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

后天就考地理了,我什么都不会,上课也几乎没听过。。。。本人求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资料。然后去背,,,如能100分考50分 本人万分感谢~~~~~简单点,基础点的

  给你发个简练有效的:
  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天体系统(1.1)
  1.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和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天体之间______、_____形成天体系统,第三级天体系统是______。目前人类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恒星 星云 太阳 相互吸引 相互绕转 太阳系 总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原因是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有自己的特点,但是都不特殊)
  3、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特殊在 ,其原因是 (具有生命 ①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稳定 ②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③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 ④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 ⑤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形成和存在液态水)
  4、小行星带位于____、____之间,哈雷彗星的公转方向是_____(火星 木星 自西向东)
  5、八大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同向性 近圆性 共面性)
  6、类地行星是 。(水星 金星 火星)
  二、太阳(1.2)
  1、太阳对地球的作用是 (提供巨大能量,维持地球上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之有关)
  2、太阳主要成分是 和 ,太阳源源不断的以 的形式想四周放射能量,这被称为 ,按波长的长短分,它属于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____。(氢 氦 电磁波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核聚变)
  3、太阳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②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4、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光球 色球 日冕)
  5、太阳黑子出现在___________ 上,它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______ 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光球层上 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的暗一些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耀斑)
  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四、地球运动的意义(1.3)
  1、太阳日的时间长度为___________,地理意义是___________恒星日的时间长度为__________,地理意义是___________(24小时 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的周期 23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的周期)
  2、回归年的时间长度为_______________,地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恒星年的时间长度为__________,地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365日5时48分46秒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 365日6时9分10秒 地球公转一周360度的周期)
  3、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_____________ ,在这条线上,太阳高度角为________,当这条线与经线重合时,节气为____________,当这条线与经线夹角最大时,夹角为_________,节气是____________,此时这条线与极圈的关系是_________,极圈内出现______________。(晨昏线 0度 春秋分 23°26′ 夏至和冬至 相切 极昼或极夜)
  4、地球上经度每相差一度,时间相差___ 分钟,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的时间___,180度经线既是地球上时间最_____的地方,又是时间最_____的地方。(4 早 早 晚)
  5、北半球河流凹岸位于河流的______ 岸,金矿往往在河流 _________岸。(右 左)
  6、春分或秋分这一天,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夏至这一天,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全球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7、五带反映了____________规律。(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8、四季划分的依据各有不同,我国传统上以 作为四季的开始,而西欧、北美中高纬度国家传统上则以 作为四季的开始,北温带的一些国家常根据 划分为四季,还有根据 来划分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月份 平均气温)
  9、分别画出6月22日侧视和俯视的光照图。
  五、大气受热过程(2.1)
  1.夏季,沿海与内陆地区相比较,___气温的日较差大,原因是___,月球与地球相比较,温差大的是 ,原因是___(沿海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月球 月球周围没有大气层)
  2.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____,地面的热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近地面大气的热量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传给高层大气(地面辐射 太阳辐射 大气辐射)
  3.____________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大气垂直运动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 (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两地受热不均 存在气压差异 水平气压梯度力)
  4.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转偏向力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摩擦力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力中,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的是_____________,只改变风向的是__________。(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 与风向垂直 与风向相反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5.__________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三圈环流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太阳辐射分布不均 太阳辐射和地转偏向力)
  六、气压带和风带(2.2)
  1.七月,在亚欧大陆形成的气压名称是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一月,在亚欧大陆形成的气压名称是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亚洲低压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亚洲高压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______的季风环流最典型,_____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我国西南地区和印度一带的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是______(东亚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七、天气系统(2.3)
  1.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_________,如北方夏季的________、冬季的_________、冬春季节的__________(晴朗高温 降雨、气温下降、伴有大风天气 晴朗低温 晴朗低温 降雨、气温上升、伴有大风天气 晴朗高温 冷锋 暴雨 寒潮 沙尘暴)
  2.气旋与反气旋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区别 (水平气流运动状况 垂直气流运动状况 中心气压的高低 晴天和阴雨)
  八、全球气候变化(2.4)
  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后果是 、 。解决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海平面上升 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间合作)
