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的区别

如题所述

南通风俗,南通在唐代为流人(被流放的人)所居;以后历代又有各地移民迁来定居。因此南通风俗系融合各地风俗而成。市区与6县各有不同。海门、启东受到江南风俗的影响,有吴地风俗的特色;如皋、如东、海安与扬、泰地区风俗较多相似;南通市与南通县的风俗有较多的相同之处,但市区与郊、县又有差异。由于人口迁徙,沿江、沿海又各具特色。地方风俗呈现交错状态。我们所介绍的主要是南通市区风俗。

南通自然环境与民风
  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居长江下游北岸,,南临长江,与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隔江相望,北靠盐城,东濒黄海,西接泰州,“据江海之会,南北之喉”,地处中国“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结合部,素有“江海门户”之称。
  南通市濒江临海,三面环水,呈准半岛状。市内地势低平,除通扬运河和如泰运河一线以北分属里下河平原区和东部滨海平原区外,其余大部分属坦荡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在平原上散布着一些孤丘,如南通市区南郊滨江的狼山、军山、剑山、马鞍山和黄泥山。境内水网密布,河道纵横,连接着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有着比较丰富的水资源。
  南通市位于北纬31°41′06〃~32°42′44〃,东经120°11′47〃~121°54′33〃,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显著。气候温和,日照充分,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植被及生态类型丰富。
南通市总面积约800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224平方公里,水域占1290平方公里。全
市可耕地面积707万亩,江海岸线368公里(其中海岸线204.86公里) 。全市潮间带滩涂面积167.01万亩,海水盐度30‰左右,盐业资源丰富。
  优越的自然给南通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稳定的生活环境自然影响了南通的民风:纯朴内敛,不事张扬,保守自闭,奉行 “知足常乐”。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大,如今的南通民风随着南通人观念的改变也正发生着变化。

南通风俗的变迁
  民俗无所不在,凡有人群生活的地方就有民俗。南通出土的五代姚氏家族墓志两件是最早的文献资料,反映了当时的风俗。姚徐夫人墓志盖上刻有八卦图案、十二生肖、日月星辰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是南通最早的民俗画。
  在现存典籍中最早记载南通风俗的,是南宋的《舆地纪胜》。其“通州”部分,有“风俗”一节,谓“民居以鱼盐自给,不为盗贼”,“讼庭多虚,囹圄空隙,殆有古之淳风”云。
明后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城市风俗明显变化。万历《通州志》和《州乘资》两书之“风俗”篇谓:通州一向民风纯朴,很少游民,没有妓院;人们衣着朴素,不赌博,少诉讼;妇女不参加宴会。但民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到嘉靖、万历年间,民风渐趋奢华,青年爱到外地购买华美衣料,妇女服装款式多变,衣着开始打破等级界限。宴会盛行,茶馆、酒店渐多;纨绔子弟纵酒、赌博、聚众游荡。婚俗也发生变化,计较彩礼、嫁妆,甚至有女方父母出面提出离婚要求的。妓女、流氓渐多,庙宇也增加不少。
  在清朝编写的《通州志》中仍沿袭了南通“民风纯朴”等旧说。直到晚清,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西风东渐”,风俗又渐趋变化。19世纪末近代工业的兴办,给城市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上海的风俗开始辐射到南通,带“洋”字的新事物渐为人们接受。辛亥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这些变化,其中最大的是男人不再留辫,女人不再缠足。
  在《南通市志》中叙述,五四运动的反封建浪潮,在南通知识青年中激起反对旧习俗的思想,男女平权、婚姻自由成为他们的要求,恋爱成为婚姻的必要阶段而被承认。在形式上,有了“文明结婚”、“集体婚礼”等新的做法。服装也有了改革。
  解放后,风俗发生很大的变化。老解放区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很快影响了整个城市。旧式服饰被淘汰。赌博、吸毒、嫖娼和帮会活动均渐消失。各种封建迷信活动被取缔。有的传统节日被废弃,新的节日兴起,有的传统节日则被赋予新内容,并形成一些新的风俗。
  “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破坏了许多好的传统风俗。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被强制推行的极“左”一套也随之寿终正寝。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破除了“左”的禁锢,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发生可喜的变化,生活各方面都被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优秀的传统风俗得到重视和继承。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赌博、封建迷信等腐朽没落的东西又沉渣泛起。

