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小蛮腰”出自哪一首诗?

如题所述

“杨柳小蛮腰”出自明代文学家聂大年的《卜算子·杨柳小蛮腰》的一首词。


原文:

杨柳小蛮腰,惯逐东风舞。学得琵琶出教坊,不是商人妇。

忙整玉搔头,春笋纤纤露。老却江南杜牧之,懒为秋娘赋。


译文:

这个女子有着自居易家伎小蛮似的杨柳细腰,常常像柳絮杨花追逐东风般轻盈舞动。学会琵琶后便离开了教坊,但没有像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一样嫁给商人。

忙忙地端正头上的玉搔头,纤细的手指此时便如春笋一般从袖子里露了出来。我老得不复有杜牧当年的豪情,所以疏懒到不能再像杜牧作《杜秋娘诗》那样为这个女子赋诗。


注释:

1.卜算子:词牌名,双调,正体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2.小蛮:白居易的家妓,以善舞著称,这里借以指代歌女。孟棨《本事诗·事感》:“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3.学得琵琶出教坊:唐代设有教坊,专门教习歌舞。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教坊,唐代教习歌舞的机构,隶太常寺,后改由中官统领,明代设教坊司,隶属礼部。

4.不是商人妇:反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老大嫁作商人妇”句意。

5.玉搔头:即玉簪,古代女子的一种首饰。《西京杂记·卷二》:“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

6.春笋:形容女子的纤纤玉指。谢逸《南歌子·春夜》:“夜静寒生春笋,理琵琶。”

7.杜牧之:即杜牧,其字牧之。

8.秋娘:即杜秋娘,本是镇海节度使李锜妾。李铸锜唐被杀后,没籍入宫,后放还,穷老无依。杜牧有《杜秋娘诗》叙之。


赏析:

此词上片写了一个美丽多才的歌女的形象,特别凸现了其高傲的心气和不安于现状的心态。“杨柳小蛮腰”点出主人公善于舞蹈,“惯逐东风舞”则点出其身份地位:不是良家闺秀而是个歌馆舞榭里的烟花女子。受出身所限制,其命运也如无主的柳絮或桃花,或可以随风上青天,但更多时候是只能落地为泥,自己不可以把握。接着的“学得琵琶出教坊,不是商人妇”二句宛然主人公骄傲的自白。这里,词人特别提到“琵琶”,写主人公明言“不作商人妇”,语气决断,是对“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模式的逆反,表明主人公的琵琶出色,对自己命运的不愿也不容失控,似乎是表示靠卖艺而不怕色衰,远非那“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的琵琶女可比,在对比中突出其“身为下贱”二“心比天高”的特点,表现出其虽然沦落风尘,但十分自信,不甘心任人播弄。

下片继续写主人公顾影自怜、忽喜忽嗔的多变心理和寂寞芳心。“忙整玉搔头”表明她对自己的容貌行止十分注意,时时要加以修饰整理。接着的“春笋纤纤”描写了舞罢美人纤手弄姿的可爱形象,其美更销人魂,给人无限遐想,透出一种不安骚动的感觉。无论是主人公纤瘦的手指,还是其理妆的样子,都无端给人一种可怜的感觉,蕴含了主人公怅惘迷茫、心有不足、若有所思的样子,表明她虽有美好的容貌和自傲的技艺,但对自己的前途还是没有信心和把握。最后的“老却江南杜牧之,懒为秋娘赋”二句表明主人公不仅不作商人妇,而且不做任人播弄的杜秋娘。主人公隐约明白自己的命运,知道自己虽然年少时可以凭借美貌才华风光一时,但年华老去后命运终究是可怜不堪,因而聪明的她只愿做个自主而不依附人身的普通女性。然而这普通实际上极不平凡,因为此种的孤傲和自信极为难能可贵。这实际上也是词人自己的直抒胸臆。

全词韵味婉美,形象鲜明,篇幅虽短,形象却生动,上下片互补相衬,益觉丰满。同时用典多为人熟知,借用前人名句入词而显得生动活泼,意蕴含蓄委婉而无穷,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歌妓能歌善舞、技艺超群的形象,读来毫无生涩之感,对于女性美的描写虽不及杨铁崖来得大胆,但也写得本色而洒落。特别地,“不是商人妇”以及“老却江南杜牧之”二句翻陈出新,读后令人神旺,可以从中听到一种新的人生价值认同的声响,一种特定时代的新音调。


创作背景:

此词写与乐妓之恋情,描绘该女子的纤美身姿、娴熟技艺和不凡风韵,应是一首赠妓之作,通过描绘歌女的命运来抒发词人怀才不遇的失意,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作者简介:

聂大年(1402年-1455年),字寿卿,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父死五月而生,为生母胡氏所养。博学,善诗、古文。曾任仁和教谕,景泰六年(1455年)被荐入翰林修史,有《东轩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20

