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是什么?能讲的通俗点不

如题所述

马克思通过商品之间按相同劳动时间的比例进行交换,推导出价值(金钱原子)是一种人支配人,人玩人权力关系上的劳动本身。那么它代表的不是财富,而是权力(奴役),把它当成财富、蛋糕的,被《资本论》批为商品(货币)拜物教。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就与俗约语言定义的有用性严重冲突,这一点大家要明白。但它就是冲着金钱游戏去的,即价值可以理解成金钱原子或者说商品原子。这种原子不是物质属性人的原子,而是人与人社会关系上的原子,是权力关系的反映。
价值(金钱原子)所代表的权力关系,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我是资本家,人支配一个女工1小时劳动,我可以让她用拖拉机挖土1小时,也可以让她用锄头挖土1小时,还可以让她脱了衣服给你跳裸舞1小时,她的行为(劳动)不属于他,而属于我,这就是价值所代表的权力关系,在这种权力关系中,你找不到具体的实物蛋糕,因而找不到像新古典那样的生产蛋糕的边际生产力。
而商品生产中的人类劳动存在二重性,第一重,就是作为自然力一部分引导其它自然力改变物的形态以转化物的有用属性上的人类劳动。这一种不是价值。而使用价值(物的有用属性)是物在那种形态下的客观存在,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并不是因为所谓的产权或者所谓劳动的狗屁功劳,物质基础才存在或者不存在,地球引力才有或者没有。
第二重就是人支配人,人玩人权力关系上的劳动(即社会关系上的劳动),这一种人类劳动就是价值。可见价值代表的是人与人的权力(社会)关系,总量价值完全与技术关系无关,纯粹是人支配权力关系的反映。对资本家来说工人就是全自动的机器人,但是如果机器人是人格化的人,它会说你支配了我,我也要支配你。金钱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不是什么物的属性演化关系。大自然是质能守衡的,难道在人类之前或者人类灭亡之后金钱(价值)就存在并且质能守衡。
而剩余价值逻辑则是,假如当资本家支付工人工资,即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是4小时劳动,而资本家让工人实际干8小时,那么剩余价值=8-4=4小时劳动。亏损企业,只是剩余价值未转化成利润而已,但系统整体的总利润=总剩余价值。
价值的增值源于剩余价值生产,劳动价值论联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和攻击整个商品生产或者说金钱游戏,这种逻辑露骨的说出来,也就是说追求分配金钱(价值)的实质,就是追求分配他人被支配的劳动本身,金钱(价值)增值的过程,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劳动时间不属于自身的异化过程。价值也不是代表的不是财富、蛋糕,而是奴役(权力)!可见一个追求价值(交换价值)的社会极端邪恶。
正如该死的企业追求的是更高的利润,是更高的产值,而不是最小劳动消耗下的最大化生产使用产量,因此企业造就了阶级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正如企业的成本,是花多少钱用多少钱代表的交换比例,而不是工人劳动的消耗,工人累死累活与资本家无关,它的成本不是什么工人劳动的消耗,而是用更少的工资(金钱)去交换工人更长的劳动时间,其成本才更低,如资本主义的减员增效,就是这么回事,不是提高单位劳动时间内的实物产出,而是让工人更长的时间不属于自身,开除一定的工人,让剩余的工人,相应工资下干更长劳动时间,或者相同劳动时间给更低的工资,当然这一点经常为与利润率有关的市场价格波动所掩盖。
同时价值不是什么劳动的成果、贡献、功劳,而是被支配的劳动本身,马克思认为功劳、贡献、成果是对相应对像而言,正如日军驱使一个人去剥他女儿的人皮做皮鞋,日军也参加劳动,对日军来说是成果、贡献、功劳,对被驱使的人来说就是自身劳动异化的痛苦折磨。这与资本主义的金钱增值是一回事,对资本家来说,价值增值是功劳、成果,对工人来说价值增值就是制造出工人更长的活动时间被他人支配,不属于自身的异化过程。因此“劳动的价值”、“劳动有价值”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第十七节严厉批判的用语。(《资本论》原话: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没有价值。在“劳动的价值”这个用语中,价值概念不但完全消失,而且转化为它的反面。这是一个虚幻的用语,就象说土地的价值一样。但是这类虚幻的用语是从生产关系本身中产生的。)
马克思指出劳动没有价值,劳动的价值,这样的用语是原去价值概念,无耻掩盖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关系,无耻掩盖价值是被支配的劳动本身的用语。

并且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还揭示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真正均衡与竞争,这与流行经济学单一产品模型逻辑上优化配置资源的瓦尔拉斯均衡(或者说供求均衡)及技术竞争完全不同。

马克思揭示的均衡是异质品模型逻辑上均衡,即资本家追求更高利润率导致的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社会支配秩序(或者说剥削秩序均衡),等量的资本必须有等量的不低于平均利润率的利润,否则资本就会破产或者缩水,同样竞争也不是什么流行经济学的资本同行业之间攀比产量或者服务的技术竞争,资本家不会留在一个行业技术竞争到破产,而是积累式竞争。

