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形象概括,

如刘备、曹操、赵云。。。。。

    诸葛亮的人物特征:

  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那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典型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刘备的人物特征:

  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关羽的人物特征:

  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张飞的人物特征:

  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赵云的人物特征:

  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孙权的人物特征:

  1、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周瑜的人物特征:

  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吕布的人物特征:

  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曹操的人物特征:

  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马谡的人物特征:

  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

  2、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司马懿的人物特征:

  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

  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陆逊的人物特征:

  1、陆逊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

  2、陆逊还治国安帮有方,深得百姓信任。

    姜维的人物特征:

  1、姜维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诚于蜀政权。

  2、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杰出统帅。

  3、他还继承了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魏延的人物特征:

  1、魏延称得上是一员武功高强的大将,但是他轻敌狂妄,行事卤莽。

  2、他还居功自傲,听不进劝阻,追逐名利。

  3、不服从调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

    貂蝉、糜夫人、孙夫人的人物特征:

  1、貂蝉是一个聪慧机敏、知恩图报、忠义、勇敢的奇女子。

  2、糜夫人的果敢坚决、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真的是许多男子都不及其万一的。

  3、孙夫人也是一位忠贞、坚毅、刚烈、聪慧的女中豪杰。

    董卓的人物特征:

  1、董卓是一个凶狠残暴、荼毒百姓的乱世奸臣。

  2、他独揽大权、篡汉自立、贪欲无度、飞扬跋扈。

  3、董卓还是一个气量狭小、性情暴戾之人。此外,董卓贪得无厌、贪恋女色之徒。

    王允的人物特征:

  1、王允是一个东汉末年少有的忠贞节烈之士。

  2、他还是一个胆识智慧过人,有勇有谋的贤臣。

    杨修的人物特征:

  1、杨修为人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博闻强记

  2、他恃才放旷,好卖弄学问,藐视他人.最终被曹操所杀。

    袁绍的人物特征:

  1、袁绍是一个娇纵自负、遇事武断又缺少谋略的人。

  2、他还生性多疑、遇事不决,根本听不进忠臣之言。他最后彻底失败也是难免的下场。

    刘禅的人物特征:

  1、后主刘禅是一个无才无德、昏庸孱弱的庸人

  2、他还只知道放纵享乐,不思进取,无所作为。

  3、刘禅不辩是非,听信谗言,任用奸臣,猜忌忠良,最终落得束手称臣,被天下耻笑的下场。

    曹丕的人物特征:

  1、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是个有一定的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

  2、他更是一个为了争权夺利可以不择手段,残害手足的凶残狠毒之人。

    鲁肃的人物特征:

  1、目光长元、有雄才大略的统帅。

  2、他的性格中又有忠厚诚恳近乎愚钝、优柔寡断的一面,也常常被人加以利用。

  3、此外鲁肃还是一个胸襟广阔、举贤任能、爱情人才、处处以国家为重的社稷之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15
长期以来,对《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研究者的批评也不少。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种意见。我们不妨对此略加讨论。

批评之一:“形象苍白”。不止一位学者认为,刘备形象的血肉不够丰满,个性化特征不强,显得比较苍白。确实,与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刘蜀集团的主要人物形象相比,刘备形象是给人比较单薄的印象。其中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点:

其一,作为一位“明君”,尽管《三国演义》对刘备的描写大多以史籍记载为基础;但从上面的论述已经可以看到,在“仁德爱民”与“尊贤礼士”两大特征中,其“仁德爱民”的历史依据和生活依据其实还相当有限。这就是说,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而言,刘备的“爱民”,更多的是一种愿望,一面旗帜,甚至是一种姿态,一个口号,而实实在在的行动,真真切切的利益却并不太多。算一算刘备的生活年表便可知道,他一生戎马倥偬,东奔西走:赤壁大战前,接连不断地征战,接二连三地挫败,一次又一次地寄人篱下,他基本上没有真正拥有一块巩固的地盘。赤壁大战后,建安十四年(209)始称荆州牧,拥有江南四郡,十六年(211)便领兵入蜀;建安十七年(212)借故进攻刘璋,经过两年征战,建安十九年(214)才平定益州,二十年(215)便与孙权争荆州,二十二年(217)又与曹操争夺汉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夏据有汉中,但不久便失去荆州,损失头号大将关羽和大批精兵;章武元年(221)四月才称帝,七月便率军伐吴,次年遭到惨败,再过一年病卒。可以说,他实在没有多少机会去实践“仁德爱民”的主张。再进一步说,即使他有足够的机会,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其“爱民”也只能是统治手段而非最终目的,不可能真正达到普通百姓的期望。通俗文艺作家对此缺乏深切的感受,自然难以在小说中把刘备的爱民写得足够生动感人。