  鱼米之乡:南通市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由于沙洲成陆,土质疏松,尤宜植棉,明朝以后,逐步成为著名的产棉区。封建朝代至民国时期,受生产关系、传统技术的约束和战争的影响,生产发展缓慢。民国初年开始用现代科学进行小型农业科研,指导、改良农业生产,农作物尤以棉花品种及产量在省内外有一定的位置。民国15年前后,南通棉田年均130~140万亩。南通一地即占全省总面积14.41%,居全省之首。民国21年,南通产棉74万担,为全省产量最丰。“全省稻作,最富县份中有南通、如皋等县。民国21年产量如皋210万石,南通100万石以上。”“苏省各县,几乎皆有麦作。民国22年南通小麦亩产240斤,为全省最丰,大麦面积218万亩,全省第一,如皋、海门等县均100万亩以上,亩产200斤左右”,为省前列。其他农作物黄豆、蚕豆、玉米、高粱、花生、薄荷等亦有生产。畜禽及林果蚕桑生产历来有农牧结合的传统,向为重要畜禽蚕桑产地。市郊区农民以种粮棉为主,城周农民有兼、专蔬菜户
  黄海的吕四渔场,面积9000多平方海里,盛产多种经济鱼。沿海滩涂面积167.01万亩,其中适宜贝类生长的近海滩涂面积100多万亩,且每年以25米的速度向外淤涨。境内河沟交错,池塘星罗棋布,内陆水域面积97万亩,其中淡水可养面积达67万亩。民国24年(1935),渔民在吕四渔场年捕海蜇、蛤蜊、鱼类等海水产品5万担,价值100多万元,运销江浙各地。是时,经营、捕捞为行帮或个体零散形式。解放前夕,南通城远、近郊从事长江捕捞的小船约30余艘,海洋捕捞的木帆船十余艘,年产水产品约400吨左右。
80年代,全市水产业由传统的淡水鱼优势转变为海水鱼优势,木帆船捕捞全部过渡到机动船捕捞,从单一的捕捞结构转轨为捕、养、加、渔、工、贸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产业结构,由自然捕捞的“猎捕型”向人工养殖为主的“渔牧型”转变。

  吴盐 南通拥有205公里海岸线和163公里江岸线,167.01万亩潮间带滩涂,海水盐度30‰左右,丰富的资源使盐业成为南通地区最早的产业。从西汉初年开始出现煮盐业以后,历代市境盐业生产不断发展。中唐以后,所产盐号为“吴盐”。同治年间,吕四、余东、余西等场所产盐以色白味咸备受推崇,列为淮盐之冠。
  据通州旧志载“通之资于盐利也久矣”。《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有海盐之饶”。西汉初年,吴王刘濞招募天下“亡命人”在市境海安及如皋的蟠溪地区(时属广陵郡)煮海水为盐。南北朝至唐初,市境南部的胡逗洲、南布洲和东布洲等沙洲上亦有“流人”以煮盐为业。
  盛唐开元年间(713~741),为检校盐产,征收盐税,朝廷在胡逗洲一带设置税务机构,是为市境南部地区设官之始。中唐以后,盐铁使第五琦、刘晏先后致力于发展淮南盐业,所产盐号为“吴盐”。其后,历代市境盐业生产不断发展,嘉靖年间,通州屡遭倭患,市境各盐场成为海防要地。余西场盐民曹顶英勇抗倭,壮烈牺牲,成为通州人民世代景仰的民族英雄。明末清初,盐业生产因战乱而遭破坏,直至清代中叶才得以恢复。其后因海势东迁,产量渐减。同治年间,吕四、余东、余西等场所产盐以色白味咸备受推崇,列为淮盐之冠。
  清末民初,张謇创立同仁泰盐业公司,所产精制盐获意大利万国博览会优等奖牌,为中国盐荣获国际大奖之始。
  建国后,盐业的产运销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由国家统一管理,统一经营。
  80年代中期,南通盐业企业改革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推行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提高经济效益。各盐场均被所在县列为税利大户。对虾养殖连年丰产,经济效益在全省盐业系统名列前茅。