因此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及价值推导逻辑,无一不是代入到这种异质品模型逻辑,而非单一产品模型逻辑,正如价格不是什么单一产品模型逻辑中,与供给数量相应的反比,而是一种与利润率相关的交换比例,正如某种拖拉机与个人电脑都是5000元,但一个成交量是十万台,一个成交量(供给量)是一百万台。显然交换比例代表的不是什么与数量相应的反比,而是交换比例。

这样价值规律就反映为,价值(生产价格)决定价格,价格因供求关系,在价值上下波动,当平均利润率形成后,价格就不再围绕价值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但总生产价格=总价值。(生产价格的定义见《资本论》,这里不多说。)

价值规律,我举个例子,比如资本家之间如何其商品低于价值的尺度交换,那么资本家的资本就会低于平均利润率,这样资本家就会通过积累式竞争,涨价对抗,当不能直接涨价对抗时,资本就压缩产能、产量,会出售利润率较低的一部分资产,开除一定的工人,同时够买或者拥入利润率较高的利润,这样低利润率行业利润率有所上升,高利润率行业,因低利润率行业的资本通过积累式竞争来对抗,而利润率有所下降。(同样通缩时,积累式竞争就直接表现为压低工人的工资,因为通缩时存在大量失业率,很容易直接这样做,而通涨时,工资被压低剥削率提高,被与利润率相关的价格波动掩盖)。
并且劳动价值论还可以揭示GDP的真正含义与实际,这就有利于攻击GDP。

从西经的逻辑GDP代表的是总财富。是用货币计量的实物财富的概念,而从马克思的逻辑GDP是一个用货币计量的价值概念,而价值是什么?在马克思看来是某劳动,代表的是权力,因此GDP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角度,代表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总支配关系,即总权力关系。
凯恩斯的《货币论》中有类似马克思批判商品拜物教的逻辑,如1930年凯恩斯在《货币论》中对GDP的含义提出质疑,表明它代表的不是总财富。如异质的苹果与梨都增长10%,你可以说总财富增长10%,但一个增长15%,一个增长5%,我们是不可能得到一个指数的,同样所谓的物价CPI也是如此。并且十年前生产的商品与二十年前一百年前生产的商品有可能完全不一样,不一样又如果有比较性。
再者30年前你父母为你存在,30年后你确取钱出来够买MP5、手机、个人电脑等,如果金钱(价值)代表的是财富,难道30年前生产了这些来库存?再者医生为癌症病人做手术,如果金钱代表的是财富、蛋糕,那么健康人争论的是不是要去分配几刀,要知道劳动使用方式不同,财富的形式就不同,金钱代表的是财富蛋糕么?还有,现实库存的消费品多数,几周或者几个月生产,少数的一年以上(机器的折旧时间稍长20年),如果金钱代表的是财富,那么停止生产几个月试试,看看这么多金钱是否按物价指数能兑现所有的实物。
也就是说马克思经济学以外的一切经济学,无论是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都是马克思批判的商品拜物教,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事实上不是什么价值理论,而是价格理论,应该劳动价格理论,即劳动与实物产出相对关系的价格理论。而马克思的价值论,价值概念是取代了实物产品(财富),表明资本主义的社会(权力)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2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的,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劳动价值论,是因为它强调了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人对社会的真正贡献是劳动.它首先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突出的是劳动、劳动者.“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

其次,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因此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商品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进行生产,否则,盲目进行生产导致的产品供过于求的部分的价值将不能够得到实现。

第三,复杂劳动是多倍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而劳动的复杂性又是与劳动中所含的科技含量成正比的.因此,劳动价值论要求我们重视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劳动的创造性和增强劳动的智能化程度,从而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四,价值决定是社会的,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要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使得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和整个经济的竞争力。

最后,劳动价值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价值规律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规律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竞争又包括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因此,要遵循价值规律的作用,必须要求保证市场的规范性。
第2个回答  2021-09-22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存在了200多年,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可谓“学派林立,相互混战”。究其原因,是学界没有把“价值”这个基本概念搞清楚。哲学的价值与经济学的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经济学的价值是用货币度量的,货币是价值的尺度。哲学的价值是主观评价,与货币无关。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论”把经济学的价值与哲学的价值混为一谈,牵强附会,自欺欺人,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引入了歧途。
实际上,劳动与产值(产量)存在必然联系,投入的劳动越多,创造的产值就越多;劳动与价值(价格)不存在必然联系,投入的劳动越多,产品的价值不一定越高。劳动、效用、边际与价值存在联系,但不存在必然联系,即没有规律可言。比如,雨量与粮食产量存在联系,但不存在必然联系,没有哪个科学家能够总结出雨量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式。所以,我们必须澄清劳动、效用、边际与价值的关系,正本清源。
劳动决定产品的产值,不能决定产品的价值。产品的价值是由成本决定的,成本是由五种生产要素(劳动、技术、资源、资本、制度)价值组成,这五种生产要素价值共同决定产品的价值,劳动价值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王氏政治经济学》对一些基本概念作了重新定义,在许多关键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创立了“社会产能理论”,为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发现了“价值恒等定律”,即生产要素价值恒等于产品价值,从根本上解决了价格形成和变动的逻辑性问题。通过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揭示了政治经济活动的本质及规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