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方言的分支

如题所述

上海话属于吴语太湖片,通常称为“上海闲话”,是现代吴语地区的最有影响力的方言之一。这不仅是因上海的城市地位,更是由上海闲话的历史形成和特点决定的。狭义上的上海闲话仅指“上海市区话”,广义的上海方言共计有七种主要方言:1:浦西方言(狭义的上海方言、上海话),2:浦东方言(浦东话),3:青浦方言(青浦话),4:松江方言(松江话),5:嘉定方言(嘉定话),6:崇明方言(崇明话),7:金山方言(金山话),8:吴江方言(吴江话)。 上海市中心区(1984年前中心市区十个区的范围)的大部分地区,原属松江府上海县的一部分。市中心南市区的中心地域原是松江府上海县的县城,1843年市区被辟为通商口岸,以后的一百多年,外地移民大量涌入。1852年当时整个上海县当然也包括上海县县城总人口是544413人,一百年以后的1958年,仅市区人口就有6147 600人,其中本地籍人口只占总人口数的15%(上海市统计局1980)。上海开埠后,各地移民大量涌入,对现代上海话的形成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尤以宁波话为重。因为近代以来,宁波到上海谋生的移民数量大,且活动范围广。上海市区话的第一人称复数“阿拉”即来自宁波话。
上海刚开埠时的上海话实际上和20世纪80年代的淞南、江湾、封浜、梅陇、龙华、浦东等上海郊区的上海话差不多,也就是和所谓的“本地话”、“老上海话”没多大区别。首先来到上海的是苏浙人,特别是苏浙地区的文人,因为当时上海报业兴盛,文人可以靠为报刊撰稿维生。之后,做生意的人来了,太平天国导致江南地区的富人、商人都逃到了上海租界。上海人口迅速膨胀,很快就成为商业发达的移民都市。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主要的统一方式还是日常生活中用得较多的词汇,也就是所谓的 “公约数词语”,会较快胜出。
市区老派方言大致指今75岁以上土生土长的老年人所使用的方言,以旧上海县域,即南市区黄浦江以西地区的口音为准。老上海称之为“城里闲话”,与城西徐家汇一带的“浦西闲话”、黄浦江以东的“浦东闲话”以及北部虹口一带的“虹口闲话”均略有区别,但差别不大。现在大多数上海人把它们称为“本地闲话”,以区别于通行于上海市区的“上海闲话”,后者实际包括了市区中派方言和新派方言。
市区中派方言大致指30岁至55岁的上海市民使用的方言,55至75岁之间的居民语音一般兼具老派和中派的特征。市区新派方言的使用者一般在30岁以下。中派、新派均以市中心区的口音为准。市中心区处于今高架公路内环线的包围之中:东临黄浦江,南为中山南路、中山南二路,西面是中山西路,北面是中山北路、黄兴路和中国路。内环线之内地区人口结构在近几十年内相对比较稳定。当然如此划线更多的基于表述上的方便。事实上,市区中派、新派方言在内环线外仍有分布,亦通行于郊县的各市属农场和市属大工厂。 浦东话即所谓浦东方言,它属吴语系太湖片苏沪嘉小片旧松江府音系上海话语支。原南汇县和川沙县(沿江片除外)及原上海县黄浦江以东的三林(仅包括解放初从南汇划入三林的地区)、陈行、杜行,奉贤区的四团镇、平安镇等地区,方言差异较小,通称“浦东闲话”。
浦东音系和其他邻近音系,如旧松江府音系、旧太仓州、苏州府音系以及上海市区音系相比,有以下特点:
(1)单字调有7种调值,其中阳上很不稳定,古浊声母上声字大部分今归阳平为113调,一部分归阳去,读13调。
(2)两字组连读变调里,前字为阴上和阳去;阳上和阳去的变调行为分别相同。前率为阳平,后字为平声、上声的组合,变调行为是 22 23。
(3)有缩气音?b?d? 声母,它们分别跟中古的“帮”、“端”、“见”母字对应,没有不送气的p、t。如:“宝”、“党”、“脚”三字的声母读音和上海市区话、旧苏州府音系、旧太仓州音系不同。
(4)唇擦音一般是Φ-β-?β-。老年人“呼”、“户”、“乌”三字是用双唇发育的,年龄稍轻的人为f-,V一?-或hu-、hu-、?-。总之,这组声母的读者在字的分配上一直是很混乱的。
(5)分尖团音。精≠经,小≠晓,秋≠丘,齐≠旗。
(6)入声韵比较丰富,类别很细,如开口呼入声韵里,哭≠壳≠客≠掐≠磕≠刻≠渴。另外,笔≠壁,立≠粒。
(7)古遇摄合口知、照三组和日母字的韵母是y,如“书”、“树”、“如”的韵母。
(8)Φ-、β-不能跟-oy、o?两韵相拼,古通摄非组字,今读为hoη(风)、hoη(缝)、ho?(福)、ho?(伏),因而蜂=烘、冯=红。 金山方言传统范围如下:
金山区和奉贤区西部和金山接壤的浙江省嘉善县,平湖县
语言层次结构如下:
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金山方言
金山话上海境内使用人数最少的方言,甚至有人认为金山话是松江方言的分支,但是还是和松江话有较大差别,故而归为独立方言,并且与上海境内其它方言不能互通。若有金山人和嘉定人通婚,语言不能互通而只能用上海市区方言或汉语普通话交流,那绝对不是笑话.。使用人数虽少,但是因为该地区受市区和外地影响较小,因而是除崇明话外较稳定的一个方言,不少小孩的启蒙语言也是金山话。金山话应加强保护力度,把保护方言当做保护文化资源来做事。 据统计,上海市区声母有27个。上海郊区声母数与市区不同,如松江有34个声母,金山有32个声母。上海市区大多不分尖团音,而上海郊区的浦东、金山、嘉定、青浦、宝山等能够区分尖团音。
以下为老派上海话声母表: 上海市区韵母数为41个。上海郊区松江、金山、崇明韵母数多达50、52、55个。
以下为老派上海话韵母表: 上海话具有浊音,因此在平上去入古四声的基础上是清浊对立而分阴阳。
上海市区话声调是7个,在吴语四声八调基础上,阳上与阳去归并而来。
最老派的上海话能够达到8个,上海郊区的松江、崇明等很多地区仍然是8个声调。
但是新派上海话的声调仍然处于归并状态中,比如有些人阳舒声调在归并,由于人口融合带来的快速蜕变,已经越来越失去吴语的代表性及特性。声调向重音化倾向进化,这使得上海人读声调时,自由变体可以相当宽泛,如降调读成‘53’‘51’‘552’都不影响听感,平升调读成平降升调也不会影响理解。语音随着词汇语法词双音节连调成为主流以后,上海话在吴语中最快进化到“延伸式”连调,后字都失去了独立的声调而弱化粘着,重又向屈折语变化。前字有声调音位的作用,除此以外,只有一高一低或一低一高,上海话语流中的语音词读音已像日语的读法。 上海话语的语流中,相对稳定的音位有两类,一类是声母,一类是前字声调,这两类为首的音位对上海话语音正起着重要的稳定作用。” 当然这也可能是上海话由于具有广用式连读变调现象而产生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