其二,众所周知,《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是诸葛亮。除此之外,在刘蜀集团诸人物中,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乃是关羽。至于刘备,虽系刘蜀集团的领袖,却主要是承担“明君”的道义责任,而少有富于个性的言行举止。这样的刘备形象,不能不在相当程度上给人以“扁平”的感觉。

其三,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作者有意强化刘备的明君形象,淡化其枭雄色彩,不仅损害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而且降低了他在刘蜀集团中的实际地位,使他少了几分英雄之气,却多了几分平庸之感。这样,要想把刘备形象塑造得象诸葛亮、关羽、张飞那样活灵活现,就难乎其难了。

应该说,罗贯中在塑造刘备形象时,因过于追求理想化的明君形象而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艺术的辩证法,结果欲益反损,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未能充分彰显。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在缺乏足够的艺术积累的情况下,罗贯中能把刘备形象写到如此程度,已属难能可贵。只要把《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三国戏、《三国志平话》中的刘备加以比较,便应该肯定罗贯中的努力是基本成功的。

批评之二,“长厚似伪”。持此看法者不少,影响也很大,对此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

其一,目的与手段、功利追求与道德向往的矛盾,使刘备难以避免“似伪”之举。作为一代英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际,刘备要想兴复汉室,统一全国,而又不可能指望所有的割据者都像陶谦那样以礼相让,就只能夺取版图于他人之手。既要夺取,机巧权谋都是少不了的。试以取益州为例。早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制定了“跨有荆、益”,伺机两路北伐的战略方针①,这关系到刘备集团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奋斗目标。而在占据荆州之后,刘备对是否夺取益州曾经有过疑虑:

(庞)统曰:“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今幸张松、法正为内助,此天赐也。何必疑哉?”玄德曰:“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

事情很清楚:刘备要么坐守荆州,不再进取;要么入主益州,取而代之。而如果益州被他人(例如曹操)所取,那对刘备集团将是大大不利。所以刘备采纳了庞统的意见。而在益州真正夺到手时,面对刘璋这位软弱无能而心地还算仁厚的同宗兄弟,刘备不可能毫无内疚。“握手流涕曰:‘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第65回)这正反映了政治领袖人物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常有的矛盾心态。为了争取人心,他们可以爱民,可以敬贤,却不可能对竞争对手处处“长厚”。这里无法完全避免诈伪,但如果一概斥为“诈伪”,就未免太偏激了。

其二,《演义》对刘备爱民的描写,确有过头失真之处。如第41回写刘备携民渡江,见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绝,刘备不禁大恸,这是合乎情理的,与他后来甘冒生命危险也不抛弃百姓的行为是一致的。但作品紧接着写他“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这就太过头了,反而显得不真实。作者一心想美化刘备,但夸张过分,却反而造成了“似伪”的不良效果。

其三,《演义》第42回写赵云将冒死救回的阿斗交到刘备手中,“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后人对此时有讥刺,民间甚至有“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的俗语,似乎这也是诈伪。其实,在古代争夺天下的政治人物心目中,心腹大将有时似乎比妻子更重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明确记载,在遭受当阳之败时,“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演义》的描写,可以说是这一史实的自然延伸。古今政治道德观念有异,乱世英雄与普通百姓的选择不同,对此不宜作简单化的负面理解。

其四,对于刘备临终托孤于诸葛亮之举,《演义》第85回在史实的基础上,写得颇为动情。我在前面已经对史实作过分析,这里不再赘述。如果把这视为“诈伪”,不仅没有贬低了刘备,而且也损害了诸葛亮的形象,我认为是不应该的。

结论是:综观中国小说史,在众多的国君形象,尤其是开国之君形象中,《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不仅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是后来绝大多数同类形象难以企及的。因此,尽管他还不是充分典型化的,但仍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赞同0| 评论
第2个回答  2012-01-15
长期以来,对《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研究者的批评也不少。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两种意见。我们不妨对此略加讨论。

批评之一:“形象苍白”。不止一位学者认为,刘备形象的血肉不够丰满,个性化特征不强,显得比较苍白。确实,与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刘蜀集团的主要人物形象相比,刘备形象是给人比较单薄的印象。其中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点:

