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损伤的气道护理

如题!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一、气道护理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呼吸情况。由于吸入大量粉尘和有毒物质,患者除热损伤呼吸道黏膜外,煤尘、有毒物质吸入性物理、化学损伤十分明显,呼吸功能不全发生早、快和重,所以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及有无声嘶、喘鸣和呼吸困难、有无窒息症状等。及时清洗口、鼻和皮肤上的煤尘,观察全身状况。 或吸出煤黑色痰。(2)中毒症状的观察:瓦斯爆炸时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毒气体导致患者中毒,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烦躁、情绪激动和精神症状。患者有精神症状(躁动不安)时,注意保护患者,防止坠床等。(3)用氧的观察:患者脱离现场后即给予导管吸氧,入院后气管切开者,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机械通气。正确评估患者的缺氧程度,脉氧仪监测SpO2,随时调整用氧浓度;导管吸氧氧流量开始6~8L/min。SpO2在95%以上,患者安静,氧流量可调至4~6L/min。为湿化吸入的氧气,可将湿化管前端的针头插入一次性吸氧管的前端[1]。(4)呼吸道分泌物的观察:观察气道分泌物性质、颜色、黏稠度等,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早期排除煤尘的机械性阻塞,2天后清除脱落的气管、支气管坏死黏膜,保持呼吸道通畅。准确留取气道分泌物标本,及时送检。气道的病情观察非常重要,观察不及时将会导致严重后果。 二、人工气道的护理 2.2.1 吸痰的护理 患者中的人工气道为气管切开所建立的气体通道的护理。由于爆炸时患者吸入的粉尘及气道坏死黏膜的脱落,此类患者痰量多;吸入性损伤后,患者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自行排痰障碍。正确、及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气道分泌物和坏死脱落黏膜,防止窒息发生的最有效护理措施。当观察到患者有憋气感、气道有痰鸣音或用呼吸机的患者通气机压力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时,及时给予抽痰。提倡一次性吸引,每次吸痰,尽量抽吸干净,不宜过多抽吸而反复刺激呼吸道黏膜,长期反复抽吸可并发气道狭窄[2]。每次抽痰时间不宜超过15s,吸痰时负压不宜过大,限于80~110mmHg;在吸痰过程中,为避免低氧血症,随时观察患者的SpO2变化。休克期过后,患者能够侧卧或翻身,可给予叩背,以利痰液的排除。 2.2.2 人工气道的湿化 人工气道湿化不够,将会导致痰液黏稠,甚至在人工气道形成痰痂,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3]。 气道湿化可以采取以下3种湿化法。(1)1992~1998年使用输液管持续滴注湿化法: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16万u,5~10滴/min持续气道滴入。(2)1998年以后,应用泵注持续湿化法:用输液泵持续注入湿化液,能将湿化液稳定、缓慢而持续地注入呼吸道,达到有效的湿化功能。笔者曾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方式进行过研究,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运用泵注持续湿化气道,操作时将输液器针头先穿入吸氧管前端1/3~1/2处,然后将吸氧管插入气管套管中,这样用氧气作为动力,将湿化液滴入气道,即使氧气充分湿化,始终保持气道湿化,又改善机体缺氧状态。湿化气道的湿化液可根据痰培养、药敏试验而定[1]。(3)超声雾化法:应用呼吸机时雾化和给氧可同步进行。非机械性通气用一般超声雾化器进行雾化,雾化时患者如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或胸闷不适时,可在雾化罐内注入氧气,以减轻患者的不适。雾化液:生理盐水200ml加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16万u、α-糜蛋白酶8000u(也可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其他抗生素),2~6h雾化1次,每次15~20min。 2.3 预防气道感染的护理 烧伤感染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管直接向外界开放,失去了正常情况下呼吸道对病原体的过滤和非特异性免疫保护作用,加之吸痰等气道操作污染,较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预防措施:(1)病房实行无陪客制度、保护性隔离措施,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室内消毒:紫外线照射2次/d,每次1h;84消毒液拖地;换药前后喷洒0.5%过氧乙酸。定时做空气培养和紫外线强度监测。(2)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口腔细菌的定植。保持五官、皮肤清洁,床单及时清洁消毒。(3)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用一次性吸痰管,遵循先气道后口腔的原则。吸引器连接管、贮液瓶、呼吸机管道等每日清洗消毒。(4)每周做2次痰培养,并给予针对性预防感染治疗。 2.4 呼吸机的管理 吸入性损伤的患者气管切开导管给氧后,氧分压仍<70mmHg,血氧饱和度<90%或呼吸频率>30次/min,呈现呼吸困难等,给予呼吸机应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辅助控制通气、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等通气方式。护理人员要掌握呼吸机的性能,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和对机械通气的反应,选择最合适的工作参数,并在通气过程中进行调整。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机器报警和患者的不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