南通大布:
  南通素以产棉著称,史有“木棉花布甲诸郡”之说,被冠为土布之乡、蓝印之乡。5000年前海安青墩人用陶质纺轮、角质纺轮和骨针等物,开始了原始纺织。宋末,手工纺织崛起。清代,通州土布已蜚声关内外。光绪十年 (1884)前后,使用印度机制棉纱织造土布,门幅加宽,开始出现色织布和花色布,通州成为清代全国四大手工纺织地区之一。
  南通纺织工业发端于19世纪末,光绪二十一年十月(1895年)筹建的大生纱厂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厂之一;所用的英国纺纱机械,是中国最早引进的外国纺织设备之一。光绪二十七年,大生纱厂开设通海垦牧公司,开创了中国棉纺织企业建立原料基地的先河。光绪三十年建成阜生蚕桑染织公司。光绪三十一年建成资生铁厂,为南通第一家生产纺织机械的工厂,也是中国最早的纺织机械生产厂之一。
  南通棉纺织业的发展促使南通成为南通大布的销售中心。远自明初,崇海沙布即为山东帮贩负载北驮;闽粤人秋日抵通收花衣,“巨舶干百,皆装布囊”。南通大布以其精湛的手工织造,独特的工艺印染,以及粗厚坚牢、经洗耐着的特性,享誉海内外,成为南通历史上的出口大宗。
  据老人们回忆,昔日通州城,商肆辐辏,巨擘云集,所营均为老三行(花纱布)。四乡织户赶夜载布入市;各庄行天未亮纷纷点火列肆交易,形成当年通城早市的一大奇观——火庄。狼山近郊一带,更是机杼之声不绝于耳。南下朝山香客,莫不倾囊抱布而归。皆为通商坐贾。布的行销向为外路客帮垄断,形成威震一方的庄号行帮。北销关外的关庄布,坐断东三省布业霸主地位几达百年。最盛时北销量年达800万匹。大生纱厂全年供纱不及其半。巨大的纱布渴求,促使大生不断增锭张,同时振兴了通海地区的乡土经济与商贸繁华。南销的京庄布业则以“南京布”擅名。翻阅150年前英国驻港的商务情报史料,有关“南京布”的记载连篇累牍,足可推见通海大布当年在江南的畅销场景。即便白蒲所产水巾,最初只是关庄布商促销的附带赠品,一度行销大江南北,尤以安东帮输往朝鲜为数最巨,产量因之大畅,故以 “高丽巾”名世流传至今。
  南通大布是反映南通地方历史、民间工艺和民俗的一面镜子,也是孕育并创造近代纺织名城的珍贵文化遗产。尤其是南通色织土布工艺复杂、构图讲究,充分展现了通海棉农精湛的手工织造技艺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才情,是南通大布中的上品,民间流传的图案花型多达6大类120多种,蔚为大观,代表了南通民间染织工艺的精华和最高成就。

  “中国近代第一城”古代南通的城市格局就有着自己的特色。元明时期,通州的城市布局类型属于“方型丁字街式”。 城南北稍长,近似方形,东、西、南城垣正中各开一门,城内开‘丁字街’,东西之间的横街将城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为衙署、庙学所在,衙署居中,向南有大街通南门,南大街两侧为居民市肆。是宋元明时期城市格局设计的代表之一。
  1895—-1925年,从中国实业家张謇择地唐闸始建大生纱厂开始,在张謇推动下,南通为了发展近代工业和航运,对南通作了城市规划,开辟了新工业区和港区,在唐闸建筑纺织和榨油等工业,在天生港建筑港口,同南通旧城区组成—个互有分工的城镇组群,形成了核心的城镇体系。在旧城内辟南通城濠河地区进行成片的建筑,其中有一些新型建筑,如总商会、剧场、博物馆、专科学校等,设立了市政机构——路工处,负责测绘地形,并对城市道路进行规划和修建。中国近代最早的城市规划就出现在南通。两院院士、著名的城市和建筑问题理论家吴良镛教授最近来通考察南通博物苑建设和城市的规划建设,在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的谈话中提出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
  商业:南通是个商城,这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叙述。唐代,通州尚未建置时,即开始盐业经营。宋以后,通州城西通官道,逐渐形成西门多官商聚居,纱庄、布庄、当铺、酒楼、京广货店多设于此;东门为猪市、手工业者设店摆摊的集中场所;南门城外多为农田和坟堆,街上香店居多,相对萧条。故有“富西门,穷东门,叫化子南门”之说。城内以州治前的十字街为中心,东、南、西三条大街,由住宅逐步转变为商店,主要的商店都设在这里。明朝以后,植棉业和家庭手工纺织业兴起,逐步发展为苏北商品棉和土布的集散地。城镇布庄林立,有“土布之乡”的誉称。清道光二十年(1840)后,外地商人来开店的增多。安徽帮经营茶叶、杂货为主;
宁波帮经营药材为多;兰州帮经营水烟为多;镇扬帮经营京货业、杂货业、香粉业等。
  19世纪末,有专营“五洋”的行业,还有专为外国洋行推销洋货的买办商。清光绪三十年(1904)成立通(州)、崇(明)、海(门)花布总会,宣统二年(1910)成立通崇海泰(泰县及泰兴)总商会。
  民国11年(1922)南通拆城墙,筑马路,东、南、西三门开辟新市场。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南通关庄布失去了传统的东北市场,商民独创的新产品“雪耻布”,又风行大江南北,远销海外南洋。日军侵占南通后,近百家商店被日军烧毁,商业元气大伤。
  抗战胜利后,一批又一批的美国剩余、“救济”物资,大量充斥南通市场,给本地商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1950年4月,改组了苏北贸易公司南通支公司,分别建立了粮食、花纱布、百货、土产等专业公司。1952年初,对违法的工商业者开展了“五反”斗争。1953年4月,按经济区域和新的购销关系建立了一、二、三级批发机构和零售网。是年底至次年初,粮食、棉布等相继列入计划供应。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