其一,作为一位“明君”,尽管《三国演义》对刘备的描写大多以史籍记载为基础;但从上面的论述已经可以看到,在“仁德爱民”与“尊贤礼士”两大特征中,其“仁德爱民”的历史依据和生活依据其实还相当有限。这就是说,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而言,刘备的“爱民”,更多的是一种愿望,一面旗帜,甚至是一种姿态,一个口号,而实实在在的行动,真真切切的利益却并不太多。算一算刘备的生活年表便可知道,他一生戎马倥偬,东奔西走:赤壁大战前,接连不断地征战,接二连三地挫败,一次又一次地寄人篱下,他基本上没有真正拥有一块巩固的地盘。赤壁大战后,建安十四年(209)始称荆州牧,拥有江南四郡,十六年(211)便领兵入蜀;建安十七年(212)借故进攻刘璋,经过两年征战,建安十九年(214)才平定益州,二十年(215)便与孙权争荆州,二十二年(217)又与曹操争夺汉中;建安二十四年(219)夏据有汉中,但不久便失去荆州,损失头号大将关羽和大批精兵;章武元年(221)四月才称帝,七月便率军伐吴,次年遭到惨败,再过一年病卒。可以说,他实在没有多少机会去实践“仁德爱民”的主张。再进一步说,即使他有足够的机会,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其“爱民”也只能是统治手段而非最终目的,不可能真正达到普通百姓的期望。通俗文艺作家对此缺乏深切的感受,自然难以在小说中把刘备的爱民写得足够生动感人。

其二,众所周知,《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是诸葛亮。除此之外,在刘蜀集团诸人物中,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乃是关羽。至于刘备,虽系刘蜀集团的领袖,却主要是承担“明君”的道义责任,而少有富于个性的言行举止。这样的刘备形象,不能不在相当程度上给人以“扁平”的感觉。

其三,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作者有意强化刘备的明君形象,淡化其枭雄色彩,不仅损害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而且降低了他在刘蜀集团中的实际地位,使他少了几分英雄之气,却多了几分平庸之感。这样,要想把刘备形象塑造得象诸葛亮、关羽、张飞那样活灵活现,就难乎其难了。

应该说,罗贯中在塑造刘备形象时,因过于追求理想化的明君形象而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艺术的辩证法,结果欲益反损,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未能充分彰显。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在缺乏足够的艺术积累的情况下,罗贯中能把刘备形象写到如此程度,已属难能可贵。只要把《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三国戏、《三国志平话》中的刘备加以比较,便应该肯定罗贯中的努力是基本成功的。

批评之二,“长厚似伪”。持此看法者不少,影响也很大,对此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

其一,目的与手段、功利追求与道德向往的矛盾,使刘备难以避免“似伪”之举。作为一代英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之际,刘备要想兴复汉室,统一全国,而又不可能指望所有的割据者都像陶谦那样以礼相让,就只能夺取版图于他人之手。既要夺取,机巧权谋都是少不了的。试以取益州为例。早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制定了“跨有荆、益”,伺机两路北伐的战略方针①,这关系到刘备集团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奋斗目标。而在占据荆州之后,刘备对是否夺取益州曾经有过疑虑:

(庞)统曰:“荆州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益州户口百万,土广财富,可资大业。今幸张松、法正为内助,此天赐也。何必疑哉?”玄德曰:“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

事情很清楚:刘备要么坐守荆州,不再进取;要么入主益州,取而代之。而如果益州被他人(例如曹操)所取,那对刘备集团将是大大不利。所以刘备采纳了庞统的意见。而在益州真正夺到手时,面对刘璋这位软弱无能而心地还算仁厚的同宗兄弟,刘备不可能毫无内疚。“握手流涕曰:‘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第65回)这正反映了政治领袖人物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常有的矛盾心态。为了争取人心,他们可以爱民,可以敬贤,却不可能对竞争对手处处“长厚”。这里无法完全避免诈伪,但如果一概斥为“诈伪”,就未免太偏激了。

其二,《演义》对刘备爱民的描写,确有过头失真之处。如第41回写刘备携民渡江,见百姓扶老携幼,哭声不绝,刘备不禁大恸,这是合乎情理的,与他后来甘冒生命危险也不抛弃百姓的行为是一致的。但作品紧接着写他“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这就太过头了,反而显得不真实。作者一心想美化刘备,但夸张过分,却反而造成了“似伪”的不良效果。

其三,《演义》第42回写赵云将冒死救回的阿斗交到刘备手中,“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后人对此时有讥刺,民间甚至有“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的俗语,似乎这也是诈伪。其实,在古代争夺天下的政治人物心目中,心腹大将有时似乎比妻子更重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明确记载,在遭受当阳之败时,“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演义》的描写,可以说是这一史实的自然延伸。古今政治道德观念有异,乱世英雄与普通百姓的选择不同,对此不宜作简单化的负面理解。

