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产生的原理

如题所述

由于水分子的两个氢电子正好镶嵌在氧原子外围的电子轨道中,(氧原子外围6个电子加两个氢原子的电子,正好饱和或平衡)使水分子最远电子的距离小于小于水分子之间平衡距离,这样水分子之间平衡产生的斥力、引力都不大。让水分子很容易受地球自转,形成的地球磁力线和太阳磁力线对流产生的浮力影响,脱离水面。脱离水面的水分子,与其它受磁力线浮力,形成空气的分子和平共处。当水分子超过和平共处、即超饱和时,或温度下降时水分子就会因距离过近,水分子引力就会重新发挥作用,使无数水分子产生抱团,在空气中形成雾的颗粒。
我说的可能不对,或者根本不对。但不希望只看见对现象的详细描述,而是更希望看见现象产生的原因、原因。比如汽油、酒精、植物油等等为什么不产生类似的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02
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而空气的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越多。1立方米的空气,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气温在20℃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

雾景(18张)
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子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气温降低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秋冬早晨多雾的原因。
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白天温度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了,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的能力减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会凝结成为雾。特别在秋冬季节,由于夜长,而且出现无云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使得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秋冬春的清晨气温最低,便是雾最浓的时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4-03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