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 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 踵 ,化之所致也。夫刻肌肤,鑱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 为 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 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 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 而 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 以 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 唱 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 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 其 所举而治乱可见也, 察 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死不还 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B.上 唱 而民和唱:歌唱 C.无之而不 靡 靡:倒下 D. 察 其党与察:仔细看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越人为 之 以求荣也胡为乎遑遑欲何 之 ? B.礼仪修 而 任贤德也人非生 而 知之者 C.各 以 小大之材处其位忠之属也,可 以 一战,战则请从 D.故观 其 所举而治乱可见也 则或咎 其 欲出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喜欢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小题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4分)(2)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3分)(3)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2分)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言辞具有文采,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为”“文章”“仪表”“所成”)(4分)
(2)没有蒙受创伤、流血的痛苦,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会不跟从他们呢?(“被”“而”“孰”)(3分)
(3)古时候法规设立而百姓不会触犯,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不是可以动用刑罚而不去使用。(“措”“刑”)(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考查是文言文常见考点,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多个知识点,对于常见文言实词,应熟练掌握。B.“唱”,同“倡”,倡导。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也是一词多义的。A代词;动词,“到”“去”。B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就”。 C都为介词,“凭借”。 D代词,“他”“他们”;代词,“那些”。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选项对文本的分析是否合符文意,要将选项的理解和分析所涉及的内容从文本中筛选出来进行比对,一致就是合符文意的,否则就不符合文意。D项,原文“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现在使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不肖的面对贤德的,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表明,即使是严刑峻法,如果是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不肖的面对贤德的,百姓也不会跟从。严刑峻法不是不使人心涣散,乱象丛生前提条件。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翻译要读通句意,准确解释关键词句,正确处理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翻译语言尽可能做到信和达。此题是一篇议论性文本翻译,比传记类文本翻译难度大一些,但只要读懂了文本,理清了关键词句,也没有什么困难。本题关键词句:(1)为:具有;文章:文采;仪表:作表率;所成:所达到的结果。(2)被:遭受;而:反而,连词,表转折;孰:谁。(3)措:放置;刑:使用刑罚,名动。
【参考译文】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是不能够建立起来的。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不向往礼义,那么没有法律能够治理了。不懂得礼义,不能够推行法律。法律能够杀死不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够刑断盗窃之人,但是不能使人象伯夷那样廉洁。孔子弟子中贤人七十,受教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入家讲孝,出家讲悌,言辞具有文彩,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信奉墨子学说的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回头,这是教化而养成的。
刻划肌肤,刺烂皮肉,蒙受创伤,不惜流血,可以说是大的灾难了;但是越国人却把断发文身作为尊荣的标志。圣明的君主处在高位,明确好恶来指示给百姓,衡量诽誉来加以引导,亲近贤才而举用他们,鄙视奸佞而斥退他们,没有蒙受创伤、流血的痛苦,而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吗?
古时候法规设立而百姓不会触犯,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不是可以动用刑罚而不去使用。百官们都能干好自己份内的事,许多功业便可以建成了。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所达到的效果。英俊豪杰,各自凭着他们大小才能而处于自己的位置,得到发挥才能的适宜的处所。这样可以从根本流向末节,用重的来制服轻的;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国君行动而臣下跟随;四海之内,一个意念归往一处;背离贪婪之心,而归向大道,这对于感化百姓,就象疾风摇动草木,没有不倒的。
现在使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不肖的面对贤德的,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小的不能制服大的,懦弱的不能命令强大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不肖的国君,举用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周文王举用太公望、召公奭而称王,齐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称霸,这是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夫差重用太宰嚭而失败,秦国任用李斯、赵高而灭亡,这是举用和自己兴趣相同的人。
因此观察他们举用人才的情况,而治乱便可以看到了;考察他们的党羽,而贤能与不肖就能够论说清楚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