生活风俗:
  一、主食
  南通人主食米、面、玉米等。
  水稻有籼、粳、糯3种,南通城内,市民爱吃饭米(粳米)。糯米俗称茶米,用以蒸糕、裹粽子、搓圆子、做浆糟(酒酿)、酿米酒等,一般不用以煮饭。旧时,多数农民一年到头很难吃上几顿纯米饭,即使是家境较好的农户,平时也总是吃由元麦脱粒后磨成的粯子和少量大米相混煮成的粯子饭粥,只有当水稻收割,新谷登场,才碾些大米,全家人吃上一顿新米饭尝新。新米饭软糯清香。
  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过去因地域而形成的主食上的区别,逐步消失。市郊普遍以大米为主食,间或食用面食。80年代前,市民一般为中午吃干饭,早晚吃泡饭。条件好的,早餐为稀饭伴以烧饼、油条。80年代后,多数居民是中午和晚上均吃干饭,早餐多吃点心,喝牛奶也渐成习惯。
  二、菜肴
  南通人喜食蔬菜。荤菜主要吃猪肉,以此为原料的菜肴很多,较有特色的是用蟹肉加肉糜制作的蟹粉狮子头,或红烧,或清蒸,鲜嫩可口,为金秋季节的时令名菜。另有鲫鱼嵌占刂肉、荷包甲鱼(甲鱼嵌占刂 肉)、海鱼干烧肉等等。南通人喜欢吃黄牛肉,十字街南有东牛肉巷和西牛肉巷,即因牛肉店集中而得名。南通人习惯吃山羊肉,并讲究吃越过“三冬”(三个冬天)的肥羊,更以有皮者为肥嫩鲜美。80年代后,又有狼山烧鸡闻名遐迩。
  南通江海连通,水网纵横,河塘遍布,淡水、海水产品极其丰富,其产量之多,首推鱼类。长江河豚很有名,这种鱼体圆肉肥,鲜美异常,但如洗、煮不当,食后会中毒,南通有“拼死吃河豚”之说。
  黄海水产丰富,特别是贝类更是品种繁多。竹蛏为贝中上品,属南通海产“八珍”之列,其软足尖细如舌,鲜嫩无比。文蛤有“天下第一鲜”的美称。南通地方名厨,能用文蛤做出许多色香味形俱佳的名菜佳肴。南通人有自己的家庭小菜,如用臭乳腐拌花生米,猪耳朵丁、茶干丁拌花生米(俗称猴儿头)等等,既经济又实惠。螃蟹以深秋季节为上乘待客之物,并可配做成各色美味佳肴。
“野鸡丝”是南通城绝无仅有的一道风景。所谓“野鸡丝”,也就是用酱菜中的甜包瓜、纯精猪内、鲜嫩生姜切成细丝烹制而成。你看它油汪汪、亮光光,红黄相间,艳丽的色彩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而它口味是甜中透咸,又带点麻辣,吃在嘴里油而不腻,从而使品味与欣赏合为一体。
  南通人有本色筵席。旧时农村中最简单的筵席是四大盘,即以4个青花鲤鱼大盘盛4种菜肴。稍高层次的是“八碗头”,即:宴席有8碗菜肴。80年代后,人们一般不让猪身上的东西上桌,讲究吃鸡、鱼、虾、海类、贝类等菜。外加甜菜、清汤和点心、水果。
  三、茶
  南通人崇尚粗茶淡饭。亲友登门,以茶相待;男娶女嫁,以茶为礼;砌房造屋,茶叶奠基;供神谢土,洒茶为祭……旧时,南通城内东大街、湾子头、小码头、彭家巷、起凤桥、掌印巷、南大街等大街小巷、桥堍码头,都有茶馆。
  南通人一般饮绿茶。清晨喜欢空腹喝茶,谓之喝早茶。泡茶习惯以天水为上,打矾澄净后的河水次之,井水则是等而下之。狼山广教禅寺的天水茶在南通是有名的。近年,军山茶成为南通名茶,其色泽翠绿、香气幽雅,条紧略扁、滋味鲜醇。南通城内四周环水,濠河面阔水深,沿河人家及茶馆客栈,日常生活用水都取之濠河,用濠河水烧茶,味道甘甜。60年代后,自来水逐步代替了其他水种。
  通人饮茶,有在茶中另加配搭之物的习俗。搭配之物,随季节变化而异,盛夏加放清凉去暑之物佩兰、藿香、薄荷、荷叶、淡竹叶;金秋时节放金桔、橄榄、白菊花;冬季以晒干的桔皮入茶。
旧时南通还有“施茶”风俗,每当炎夏之时,商店门口摆上一只绿色的茶缸,内放藿香、佩兰、粗茶,满满泡上一缸茶水,旁边搁几只粗瓷小碗,任过路行人饮用,以为善举。
四、点心(小吃、零食)
  缸爿是南通市民价廉物美的早点。烧饼店的师傅将一块面团,拉成长带状,宽约6~7寸,浇上一条豆油线,抹上一层细盐,对折成2寸许,用手掌一下一下压实,然后用棒捶卷压,一面卷,一面用棒捶打台板,于是面团越拉越长,再用菜刀依45度斜线,一刀一刀切开,成为两头尖的平行四边形,最后将其排列整齐,涂上一层糖稀,洒匀一些芝麻,一块一块地用手贴到炉筒里去,不一会,略带焦黄、两头微跷,香喷喷的缸爿就出炉了。
  比缸爿高一档的点心烧饼,有的圆形,有的形状像草鞋的底,称为草鞋底,是市民们喜吃的大众化早点。
  潮糕是春分到端午前的季节食品,一般农历二月初一上市。南通城一些大的茶食店,柜台上放着直径60厘米许,写着店号的红漆竹片蒸笼,里面放着已切成条条块块的一大圆形的潮糕,上面用湿纱布盖着。潮糕是用米屑蒸的,又松又软,不沾牙齿,稍带甜味,清清爽爽,是既适口又应时的大众美食。
  印糕也是春季应时食品,农历三月初一开始上市,用米屑蒸制而成。蒸印糕须用木框蒸笼,每次蒸16小方块,每块印着福禄寿喜、牡丹菊花之类的文字或图案。糕里是流质的洗沙(豆沙)糖,吃时需小心地咬一口,然后慢慢吮食豆沙;稍不注意,洗沙糖会流的满嘴皆是。
  豆腐脑是用豆腐浆和石膏卤凝固而做成,嫩得碰不得,由于佐料多,汤鲜,一匙一匙吃起来,味道极佳。卖豆腐脑的人技巧熟练,一手挟着两个小饭碗,一手先舀几勺豆腐脑,再从10多只茶杯里,将白水鸡、白水肉、虾米、榨菜、茶干、大头菜、大蒜等末子,迅速地一一挑点到碗里,然后倒些酱油、麻油、味精,再从放着肉骨头的汤罐里将汤舀到碗里,这时一碗白红黄绿,色香味俱全的豆腐脑就做成了。
斫糖系用麦芽糖做成。卖糖人右手倒提个大摇鼓儿“卜咚、卜咚”,担子前面放块长方形木板,木板上放着直径尺许,厚2~3厘米的斫糖。谁买,就将一个2寸的方形铁刀竖放在糖上,用铁棒从旁边一敲,糖就斫了下来。糖呈姜黄色,看起来挺硬,不过放在嘴里一会儿就软。虽然此糖粘牙齿,不大甜,还带点焦味,但因便宜,买者可用钱买,也可用破布、废铜、烂铁等物交换,故穷人家往往爱买些“骗骗”小孩子。在民间,腊月二十四“送灶”,都用斫糖制成颗粒状,俗称灶家糖来祭灶家老爷,认为此糖能粘住灶老爷的嘴巴,不会讲人间的坏话。