其四,对于刘备临终托孤于诸葛亮之举,《演义》第85回在史实的基础上,写得颇为动情。我在前面已经对史实作过分析,这里不再赘述。如果把这视为“诈伪”,不仅没有贬低了刘备,而且也损害了诸葛亮的形象,我认为是不应该的。

此外,“疑似之迹,不可不察”。《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其言行确有“似伪”之处;但从形象的整体来说,其“长厚”大体上还是真实可信的,是其形象的基调,“不是伪”。

结论是:综观中国小说史,在众多的国君形象,尤其是开国之君形象中,《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不仅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是后来绝大多数同类形象难以企及的。因此,尽管他还不是充分典型化的,但仍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赞同0| 评论
第3个回答  2012-01-15
刘备 缺点:文不成,武不就;优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曹操 缺点:疑心甚重 优点:聪明绝顶,拥有政治家应有的霸气和度量
关羽 缺点:对谋臣太过傲气,刚愎自用 优点:爱护士兵(新版三国中恰恰没有演出的),智勇双全,忠义礼智信的楷模,活到老,学到老
诸葛 缺点:事必躬亲以致蜀国后辈人才没有大展拳脚的机会 优点:智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赵云 缺点:没有(演义里神话了的人物,历史上刘备的保镖) 优点:尽职尽责,智勇双全
孙权、周瑜、张飞、庞统、徐庶、郭嘉、荀彧、吕布等等太多不说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4个回答  2012-10-08
皇叔是仁德的;爱民是如子的;特长是会哭的;眼泪是充足的。
孔明是伟大的;治国是有方的;用兵是如神的;放火是专长的。
庞统是可惜的;出场是很少的;长相是挺丑的;死的是很惨的。
云长是红脸的;胡子是很长的;自负是肯定的;倒霉是迟早的。
翼德是莽撞的;粗中是有细的;嗓门是挺大的;睡觉是睁眼的。
子龙是完美的;大家是喜欢的;胜仗是常打的;受伤是没有的。
孟起是英武的;单挑是不怕的;父仇是想报的;最后是病死的。
汉升是挺老的;胡子是很白的;经验是丰富的;射箭是神准的。
魏延是倒霉的;丞相是讨厌的;反骨是天生的;造反是必然的。
姜维是好样的;文武是全才的;打仗是很行的;失败是可敬的。
阿斗是幸福的;吃喝是不愁的;操心是从不的;强项是玩乐的。
孟获是皮厚的;造反是没完的;被擒是经常的;总算是投降的。

曹操是奸诈的;性格是多疑的;手段是毒辣的;下手是无情的。
仲达是小心的;耐心是很好的;大器事晚成的;子孙是厉害的。
郭嘉是可叹的;才华是出众的;英年是早逝的;孟德是痛哭的。
杨修是有才的;缺点是多嘴的;风头是爱出的;被杀是难免的。
张辽是厉害的;死党是关公的;有勇是有谋的;小孩是吓到的。
许褚是强悍的;外号是虎痴的;作战是玩命的;绝招是裸奔的。
典韦是大意的;喝醉是不对的;双戟是被偷的;战死是壮烈的。

孙权是中庸的;父业是继承的;胡子是紫色的;眼珠是进口的。
周朗是俊美的;老婆是漂亮的;水战是擅长的;火气是不小的。
鲁肃是老实的;为人是诚实的;荆州是常跑的;结果是徒劳的。
陆逊是斯文的;做人是低调的;本事是不小的;前途是无量的。
甘宁是锦帆的;水贼是做过的;劫营是拿手的;兵多是不必的。
周泰是忠心的;护主是拼命的;伤疤是暴多的;吴侯是称赞的。
二乔是可怜的;运气是不好的;丈夫是早死的;守寡是痛苦的。

吕布是英勇的;画戟是无敌的;人品是不佳的;勒死是可惜的。
董卓是万恶的;诸侯是共讨的;好色是成性的;下场是可悲的。
貂蝉是绝色的;容貌是动人的;风华是绝代的;红颜是薄命的。
袁绍是兵多的;粮草是充足的;实力是雄厚的;用人是不当的。
袁术是不智的;玉玺是骗到的;称帝是冒险的;时机是未到的。 陶谦是客气的;出手是大方的;地盘是不小的;送人是乐意的。

参考资料:[原创]三国人物概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