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被称为沙漠之狐的隆美尔为什么会兵败?

二战被称为沙漠之狐的隆美尔为什么会兵败? 是不是输在没补给上。

1942年8月初,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计划对英军发起攻势。他最初预想把进攻的方向选在阿拉姆防线的南端,因为那里英军兵力薄弱,攻击易于奏效。但他对那里的地形情况不甚了解,不敢轻易定下决心。英军蒙哥马利元帅和参谋长德甘冈分析敌情、地形认为,阿拉姆防线南端的拉吉尔地区沙层很厚,流动性大,不利于德军的装甲部队行动,而隆美尔对这一情况并不清楚。于是蒙哥马利决定把隆美尔诱入拉吉尔地区歼灭之。8月中旬,隆美尔开始调整部署,准备发动进攻。为了引诱隆美尔上钩,英军一方面制造假情报,另一方面绘制了一张拉吉尔地图,表明该地区是硬地,便于装甲部队机动,而且很巧妙地让隆美尔得到了这张地图。看到地图后,隆美尔觉得这正合他的预想,便决定从这里发起进攻。   9月1日凌晨,隆美尔下令德军装甲部队向阿拉姆地区发起进攻。而蒙哥马利早已命令工兵在德军主力部队进攻的地方设置了雷区。德军边排雷边前进,到天亮只推进了32公里。后来,德军进入拉吉尔的流沙区,百余辆坦克、装甲车和卡车在流沙中东倒西歪地挣扎前进。正在这时,英国几个中队的战斗机呼啸而至,不断对德军进行扫射和轰炸,德军部队深陷流沙区,动弹不得,只能被动挨打。夜幕降临后,沙漠里到处都是燃烧的德军车辆。9月2日早晨,隆美尔来到了战场。在两个小时里,他的车6次遭到英军战机的袭击。英军的反击愈演愈烈,天上飞机轮番攻击,地面炮火猛烈射击。德军伤亡惨重。第二天,隆美尔不得不下令撤退。阿拉姆战役中,德军伤亡4800人,损失50余辆坦克和70门火炮。北非的德军从此一蹶不振。   隆美尔率领的“非洲军团”是德军的精锐机械化部队,在最初几次战役中曾重创英军部队,取得了非洲战场上的主动权。当时,论实力,德军的装甲部队驰骋欧洲大陆未逢敌手,其坦克的数量及技战术性能均优于英军;论指挥人才,隆美尔擅长指挥装甲部队作战,战术素养很高,在非洲大陆曾指挥过几次漂亮仗,被誉为“沙漠之狐”,而英军指挥官蒙哥马利则刚刚上任不久;论士气,当时德军在各个战场上节节胜利,部队士气非常高涨,而英军尚未完全从过去败仗的阴影中走出来,士气比较低落。在这种情况下,阿拉姆战役却以德军惨败而告终,个中教训发人深思。   第一,轻信地图,误入“歧途”。阿拉姆南部的拉吉尔地区沙层很厚,流动性很大,是装甲部队的陷阱。隆美尔对那里的地形既没有进行实兵侦察,也没有认真调查研究,过分相信一张来路不明的地图,把几万人的部队投入绝地,导致战役失败。地图是指挥员获取情报信息(特别是地形、地貌)的重要途径,也是定下决心的重要依据之一。地图在战争史上的运用源远流长,但它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内容滞后,地图的绘制与使用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时间越久远,地貌变化越大,准确性就越差;二是精度有误,地图比例尺有限,不可能把现地上的一切都搬到地图上去;三是只能反映静止的地形地貌。如果地图来路不正,如英军绘制的拉吉尔地图,就更不应成为定下决心的惟一依据。现代战争中要发挥地图的作用,一方面必须注重丰富地图的内容和形式,尽量使用比较新的精度较高的地图,并大力发展三维立体动态图和电子沙盘,另一方面要将用图与其他侦察手段配合使用,以各种侦察手段发现地图和现地的差别,弥补地图上的错误之处,使其真正成为定下决心的重要依据。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绘制的作战地图都是在侦察卫星、高空侦察机、特种侦察兵实地侦察后相互印证、不断修正而成的,在作战中成为美军制定进攻方案的重要依据。关于用图,斯大林曾批评一些指挥员:“指挥员哪有光看地图打仗的?”他主张指挥员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亲临战场,察看战场的全面情况,如地形、道路、水文及敌我双方的行动等。   第二,先入为主,决策失误。隆美尔之所以作出以拉吉尔为进攻突破口的错误决策,除了因为英军假地图计划周密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当时陷入了决策思维定势的怪圈。其实,在得到假地图之前,隆美尔就已经根据以前的作战经验,先入为主地将拉吉尔作为未来进攻的突破口,而很少考虑其他方案的可能性。英军假地图则使他对原先方案更加深信不疑,“心甘情愿”地钻入了英军为他设置的圈套。心理学认为,人对任何事物的感知、理解、分析、判断等活动都是建立在过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并与记忆、情绪、习惯等有着密切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定势思维心理就很容易产生。定势思维心理的积极方面反映出思维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一致性,其消极方面在于妨碍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使思维表现出惰性。在军事领域中,定势思维的负效应对作战指挥的影响甚大。“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在作战中,如果指挥员出现定势思维,很容易被敌方所利用、进行军事欺骗。其实古往今来,许多优秀指挥员都被定势思维困扰过,而且越是杰出的指挥员,由于其理论及实践经验丰富,突破定势思维越需要勇气和魄力。在阿拉姆战役中,隆美尔就是受过去经验的影响,在未进行深入分析判断的情况下,先入为主地作出了错误决策。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战场环境瞬息万变,新样式、新战法层出不穷,一次战争不可能是上次战争的翻版。指挥员进行作战决策,在思维上就不能拘泥于过去的经验和常用的兵法,而应大胆地进行多向思维,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维创新,综合运用求异、反向、超常和用奇等思维方式,实现决策思维的突破和跨越,探寻克敌制胜之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13
首先,隆美尔自身的个性有些缺陷,容易走极端,他的老上级,装甲司令霍特将军就在一份秘密的作战总结中认为:身为一师之长的隆美尔,在战斗中太容易凭一时的狂热行事,他对后勤补给的组织指挥存在缺陷,对别人在他所赢得的胜利里作出的贡献也没有谦逊的认识。
其次,德国不重视北非战场,重点在东线作战,然而隆美尔在缺乏补给的情况下坚持进攻,后勤无法得到保障。连希特勒也说过“我的将军不懂战时经济”。
再有,德国没有对北非战场进行空中支援,坦克没有飞机掩护,并且数量没有英军多,隆美尔总想着险中求胜,在情报能力也跟不上的情况下还是败了。

最后,以上几点原因促成了隆美尔的失败。
第2个回答  2014-05-17
没补给,当然你换一个说法,德军的补给是要优先供给东线的,希特勒和参谋部原先让隆美尔去北非就是防守。隆美尔自己拉长战线,参谋部是很反对,但希特勒喜欢这种进攻思想,于是同意,结果最后悲剧了把
第3个回答  2014-05-17
补给不足,兵力也少。而且还情报泄露
第4个回答  2015-10-21
  正义必胜,不义必败。只是时间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