  九、水循环(3.1)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就是__________,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_______________,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储量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______________ ,淡水的主体是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大气降水 河流水 淡水湖泊水 浅层地下水 0.3% 冰川)
  2.我国东部地区河流的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节,主要是_________补给,东北的春汛补给形式是_____________,西北地区的河流流量随着_____________变化而变化,河流中游的湖泊具有______作用,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的关系。(夏季 大气降水 高山冰雪融水 气温 调蓄 相互补给)
  3.水循环是指____________。水循环数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__,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循环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海洋内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 海水蒸发 水汽输送 大气降水 下渗 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①对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热量传输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不断进行着势能和动能的转换,由此产生了流水的侵蚀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 ③很好的溶剂)
  十、洋流(3.2)
  1._____________叫做洋流,_______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太平洋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属于风海流。(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大气运动 北赤道暖流 南赤道暖流 西风漂流 北太平洋暖流 )
  2.洋流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纬40度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海渔场是________和_________交汇形成,北海道渔场的成因 ,纽芬兰渔场的成因 ,秘鲁渔场的成因:___________ _为什么会在以上四个地区形成大渔场: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在寒暖流和补偿流处易形成大的渔场 对航运有明显的作用 导致污染范围扩大或使污染程度降低 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 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 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秘鲁寒流中的补偿流的上升流 寒暖流交汇和上升流都会导致冷海水上泛, 从而带来大量的饵料)
  十一、地壳内部物质循环(4.1、2、3)
  1.岩石圈包括_____和______。_______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圈层,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 、 、 。(地壳 上地幔 岩石 地核 地幔 地壳)
  2.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由_________组成的, 是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 、 、 。沉积岩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基本特征,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确定__________和推知_________,石灰岩受热变成_________,页岩受挤压变成_______(化学元素 矿物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层理构造 含有化石 地质年代 沉积时的地理环境 大理岩 板岩)
  3.地壳物质循环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 ①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的形态,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4、完成表格内容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球表面的后果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使地表变得崎岖
  太阳辐射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把高山削低,洼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5.印度尼西亚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板块的交界处,中国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板块。(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
  6.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斜储_______,向斜储___________。(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地 油气 水)
  7.____________在地形上往往表现为块状山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地形上往往表现为谷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 华山 庐山 泰山 断层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 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8.河流的上游以___________作用为主,河流河谷呈“_____”字形,河流下游以_____作用为主,河谷呈“_______”字形。(侵蚀切割 V 沉积 U)
  十二、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4.2、3)
  1.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以从____________反映出来,我国南方的村落沿______伸展,平面形态多呈_______;北方的村落村落的平面形态多呈___________。 城市选择平原布局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山区城市一般选择在分布_____________,如西安分布在______,太原在__________,热带地区城市则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聚落的形态 河流 带状 多边形 多为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靠近水源 块状山地或谷地 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地势较高的高原地区 海拔高,气温低,少蚊虫)
  十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1)
  1、自然地理环境由 、 、 、 、 等地要素组成。(大气 水 岩石 地貌 生物 土壤)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它的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十四、地理环境的差异性(5.2)
  纬度地带性规律以__________为基础,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地区;经度地带性规律以___________为基础,主要分布_____________在地区。中国自南向北依次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从长白山向西到新疆依次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带,这反映了________规律。北纬30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带,其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带类型最齐全的是____洲。垂直地带性规律以 为基础,珠穆朗玛峰南坡南坡比北坡复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线的高低在同一纬度主要取决______因素。(热量 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 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地带 水分 中纬度 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带 纬度地带性分布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经度地带性缝补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长绿硬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荒漠带 副高控制 亚洲 热量和水分 热量充足 降水充沛 基带海拔低 降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3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 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
第2个回答  2012-01-03
上人教网
第3个回答  2012-01-03
重点是平时的努力!加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