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的产状

如题所述

岩浆岩的产状(occurrence)是指岩浆岩体的大小、形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形成时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及距离当时地表的深度等。查明岩浆岩的产状有助于了解岩浆岩的形成条件,同时对找矿和勘探也有一定意义。根据岩浆活动的方式不同,可将岩浆岩的产状分为两大类,即侵入岩的产状和火山岩的产状。但这两者之间,有时是相连的,并没有截然的界线。

1.侵入岩的产状

◎岩床(sill):是岩浆沿层面贯入,形成与地层整合的板状侵入体(图1-15)。以厚度稳定为特征,常见于基性岩中。

图1-15 岩床示意图

(据南京地质学校,1980)

◎岩盆(lopolith):岩浆侵入到岩层之间,形成中心凹下去的盆状侵入体(图1-16)。大小不一,个别大的超基性岩岩盆直径可达数百千米。

◎岩盖(laccolith):又称岩盘。产于岩层之间的侵入体,与岩盆不同的是,底部平坦,顶部拱起,中央厚度大,边缘薄(图1-17)。形成深度一般较浅,规模较小,如山东济南辉长岩岩体产状即为岩盖。

图1-16 岩盆示意图

图1-17 岩盖示意图

◎岩脉(vein):指与围岩层理或片理斜交的脉状侵入体,其特点是长度和深度远大于厚度(图1-18)。岩脉大小不一,厚度从几厘米至数十米或更厚,长度从数米、数十米至数千米,有的甚至几十、几百或上千千米。岩脉形态多种多样,有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呈透镜状或枝杈状。有人把比较规则而又近于直立的板状岩体称岩墙,将与层理斜交,形状较不规则的脉状侵入体称为岩脉。岩脉可单独或成群产出,当它们成群出现时,即构成岩脉群或岩墙群。岩脉群有一向延伸的,也有呈放射状或环状分布的。

图1-18 侵入于花岗岩中的辉绿岩岩脉纵剖面(福建石狮)

(赵志丹摄)

◎岩株(stock):是一种常见的规模较大的侵入体,在平面上常呈近圆形,与围岩接触面比较陡,出露面积小于100km2。在岩株边部常有一些不规则的枝状岩体伸入围岩之中,称为岩枝。岩株多见于中酸性岩中。例如,北京周口店花岗闪长岩体的产状即为岩株,平面近圆形,出露面积约56km2

◎岩基(batholith):是规模最大的侵入体,面积大于100km2,平面上常呈不规则状,长数万米,甚至上千千米,宽几十至几百千米,主要由花岗岩类岩石组成。岩基主要分布于褶皱区的隆起带,延伸方向常与褶皱轴向一致。例如,海南岛琼中花岗岩体即为一巨大岩基,出露面积达5000km2

2.火山岩的产状

火山岩的产状与岩浆性质及其喷发的方式有关。通常把火山喷发的形式分为中心式、裂隙式和熔透式三种。

(1)中心式喷发

岩浆沿着管状裂隙喷发,喷发通道在平面上为点状,故又称点状喷发。近代大陆上的火山多数属于这种喷发形式。中心式喷发形成的岩体主要为火山锥、岩钟、岩针等。

图1-19 火山锥纵剖面示意图

(据李石和王彤,1981)

火山锥由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互层堆积而成

◎火山锥(volcanic cone):是由中心式喷发出来的熔岩流和火山碎屑物质在火山口附近堆积而成的锥状岩体(图1-19)。火山锥可以单独出现,但多数是成群出现,如黑龙江五大连池的火山群和山西大同的火山群。

◎岩钟(cupola):是粘度较大的岩浆由火山口溢出后,不易向四周流散而形成钟状、穹丘状的火山岩体(图1-20)。

◎岩针(spine):是粘度很大的岩浆,一方面冷凝一方面又向外挤出,形成较直立的类似针状的火山岩体,如有名的马提尼克岛上的蒙培雷岩针(图1-21)。

图1-20 岩钟素描图(马达加斯加东面列维昂岛)

(据A.H.查瓦里茨)

图1-21 岩针素描图

(马提尼克岛蒙培雷,峰高400m以上)

(据拉克鲁阿)

(2)裂隙式喷发

岩浆沿一定方向的裂隙喷发,火山口沿断裂呈线状分布,故又称线状喷发。这种喷发多由基性岩浆形成,喷出的熔岩呈平缓的大面积分布,形成典型的熔岩被(lava sheet)(图1-22)、熔岩流(lava flow)(图1-23)、熔岩瀑布(lava cascade)(图1-24)等。

图1-22 熔岩被示意图(冰岛基拉火山,熔岩被由裂隙溢出而成)

(据狄瑞尔)

图1-23 熔岩流素描图(黑龙江五大连池,熔岩呈爬虫状)

(宋姚生绘,1979)

图1-24 熔岩瀑布素描图(黑龙江五大连池)

(宋姚生绘,1979)

(3)熔透式喷发

这种喷发又称面式喷发。由戴里首先提出,他认为岩浆上升时,由于岩浆过热和具有很高的化学能,可将其上覆围岩熔透,使岩浆溢出地表,就形成熔透式喷发(图1-25)。这种喷发形成的火山岩产状主要是岩被。目前,这种喷发形式尚属推论性的。我国东南沿海闽浙一带大片出露的中生代中酸性熔岩,有人认为是由这种喷发方式形成的。

图1-25 熔透式喷发示意图

(据戴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