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1HU、AT和 8005GU、IS、IU ,这几个冠号为什么存世量极少

纸币的补号一般数量较少,但有一些普通冠号的纸币为什么数量也特别少,甚至珍稀程度远超过绝大部分的补号?
最典型的是 8001 HU 和 8005 GU 这两个冠号
以及 8001 AT 和 8005 IS 、IU 这三个冠号
上述几个冠号既不是补号,也不是最早发行的C组,为什么存世量这么少呢?请高人指点!

附:网上列出的1980版角币星级排名
五星 (★★★★★)
8001:HU
8005:GU JX

四星 (★★★★)
8001:AT JT JU JG
8002:JX
8005:JZ ZO

三星:(★★★)
8001:NY JI NM
8002:CP EP EQ ZN
8005:CP IS IU JI

二星 (★★)
8001:FX GP IX ZM JB JH ZU
8002:CS CT CU CZ ER ES GP ZJ ZO
8005:ER ES EU EY GQ GR GS GT GX IP JU JW ZN JH JJ ZX ZZ JO

一星 (★)
8001:BX CP CQ CR CU CW CX CY CZ DT ES GT IP IQ IR IT IU JW JX JZ ZH ZI ZJ ZN ZO JN JO NZ JA JC JJ NJ ZT ZW ZX ZY ZZ NN NO
8002: AQ BU CQ CR CW CX CY ET EU EW EX EY EZ GT GU GW GX IW JZ ZI
8005: AS AU AW BY CR CS CT CW CX CY EQ EW EX EZ GP GY IR IT IW IY ZI ZJ ZW ZY NO

八角币中最稀少的几种,如8001的HU,AT,8005的GU,其稀少的原因都是当初没有发行足够1亿张。如果发行正常的话,普号每个号是一亿的量。而8001的AT大概只发了几百万张就停止发行了,具体原因不明,可能是印刷出了问题。

当然几百万张的量还是多于某些补号的,但因为发行早、也可能发行地区偏远或者分布太散,造成存世量比较稀少了。

扩展资料:

人民币纸币上除了汉字、少数民族文字、汉语拼音及第四套人民币主币上增加的盲文之外,还有用以控制各种票券印制数量和防伪作用的冠号和号码。

冠,取首之意,冠字也称”字头“,即印在票券号码前面的符号,用来表示各种票券和印制数量的批号。历史上主要采用过三种冠字:

1、旧中国中央银行印制的关金券、金元券、东北九省流通券等,采用的是一个或者两个英文字母(A、B、C、D等)作为冠字。

2、日本侵华时期的伪满洲中央银行、蒙疆银行等印制的伪币,采用的是一个或两个阿拉伯数字(1、2、3、4等)作为冠字。

3、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五套人民币纸币,前三套均使用两个或三个不同的罗马数字(Ⅰ、Ⅱ、Ⅲ、Ⅳ等)作为冠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纸币冠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我不是专门收集八角币的,但对这些也有点了解。
据我所知,八角币中最稀少的几种,如8001的HU,AT,8005的GU,其稀少的原因都是当初没有发行足够1亿张。你也应该知道如果发行正常的话,普号每个号是一亿的量。以前在哪里听前辈讲过,8001的AT大概只发了几百万张就停止发行了,具体原因不明,可能是印刷出了问题?当然几百万张的量还是多于某些补号的,但因为发行早、也可能发行地区偏远或者分布太散,造成存世量比较稀少了。至于8005的IS和IU是否发全了一亿张,我倒是不太清楚。

探究存量规律是值得鼓励的,但有些时候某些种类就是少,少得没有道理,这种情况下只能接受现实。对于这种顶级的稀少冠字来说,如果哪天发现了一刀、一捆,情况立即就不一样了。就像二角的JX,后来出过一批,价格就掉下去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