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死社稷的崇祯帝,是如何葬于明十三陵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27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大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李自成十分痛恨明室,并且曾将作恶多端的福王朱常询放在鼎中煮成一锅福禄肉,按理说应该不会放过崇祯,但为何最后崇祯还能葬于十三陵?

崇祯自缢之时,身边只有大太监王承恩陪伴左右,并留下遗书:“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复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攻入皇宫以后,李自成遍寻崇祯,没有找到,以为崇祯藏匿于民间,悬赏缉拿!但没想到却得到了崇祯自缢于煤山的消息!于是李自成命人将崇祯的尸首收殓入棺,置于东华门,供明朝官员吊唁,但百官无人敢来,只有襄城伯李国桢前去哭悼。李自成命他投降,李国桢提了三个要求,其中一个就是要厚葬崇祯,李自成全部答应。但崇祯死时,还没有开始修建陵墓,所以葬在什么地方成了一个难题!最后决定将崇祯后葬于田贵妃的墓中。由于当时没有钱,所需钱财还是募捐而来,一共才得350千文,就完成了崇祯皇帝整个的下葬过程!

在清朝入关之后,为收买人心,笼络汉族大臣及前朝遗老,顺治帝下旨改葬崇祯,重新修建了陵寝,营建了地上建筑,并命名为“思陵”!在改造过程中,降清的前明将领吴三桂捐银千两助建思陵!

崇祯的一生,都是在与起义军和满清争斗,估计崇祯死前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身后事会由这些生前的敌人完成吧!

第2个回答  2017-12-26

众所周知,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地区,有一处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皇家陵寝,里面埋葬着大明朝十三位帝皇,即“明十三陵”。然而,在风水宝地的明十三陵中居然葬了一位太监!这位太监是谁,为什么皇家陵寝能让太监埋葬于此呢?

王承恩,祖籍河北邢台,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于是远房亲戚将他卖进宫当了小太监。崇祯帝朱由检因为父亲不被祖父宠爱、母亲又是父亲婢妾,在幼年时受了不少罪。

王承恩是明朝末年的太监,至死都陪伴着崇祯皇帝,对崇祯皇帝忠心耿耿。王承恩属明朝最有才华的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

崇祯十七年,奄奄一息的大明帝国终于快要倒下了。这时的崇祯早已神志不清,文臣武将也几乎逃了个大半,内城中的实际指挥者只有王承恩一人。

然而仅凭一人之力自然是无法抵挡千军万马的。3月27日,在刺伤公主、逼死妃嫔后,披头散发的崇祯皇帝在王承恩的搀扶下,跌跌撞撞的登上煤山,在一棵槐树上吊死。至于这位陪伴了他大半辈子的老太监王承恩,则对着君王遗体三叩九拜,随即自缢在旁边的一棵海棠树上。

崇祯皇帝的遗体被李自成的士兵发现,其尸骨由遗老们装在柳木棺材中运至明十三陵。在满清入主中原后,统治者以极高规格将崇祯帝厚葬,并将这位忠心耿耿的老太监安葬于崇祯帝思陵,让他继续在九泉下照料崇祯。

王承恩墓

与刘瑾、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辉得多。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表现了强烈的忠贞性格。于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