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杨镇的新农村建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大杨镇为解决城市居民饮用水问题,支持大房郢水库建设,2003年大杨镇由原有的12个村、2个建制场和1个居委会重新组建成9个村、4个社居委和2个建制场。2001年来,大杨镇致力于开发开放建镇,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至2005年,镇政府以南已基本实现城镇化,只有西北片4个纯农业村(面积14.2平方公里,农田9500亩),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尚以农业生产为主,大杨镇农业建设资金也基本投在这四个村。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
2001年,大杨镇通过自身努力和各级领导的关心,争取到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累计投入662万元对沿环湖北路两侧近3000亩低产田进行了改造。同时实施了水利设施配套,大大改变了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002年,大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00元。2003年,大杨镇自筹资金98.5万元,在区财政支持77万元的前提下,提前完成了9公里长渠道硬化和一座面积为52亩的小二型水库建设任务,同时又投资了37万元兴修了四条计长4.8公里的村级道路;投资11.2万元重建水毁工程,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00元。2004年,大杨镇又筹措资金60万元,在区财政100万元的扶持下,完成了水库一、二站改造和三座小二型水库建设,并很快就投入了使用,另外,大杨镇自1993年开始,实现村村通砂石路,1994年镇政府将四里河路改建成柏油路,1998年由原郊区人民政府投资将四里河路及环湖北路扩建成砼道路,路面宽度7米,同年合肥市公路局将合淮路柏油路面改建成砼道路,合淮路大杨段长6公里、路面宽17.4米。2001年建成横贯大杨东西的北二环路——砀山路。1994~2000年,全镇修通了各村民组之间的道路,在此期间,吴郢、夹塘、园艺场、五里拐等村自筹资金将域内砂石路面改建成水泥砼路面,率先在全镇实现组组通上水泥道路,十张村也在2003年基本实现组组通上水泥路。随着大房郢水库的兴建,大杨镇规划了占地600余亩的移民小区。为了方便移民的生产、生活,将移民点内所有道路全部建成砼路面,其中主次干道4公里,宅前路全长5.5公里。区财政又投资了1000万元新建了近10公里的雷水路,于2004年10月20日建成通车,新建成的雷水路全长4.23公里,水泥路面平均宽4.5米,极大地方便了大杨西北部三个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并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2005年,大杨镇修通四里河路北段,扩建为六车道。至2005年底,大杨镇域内的镇村级公路共53条,全长86.7公里,其中砼道路17条38.6公里,砂石道路36条48.1公里,全镇90%以上的居民门前通上硬化路。它们的建成,改变了大杨镇农业发展受水制约及交通不便的命运,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体现了政府为群众办实事的宗旨,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08元。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
由于大杨镇位于两大水库之间,为了保护水库上游水土资源,确保水源质量,大杨镇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于2003年度一次性实施退耕还林建设6000多亩。同时,大杨镇又率先在全区完成了绿色长廊及环村林带建设。并于当年9月份全面通过了省、市、区的验收。国家林业局来大杨镇抽查验收时,对大杨镇的林业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以上工程计投入苗木款43.8万元。2004年初,大杨镇又从保护水源的角度出发,在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周边,实施水源生态林1000多亩,并将两大水库上游的养殖户全部迁出。1995年以来,大杨镇以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虽然2004年农业普遍经受气候异常带来的灾害,仍可达到自给自足。农副业生产已逐步趋向规模化、特色化。现已形成了以岗西为龙头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以水库、岗西为龙头的肉禽养殖基地,以园艺场、三场、十张书房郢为龙头的林果生产基地等。同时注重培育一批精干的农业经纪人队伍,鼓励农民参与流通,把本地生产的大宗农副产品推向市场,逐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该镇不断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2000~2005年,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多处泵站建设、小二型水库修建、渠道硬化、支渠整治等。农业基础实施得到全面改善,为实现城市型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安农大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的辐射下,岗西村的苗木花卉基地,环湖北路的3000亩低产田改造上的经果林已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2005年,岗西村被命名为区“苗木花卉特色村”。
三是新农村中心示范村建设
至2006年,大杨镇建成大杨花园、卫庄、龙王、红旗、湖滨、草塘等多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00元。2006年,完成了全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和十张新村、岗西良余新村建设及整理规划。投入300多万元,完成岗西良余老村庄改造工程,70余户新居建设正在进行。启动十张村小钱郢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该项目于2006年11月开工建设,是大杨镇实施“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战略”的标志性工程。结合城中村改造,2006年,完成五里拐村新大郢、龙王杨郢等村民组拆迁工作,做好明发商业广场项目建设的管理与服务,促其尽快建成四里河路商业副中心。
四是新农村综合治理工作
。2005年,完善对卫庄新村、大洋湖滨等新村的配套建设。投资15万余元新建卫庄新村健身广场,承办庐阳区新农村文化大院启动仪式。大杨湖畔生态新城项目,在2006年香港徽商大会中已意向签约。大杨镇团委组织团员投身新农村建设,5年累计改好卫生厕所达2000余座。连续3年获区先进团组织称号。2005年,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06年,大杨青年中心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中心”。联合合肥学院,建立了“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平安创建取得实效。2005年,大杨镇开展了“民主法制示范村”、“法律进社区”创建活动,四个村均达到区、市示范标准,大杨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深入开展网吧整顿、安全检查、消防宣传等多种专项活动,彻底清除了大杨液化气站重大安全隐患。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理了一些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保持了全镇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2005年,获得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06年,获得区消防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区“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集体、“无毒社区”单位称号,12个村居获得“平安村居”称号、5家企事业单位获得“平安单位”称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