“杨柳小蛮腰”出自:《卜算子·杨柳小蛮腰》,是明代文学家聂大年的一首词。

此词上篇刻画了一个美丽多才而心气高傲且不安于现状的歌女的形象,下篇则描绘了主人公顾影自怜、忽喜忽嗔的多变心理和寂寞芳心。


【原文】

杨柳小蛮腰,惯逐东风舞。学得琵琶出教坊,不是商人妇。

忙整玉搔头,春笋纤纤露。老却江南杜牧之,懒为秋娘赋。

【白话译文】

这个女子有着自居易家伎小蛮似的杨柳细腰,常常像柳絮杨花追逐东风般轻盈舞动。学会琵琶后便离开了教坊,但没有像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一样嫁给商人。

忙忙地端正头上的玉搔头,纤细的手指此时便如春笋一般从袖子里露了出来。我老得不复有杜牧当年的豪情,所以疏懒到不能再像杜牧作《杜秋娘诗》那样为这个女子赋诗。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双调,正体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小蛮:白居易的家妓,以善舞著称,这里借以指代歌女。孟棨《本事诗·事感》:“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学得琵琶出教坊:唐代设有教坊,专门教习歌舞。白居易《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教坊,唐代教习歌舞的机构,隶太常寺,后改由中官统领,明代设教坊司,隶属礼部。
不是商人妇:反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老大嫁作商人妇”句意。
玉搔头:即玉簪,古代女子的一种首饰。《西京杂记·卷二》:“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
春笋:形容女子的纤纤玉指。谢逸《南歌子·春夜》:“夜静寒生春笋,理琵琶。”
杜牧之:即杜牧,其字牧之。
秋娘:即杜秋娘,本是镇海节度使李锜妾。李铸锜唐被杀后,没籍入宫,后放还,穷老无依。杜牧有《杜秋娘诗》叙之。


【作品赏析】

“杨柳小蛮腰”点出主人公善于舞蹈,“惯逐东风舞”则点出其身份地位:不是良家闺秀而是个歌馆舞榭里的烟花女子。受出身所限制,其命运也如无主的柳絮或桃花,或可以随风上青天,但更多时候是只能落地为泥,自己不可以把握。

接着的“学得琵琶出教坊,不是商人妇”二句宛然主人公骄傲的自白。这里,词人特别提到“琵琶”,写主人公明言“不作商人妇”,语气决断,是对“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模式的逆反,表明主人公的琵琶出色,对自己命运的不愿也不容失控,似乎是表示靠卖艺而不怕色衰,远非那“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的琵琶女可比,在对比中突出其“身为下贱”二“心比天高”的特点,表现出其虽然沦落风尘,但十分自信,不甘心任人播弄。

全词韵味婉美,形象鲜明,篇幅虽短,形象却生动,上下片互补相衬,益觉丰满。同时用典多为人熟知,借用前人名句入词而显得生动活泼,意蕴含蓄委婉而无穷,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歌妓能歌善舞、技艺超群的形象,读来毫无生涩之感,对于女性美的描写虽不及杨铁崖来得大胆,但也写得本色而洒落。


【作者简介】

聂大年(1402年—1455年),字寿卿,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父死五月而生,为生母胡氏所养。博学,善诗、古文。曾任仁和教谕,景泰六年(1455年)被荐入翰林修史,次年病卒。有《东轩集》。

第2个回答  2022-08-24

《卜算子·杨柳小蛮腰》是明代文学家聂大年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刻画了一个美丽多才而心气高傲且不安于现状的歌女的形象,下片则描绘了主人公顾影自怜、忽喜忽嗔的多变心理和寂寞芳心。全词韵味婉美,形象鲜明,篇幅虽短,形象却生动,上下片互补相衬,益觉丰满。

卜算子

杨柳小蛮腰,惯逐东风舞。学得琵琶出教坊,不是商人妇。

忙整玉搔头,春笋纤纤露。老却江南杜牧之,懒为秋娘赋。

第3个回答  2022-08-17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典故最早出自唐孟棨《本事诗·事感》:“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旧唐书·白居易传》里对樊素、小蛮也有记载:“樊素、蛮子者,能歌善舞。”能够写入史书,并且是一向以严谨精炼著称的《旧唐书》,是何等的光荣!
第4个回答  2022-02-02
出自《卜算子》
卜算子
聂大年 〔明代〕
杨柳小蛮腰,惯逐东风舞。学得琵琶出教坊,不是商人妇。忙整玉搔头,春笋纤纤露。老却江南杜牧之,懒为秋娘赋。
出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说的是樊素,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家姬,与小蛮齐名。托白居易之名,闻名遐迩。樊素和小蛮就是白居易的家伎。

  
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翻译:美姬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
现代人形容美眉们说什么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