娱乐:
  通剧
  通剧是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典型的民间戏剧,并拥有数十万计的观众,长演长盛,历久不衰,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来,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
  更俗剧场
  20世纪初,状元张謇怀抱 “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救国热忱,以南通为基地,以地方自治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他认为“教育以通俗为最普及,通俗教育以戏剧为易观感”,1919年,他连续实施三项重大举措,在戏剧文化的更高层次上对古典戏剧作出的贡献。
  1919年9月,我国第一所戏曲专门学校,伶工学社正式开学。特邀颇负盛名的欧阳予倩任主任,主持校务工作。伶工学社“中西并进,新旧齐学”,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
  1919年初,张謇着手于桃坞路西端兴建剧场,1919年11月1日 (是日适为重阳节)。全国第一座地方剧场,也是我国第一流的新型剧场落成开演, 张謇为了改造社会的腐朽之气,以达除旧布新、移风易俗—之目的,特为剧场取名“更俗”二字。更俗剧场“前台无陋规,后台无迷信”,树立起演艺界的文明新形象。随后,盛邀京剧名家梅兰芳来通公演,特别是让时称“南欧北梅”的两位著名艺术家,在南通联袂登台,交流融合,声誉大振。张謇以这种创举,鼓励他们亲密合作,奋发有为,促进戏剧事业的繁荣进步。张謇为纪念这两位大师,也为促进南北两派京剧艺术的交流,特地将剧场门厅楼上的一间旁子辞为“梅欧阁”,并仿翁同龢字体亲书这三个大字.还撰写了“南派北派汇通处,宛陵庐陵今古人”的对联。历史证明,梅欧阁的创设及其文化内涵,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戏剧文化的经典之作。梅欧阁成为中国戏剧文化的一个亮点,也为南通增添了一处高品位的文化景观。
  1926年秋天,剧场改组为南通剧场,解放后改为人民剧场。2002年,在原地上重建一座崭新的现代、典雅的“更俗剧场”,无疑又为通城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在张謇、梅兰芳、欧阳予倩后代的关怀下,梅欧阁纪念馆也落成了,艺术地再现了梅欧阁当年的景象和大师们的风采。

