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是大量的泛读还是少量的精读合适?

如题所述

读名著是大量的泛读还是少量的精读合适?

读书应该先泛读再将书精读。将两者结合为好。

王国维先生曾提出做学问的三个阶段。
对于读书,也有类似的阶段。
第一步,要带着兴趣去泛读。了解整体的情节、人物、故事。
第二步,模块化地阅读。将整个故事,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板块单独进行深入、扩展阅读。
第三,整体贯穿地体会、发散阅读。
总的一句话,就是先将书读厚,再将书读薄的。

先大而泛,再少而精,最后只读一部书中必要的章节,最后只看一章中的一段或几段话,所谓书越读越少,要学会读懂读通而不是杂而不多。

其实阅读名著这种事情没有必要一定要给自己定下诸如“这本要精读”,“这本要泛读”这种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类型,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自己的阅读习惯是多看书,看的多了总会遇见几本特别喜欢的,想多看几遍的,这种时候再去精读不是很好吗?
不然对着自己并不是很喜欢的书硬是精读不就失去了阅读的乐趣。

由你读书的目的和可以读书的时间而定:若你读名著是为了乐趣,并且有充足的时间,那么当然是多多益善;若你只是为了了解某一段知识或处于好奇并且没有时间,那么就选择少量精读。

陶渊明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

总结:读书从兴趣入手,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6

主要看你对书的理解和吸收,要明白他为何是名著,他的精华是什么,你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


个人觉得先大量泛读,然后再根据情况精读,特别是名著这种东西,对个人针对性很强,而且名著的数量很大,你并不能一开始就找到适合你读的名著,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学,最终去好好享受阅读。先积累耐心、判断能力、思考方式、背景知识、欣赏能力、知识水平,慢慢体验到好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类型,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己的阅读习惯是多看书,看的多了总会遇见几本特别喜欢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艺术性很多在于其语言,既然你来挑战原文作品,就是为了欣赏其原文之美、之有趣,如果不分析语言、不读透读懂,有很多精妙之处都会错过。第一遍看的时候就是去“盲目”欣赏,无论是你在乎的是情节、人物、还是幽默元素,先一口气读完、看完。之后找台词密集的、精彩的、自己喜欢的片段做精读、精听,也就是将其作为语言学习的材料去研究透彻,做到100%理解。 

一次研究几分钟的听力片段,一周听透两三段即可。不要以为少,我做过很长时间的字幕,知道一段五六分钟的新闻,语速不用很快,就近千词,加上这是听、不是读,够你忙活了。读书这件事情其实还是个自己的喜好问题,一味的贪图数量上的多而囫囵吞枣的读很多本名著其实得到的效果不一定比认真读一本书来得好

第2个回答  2017-12-26

高尔基说过:“书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书好比一盏明灯,在我们迷茫黑暗的时候,指引我们走向光明。


知识无边无际,全世界每天出版的图书就有几万、十几万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无论文学累、侦探类还是历史通鉴的书,每种书都有它的可取之处。我们可以先大量泛读,然后再根据情况精读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最后就去认真精度。

但是如果你读到《红楼梦》这种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书,我们需要从一开始就要精读,以保证随着故事发展我们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及社会现象。对于文笔好的书,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品味书中文字表现的韵味。

王国维先生曾提出做学问的三个阶段。
对于读书,也有类似的阶段。
第一步,要带着兴趣去泛读。了解整体的情节、人物、故事。
第二步,模块化地阅读。将整个故事,分成几个模块,每个板块单独进行深入、扩展阅读。
第三,整体贯穿地体会、发散阅读。

    总结

悠闲时看一些名著,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写作水平,开阔视野。读世界名著,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这是我们在家庭和学校中学习不到的知识,名著是我们的前辈给我们留下来的精神瑰宝,读流行文学的好处是能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掌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第3个回答  2018-02-04
还是大量泛读,了解的多一点总是好的。读的越多才能学的越多呀,书读的多知识面就广了呀,会的就多了。至于精读只能了解精致的段落。会觉得很单调。
第4个回答  2018-02-03
大量泛读,选取其中很有内涵的,再去精读,如果连泛读的前提都没有,你怎么选择好的去精读呢?这一是一个连接性的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