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氧化作用

如题所述

    脂酰CoA的β氧化: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在脂肪酸β氧化酶系催化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4步连续反应,最后使脂酰基断裂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分子比原来少了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因反应均在脂酰CoA烃链的α,β碳原子间进行,最后β碳被氧化成酰基,故称为β氧化。

    a 脱氢:脂酰CoA在脂酰基CoA脱氢酶的催化下,其烃链的α、β位碳上各脱去一个氢原子,生成α、β烯脂酰CoA(trans-y-enoylCoA),脱下的两个氢原子由该酶的辅酶FAD接受生成FAD.2H.后者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而生成水,同时伴有1.5分子ATP的生成。

    b 加水:α、β烯脂酰CoA在烯酰CoA水合酶的催化下,加水生成β-羟脂酰CoA(βhydroxyacylCoA)。

    c 再脱氢:β-羟脂酰CoA在β-羟脂酰CoA脱氢酶(L-βhydroxyacylCoAdehydrogenase)催化下,脱去β碳上的2个氢原子生成β-酮脂酰CoA,脱下的氢由该酶的辅酶NAD+接受,生成NADH+H+.后者经电子传递链氧化生成水及2.5分子ATP.

    d 硫解:β-酮脂酰CoA在β-酮脂酰CoA在硫解酶(β-ketoacylCoAthiolase)催化下,加一分子CoASH使碳链断裂,产生乙酰CoA和一个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以上4步反应均可逆行,但全过程趋向分解,尚无明确的调控位点。

    1分子软脂酸含16个碳原子,靠7次β氧化生成7分子NADH+H+,7分子FADH2,8分子乙酰CoA,而所有脂肪酸活化均需耗去2分子ATP.故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共生成:7×1.5+7×2.5+8×10-2=106分子ATP。

    发现过程

    β氧化作用的提出是在十九世纪初,Franz Knoop 在此方面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他将末端甲基上连有苯环的脂肪酸喂饲狗,然后检测狗尿中的产物。结果发现,食用含偶数碳的脂肪酸的狗的尿中有苯乙酸的衍生物苯乙尿酸,而食用含奇数碳的脂肪酸的狗的尿中有苯甲酸的衍生物马尿酸。 Knoop由此推测无论脂肪酸链的长短,脂肪酸的降解总是每次水解下两个碳原子。

    据此,Knoop 提出脂肪酸的氧化发生在β-碳原子上,而后Ca与Cb之间的键发生断裂,从而产生二碳单位,此二碳单位Knoop推测是乙酸。

    以后的实验证明Knoop推测的准确性,由此提出了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

    β-氧化作用是指脂肪酸在β-碳原子上进行氧化,然后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间键发生断裂。每进行一次β-氧化作用,分解出一个二碳片段,生成较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后来对CoA的发现以及分离和提纯了参与脂肪酸氧化的各种酶,更弄清了其氧化机制的细节。E.P.Kennedy 和 A.L.Lehninger(1949)指出此氧化系统存在于线粒体中,后来D.E.Green及F.Lynen(1953)各自独立地从线粒体的丙酮粉末提取出可溶性酶,成功地分离出β氧化各个阶段的酶,明确了脂肪β氧化如图所示,按下述过程进行。(1)由脂肪酸活化酶使脂肪酸与 CoA结合,(2)由乙酰CoA脱氢酶的作用使乙酰CoA脱氢,(3)由烯酰CoA水合酶的作用使烯酰CoA加水,(4)由β-羟基乙酰 CoA脱氢酶的作用使β-羟基乙酰 CoA脱氢,(5)由β-酮酰CoA硫解酶的作用使β酮酰CoA裂解。经以上五个阶段逐次游离出来的乙 酰CoA(C2片段)经三羧酸循环而氧化。其能量收支为每分子棕榈酸(C16)产生130分子ATP。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除需上述各种酶之外,还需要催化3-顺-烯酰CoA转变成2-反式的3-顺, 2-反-烯酰CoA异构酶和催化D(一)-3-羟式成L(+)-3-羟式的3-羟乙酰CoA-3-表异构酶参与。由奇数C原子脂肪酸分解产生的丙酰CoA,通过羧化及异构化而转变成琥珀酰CoA再进一步变化。