节庆风俗
  一、春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亦称过年。解放前,大家小户于清晨(12点以后)燃爆竹烧利市,烧利市的祭物有荤、素之分,荤为猪头(神)、鱼、鸡;素为米、盐、豆腐。然后验鸟语定凶吉,装香点烛拜神,晚辈向长辈拜年请安。许多人还破晓上狼山烧头香,至大圣殿听“判语”((扶箕),以求菩萨保佑。早餐食汤圆,但忌全部吃光,须留几个“存仓”。(一天不动刀)其后尽情玩乐,各寺庙热闹非凡,玩牌赌博之风盛行。家住江滨的农村妇女,喜到江边观涨潮,谓之“看海”。还有人在鲤鱼身上系红线后放进长江,称为放生。郊区农民一早就去“种田”,即象征性地在田地四角锄几下,后送香至土地庙,求土地公公保佑五谷丰登。天黑即睡觉。禁扫地倒水,忌污言秽语。解放后,春节沿袭传统中精华或无害之俗,摒除赌博、迷信等陋俗,并开展拥军爱民活动,举行游艺、舞会。80年代后,春节看电视已逐渐形成习俗。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城隍庙中看灯的人络绎不绝。明末清初,城中包壮行家做出的彩灯闻名远近,称为“包灯”。这天,乡下尚有出嫁女请娘之俗。傍晚,农家有煨百虫、放烧火、爆白花之举。人们还要请坑三姑和灰堆婆婆解答疑难问题。解放后,城市元宵活动以灯会为主,在文化宫、文化馆、公园等地设灯景,供群众观赏娱乐。
  元宵锣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02
民风是指一个地区或民族表现出来的整体风气,民俗是指一个地区或民族的传统习惯;风气更多地与性格气质表现有关,民俗则更多地与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相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5-07
民风和民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风是指民族、地区或社会的文化风尚、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总体上概括出来的对人们日常行为方式的规范性描述,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文化水平。民俗则是指地区或民族习惯性的行为、思维、信仰和习俗的总体表现,包括节日、婚礼、丧礼、风俗习惯等,是人类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民风强调的是一种文化生态,反映的是公民对生活的态度和理念;而民俗则更侧重于文化的具体实践,对社会的各种仪式和活动进行描述和归纳。两者在不同的方面对于社会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3个回答  2007-10-02
民风是一种风气,一段时间的。民俗是很久就有的习惯或做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