居状态,“大隐”隐于朝堂和闹市,小隐则隐于乡村田野。

朝堂和闹市太喧嚣了,而乡村和田野又太冷落。所以诗人选择了“中隐”,既不是朝堂与闹市也不是乡村与田野,而是诗人现在所处的分司东都的清闲之官。这个职位既像是出来为朝廷做事,也像是处于自己的故乡,既不忙也不闲,既能不劳心劳力又能免受饥饿与寒冷之苦。

在经历过为母服丧村居三年的贫寒生活与因为权力斗争所导致的被贬谪江州三年的愁苦生活之后,诗人才真正深刻地体会到现在生活的好处,历来行为处事难以两全,而现在却可以做到这一点。

“小隐”往往难脱离生活的贫贱,不免要受冻挨饿,这种生活诗人也曾经历过;而“大隐”则身处富贵又有权力但却有忧国、忧民、忧自己的地位等多种担忧,所以诗人坚决要求外任,到杭州做了三年太守。

诗人以前虽然也有较大的自由度,但却因为是一方父母官,故常感责任重大,虽能逃离京城的是非,但却不能舍弃肩上的重担,而“中隐”状态,使自己身处于吉祥与平安之中。这种“中隐”状态无疑是诗人奉行“中庸”之道的体现,对此诗人显得非常自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9

真正的大隐者是那些隐身于朝野之中的人,小隐者是依赖沉湎于桃源世外。

原句出自白居易的《中隐》,具体原文如下: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赏析: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外迁洛阳,做太子宾客分司那年,那时候白居易官场失意之后,将自己比喻为“中人”。 在诗人看来,太子宾客分司这样三品的闲官,既能避免遭受“风尘吏”的奔波之苦,又可以躲避朝堂纷争,充分享受生活的闲情逸致。而在高堂上的大隐者,虽然享有名禄之实, 但却有更多的忧虑和苦恼; 小隐虽能洁身自好而又太困窘寂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13

意思是真正的大隐士在喧嚣丛杂的红尘之间也能修行悟道,简简单单的小隐士只有在荒芜偏僻的小地方才能静下心来修行。

出处:《中隐》

作者:唐代 白居易

原文节选: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释义:出世与入世之争,有为与无为之争,禅宗的佛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中的是内心清静的本质,而不是出家在家的形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没有什么绝对的区隔。有时也是对自己处境的一种消解,一种自我解嘲罢了。只有这样的自我合理化之后,心理也就不难受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在诗界有广大教化主的称号。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文学家,文章精切,特别擅长写诗,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

白居易早年积极从事政治改革,关怀民生,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须取材于现实事件,反映时代的状况,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

他晚年虽仍不改关怀民生之心,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时放意诗酒,作《醉吟先生传》以自况。白居易与元稹齐名,号“元白”,元白两人是文学革新运动的伙伴,分别作有《元氏长庆集》与《白氏长庆集》,称为长庆体,又称元和体。

晚年白居易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为“刘白”。白居易因努力写诗,曾自述或许有人认为他是“诗仙”或“诗魔”。唐宣宗曾褒白居易为“诗仙”,故人称“敕封诗仙”,而李白是后世才由“谪仙人”,才由民间转尊为“诗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