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旅游资源受到了哪些破坏?

,大拜437543737343754373734375437373次表示感激,望有识之士速速知道。谢谢咯

九寨沟——抓得再紧,景区内还是有很多不可降解的垃圾,扔的速度远远超过拾垃圾的速度;
九乡——溶洞里的钟乳石,被人为掰坏了,掰下来带走作为私人收藏;
玄武湖、莫愁湖、月牙湖、百家湖等湖边均修建了休闲娱乐场所,不但建设中的泥沙随着雨水沉到湖底,导致淤积抬高湖床,减少水容量,减低了自净能力,附近排放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更直接导致了湖泊水质的污染,水体80%已经富营养化。
香格里拉——人为的因素改变了那儿原始的风格,但改的还不错,还重造了一种生活方式
开山炸石伐木兴建楼堂馆 导致黄山部分景点遭破坏
武陵源景区1992年获得了“世界自然遗产”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愚昧的山里人,把自己家拆了,做成酒店和宾馆。这样景区就成了一个热闹的小城,这时候在山上入住的人越来越多,渐渐的对景区产生了很大的污染,产生的垃圾和废水,一直在任其排放。
在第二次世界教科文组织审查景区,也是就是五年(1997年)的时候,发现景区被污染的程度很高,严厉的批评了景区的管理,并且给予最严重的黄牌警告,并要求在第三次审查的时候,要是没有改观和恢复生态环境,就直接给予吊销“世界自然遗产”的牌子。
当时省委省政府给予景区下达了死命令,就是在第三次审查之前务必做好恢复生态的命令。
命令下达到景区的时候,是这样的:不管是私人还是国营酒店和宾馆,都必须自行拆除,并且不的在景区留下一砖一瓦,所有拆迁的东西都必须运到景区之外才能卸掉。
这样才有我们的现在在天子山上看到的郁郁葱葱的树木。
景点受到破坏当然是要维护。不管哪个景点。
具体的比如黄山景区楼堂建造过多导致自然性被破坏,污染严重事件。
“莫愁湖边走,春光满枝头。花儿含羞笑,碧水也温柔……”上世纪八十年代唱遍大江南北的《莫愁之歌》,是对莫愁湖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可是,今天在莫愁湖边走,看到的是周边高楼大厦铁桶般“围剿”湖边风光的图景。站在湖畔高楼上向湖里望去,莫愁湖更像一个“城市洗脚盆”。
做法就是维护:拆掉过多的楼堂,恢复景观的自然性,规划合理位置,合理数量的楼堂数量并要有制度来规范楼堂的运营机制,使两者间达到一种和谐。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可以说是矛盾也可以说不矛盾。原因:
1:没有开发就没有所谓的保护。保护是在开发的前提下产生的后续措施。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
2:说矛盾是因为两者就像矛与盾。开发了的旅游资源势必会因为运营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污染。就像做了一把矛,在不断攻击。那么只有用盾来防御。这个盾就是保护。
3: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开发?这是因为两者并非不能和谐共存,这是个辩证关系,关键看侧重点。过度开发,保护不力当然不建议开发。适度开发,重点维护。那么就能长久持续,和谐共存。
“生态旅游”这个概念,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提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但有两个基本点却没有改变: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目前以“走进自然、感受生态”为主旨的生态景区,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日益受到都市人的青睐。但令人遗憾的是,有的地方在生态旅游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许多游客在旅游时并不清楚对保护环境负有什么责任,出现了一些有意或无意破坏生态的现象。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对此,当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改。详情可以看下国旅官网信息的 百度一下 ctssc 就可以查询到了
005136601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09
尽管景区的环保工作十分出色,但由于各种无法预料或者控制的因素,九寨沟的环保不能说没有一点问题。“人行栈道的修建,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林区,但是游人活动的范围也因此缩小了,在旅游高峰时期,栈道将会十分拥挤,游人的安全性也许存在一定的隐患。由于九寨沟内人行栈道的建设,使原本是一个整体的两栖动物觅食、繁殖地被一块块分割开,破坏了动物原来的生存地。造成很多个体动物无法正常觅食、繁殖,进而使大量个体死亡或迁徙。另外,涂有涂料的人行栈道紧贴地面,这些涂料可能形成化学隔离带,影响周围爬行类动物的活动。而且有个别素质不高的游客,无视景区规定,私自离开栈道,进入林区,这就让我们的辛苦白费了。还有一些游人将喝剩的饮料倒入湖水中,直接影响了水质。为此,当地部门曾经在湖泊周围设了铁丝网,就是为了防止游人向湖泊内投掷鱼食、垃圾等物,影响水质。但由于这些铁丝网网眼过小,动物无法穿越铁丝网到湖泊中饮水,有迁徙习惯的动物也因铁丝网的阻碍无法顺利迁徙,这给青蛙等两栖动物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一定隐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