    脂酰CoA的β氧化: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在脂肪酸β氧化酶系催化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4步连续反应,最后使脂酰基断裂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分子比原来少了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因反应均在脂酰CoA烃链的α,β碳原子间进行,最后β碳被氧化成酰基,故称为β氧化。

    a 脱氢:脂酰CoA在脂酰基CoA脱氢酶的催化下,其烃链的α、β位碳上各脱去一个氢原子,生成α、β烯脂酰CoA(trans-y-enoylCoA),脱下的两个氢原子由该酶的辅酶FAD接受生成FAD.2H.后者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而生成水,同时伴有1.5分子ATP的生成。

    b 加水:α、β烯脂酰CoA在烯酰CoA水合酶的催化下,加水生成β-羟脂酰CoA(βhydroxyacylCoA)。

    c 再脱氢:β-羟脂酰CoA在β-羟脂酰CoA脱氢酶(L-βhydroxyacylCoAdehydrogenase)催化下,脱去β碳上的2个氢原子生成β-酮脂酰CoA,脱下的氢由该酶的辅酶NAD+接受,生成NADH+H+.后者经电子传递链氧化生成水及2.5分子ATP.

    d 硫解:β-酮脂酰CoA在β-酮脂酰CoA在硫解酶(β-ketoacylCoAthiolase)催化下,加一分子CoASH使碳链断裂,产生乙酰CoA和一个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以上4步反应均可逆行,但全过程趋向分解,尚无明确的调控位点。

    1分子软脂酸含16个碳原子,靠7次β氧化生成7分子NADH+H+,7分子FADH2,8分子乙酰CoA,而所有脂肪酸活化均需耗去2分子ATP.故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共生成:7×1.5+7×2.5+8×10-2=106分子ATP。

    发现过程编辑

    β氧化作用的提出是在十九世纪初,Franz Knoop 在此方面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他将末端甲基上连有苯环的脂肪酸喂饲狗,然后检测狗尿中的产物。结果发现,食用含偶数碳的脂肪酸的狗的尿中有苯乙酸的衍生物苯乙尿酸,而食用含奇数碳的脂肪酸的狗的尿中有苯甲酸的衍生物马尿酸。 Knoop由此推测无论脂肪酸链的长短,脂肪酸的降解总是每次水解下两个碳原子。

    据此,Knoop 提出脂肪酸的氧化发生在β-碳原子上,而后Ca与Cb之间的键发生断裂,从而产生二碳单位,此二碳单位Knoop推测是乙酸。

    以后的实验证明Knoop推测的准确性,由此提出了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

    β-氧化作用是指脂肪酸在β-碳原子上进行氧化,然后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间键发生断裂。每进行一次β-氧化作用,分解出一个二碳片段,生成较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后来对CoA的发现以及分离和提纯了参与脂肪酸氧化的各种酶,更弄清了其氧化机制的细节。E.P.Kennedy 和 A.L.Lehninger(1949)指出此氧化系统存在于线粒体中,后来D.E.Green及F.Lynen(1953)各自独立地从线粒体的丙酮粉末提取出可溶性酶,成功地分离出β氧化各个阶段的酶,明确了脂肪β氧化如图所示,按下述过程进行。

    (1)由脂肪酸活化酶使脂肪酸与 CoA结合,

    (2)由乙酰CoA脱氢酶的作用使乙酰CoA脱氢,

    (3)由烯酰CoA水合酶的作用使烯酰CoA加水,

    (4)由β-羟基乙酰 CoA脱氢酶的作用使β-羟基乙酰 CoA脱氢,

    (5)由β-酮酰CoA硫解酶的作用使β酮酰CoA裂解。经以上五个阶段逐次游离出来的乙 酰CoA(C2片段)经三羧酸循环而氧化。其能量收支为每分子棕榈酸(C16)产生130分子ATP。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除需上述各种酶之外,还需要催化3-顺-烯酰CoA转变成2-反式的3-顺, 2-反-烯酰CoA异构酶和催化D(一)-3-羟式成L(+)-3-羟式的3-羟乙酰CoA-3-表异构酶参与。由奇数C原子脂肪酸分解产生的丙酰CoA,通过羧化及异构化而转变成琥珀酰CoA再进一步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30
脂肪酸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的途径。脂肪酸活化成脂酰辅酶A后,逐步氧化脱下乙酰辅酶A。每次氧化从β碳原子开始,故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