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名词解释

如题所述

形而上学: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中译名,后转为哲学名词。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辨法的同义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形而上学的思想在古代即已产生。在欧洲流行于15世纪后半期至18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将自然界划分为各个部分,并从外部分门别类地加以考察。这种思想方法,由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上就造成了当时哲学的一个特殊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是针对唯物辨证而言的,前者是错误的哲学方法----孤立、僵化、静止的看问题的方法;后者在马的学说里是正确的方法-----联系的、灵活的、发展的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01

形而上学


    概念定义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类型原始哲学,属性哲学术语,同义词玄学,产生依据——东方《易经》、西方《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有两层含义——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孤立 、静止 、片面的思维方式

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其是对存在的研究。它亦被提出为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 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另一个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

2.实质

在我看来,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根本就是完全全然不同的。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事物之间是互不联系、彼此孤立的。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变化发展,认为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位置的移动和简单的重复,而没有质变。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第2个回答  2018-07-09

形而上学

    概念定义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类型原始哲学,属性哲学术语,同义词玄学,产生依据——东方《易经》、西方《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有两层含义——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孤立 、静止 、片面的思维方式

    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其是对存在的研究。它亦被提出为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 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另一个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

    2.实质

    在我看来,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根本就是完全全然不同的。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事物之间是互不联系、彼此孤立的。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变化发展,认为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位置的移动和简单的重复,而没有质变。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第3个回答  2018-06-09

先摘一段

英文Metaphysics,古希腊文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拉丁文metaphysica。

该词原为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称,该著作是亚里士多德死后200多年由安德罗尼柯把他专讲事物本质、灵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编集成册,排在研究事物具体形态变化的《物理学》(physica)一书之后,并名之为《物理学之后诸卷》,古希腊文是<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去掉冠词就成了拉丁文<metaphysica>,meta这个前缀有之后、超越、基础的意思。这个用语被拉丁语注解家理解为“超物理科学”,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讨论的问题成为了形而上学的很多基本问题。

“形而上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并未出现,它是在公元前60年安德罗尼柯编撰亚氏遗著时,先将关于自然的可感觉运动变化的事物著作编在一起,命名为《物理学》,而把现在所谓《形而上学》的各篇章放在《物理学》之后,并集合在一部书内,取名为Meta physika,即现在的《形而上学》。 [9] 

“metaphysical”的中文译名“形而上学”是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翻译。 [10]  晚清学者严复则采用了玄学这一翻译,后经清末留日学生将大批日制汉语(日本称和制汉语)带回国后,玄学这一译法渐渐被形而上学取代。严复拒绝使用井上哲次郎的翻译,根据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把“metaphysical”一词译为玄学,但由于日本翻译的一些词汇虽然不甚贴切,却往往更为简单易懂,更容易被当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中国民众所接受,因此“形而上学”一词扎根在了汉语之中。

形而上学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它关注的问题有: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演化,时间和空间的本质,自然界的规律法则,灵魂是否存在,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自由意志等。总之,存在,虚无,宇宙,灵魂,自由意志……所有玄之又玄的问题,都属于古老的形而上学话题之一。

它的核心观点是:一切现象之外有一个终极的本体,支配着自然界的一切,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这个永恒、终极的本体派生出来的产物。

以上是摘字百度学术的对于形而上学的解释;

形而上学是中文解释,

具体单就形而上学的解释,百度指导的解释显得有些片面和以自我论述为中心,毕竟要有要以维护“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的成分在里面,从整个西方哲学史的角度而言,形而上学是个大问题,大概念,不能简单的从字面意思和现有的解释去认识和理解形而上学,传统的形而上学总的来说就是人对于终极追问的所有形式的总和,但这是形而上学的体系。后来进入十六世纪的黑暗时期,这时候整个西方的意识形态发生改变,宗教观念在社会中逐渐深入。但以康德为分水岭,可以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终结了传统的形而上学。

总的来说,形而上学是个庞大的体系,单就理解字面,是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

第4个回答  2018-04-21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也叫玄学。
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