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败俱伤文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如题所述

《战国策·齐策一》原译文对照版楚威王战胜于徐州原文:楚威王战胜于徐州,欲逐婴子于齐。婴子恐,张丑谓楚王曰:“王战胜于徐州也,盼子不用也。盼子有功于国,百姓为之用。婴子不善,而用申縳。申縳者,大臣是百姓弗为用,故王胜之也。今婴子逐,盼子必用。复整其士卒以与王遇,必不便于王也。”楚王因弗逐。
译文:楚威王在徐州战胜了齐国,想要齐国驱逐田婴。田婴畏惧。齐臣张丑为田婴对楚王说:“大王在徐州取得了胜利,是因为田盼不被齐将任用的缘故。田盼为国家建立了功勋,百姓都为他效力。田婴与田盼不和,齐国不任用田盼,而任用齐将申缚,申缚是田婴的亲信,可是人民不愿为他效力,所以大王在徐州才战胜了申缚。如果您要齐国驱逐田婴,田盼必然会被任用。田盼如果被任用,就会整顿他的军队而与大王对抗,这必然不利于您。”因此,楚威王就放弃了要齐国驱逐田婴的打算。
齐将封田婴于薛
原文:齐将封田婴于薛。楚王闻之,大怒,将伐齐。齐王有辍志。公孙闬曰:“封之成与不,非在齐也,又将在楚。闬说楚王,令其欲封公也又甚于齐。”婴子曰:“愿委之于子。”  
公孙闬为谓楚王曰:“鲁、宋事楚而齐不事者,齐大而鲁、宋小。王独利鲁、宋之小,不恶齐大何也?夫齐削地而封田婴是其所以弱也。愿勿止。”楚王曰:“善。”因不止。  
译文:齐王将要封赏田婴于薛邑。楚王听说后十分恼怒,准备出兵攻齐。齐王有意放弃封赏田婴。公孙对田婴说:“您是否封赏得成,关键不在齐国,还在楚国。待我去说服楚王,让他比齐王更想封赏您。”田婴说:“我就把这件事委托给您吧。”
公孙为田婴对楚王说:“鲁、宋两国讨好楚国,而齐国却不讨好楚国,这是因为齐国强大,鲁、宋弱小的缘故,大王为什么偏偏只看到弱小的鲁、宋之利,却不担心齐国强大呢?齐国给田婴封地,将使他势力渐渐扩大,以致权倾国君,这是使齐国弱小的做法,希望您不要去阻止。”楚王说:“好。”因此就放弃了阻止齐国封赏田婴的打算。
邯郸之难
原文: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译文:赵都邯郸被魏军围困,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即田侯)召集大臣共同商议,他问道:“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好些呢?”相国邹忌说:“不如不去救赵。”段干纶说:“不救赵,则对我们将不利。”威王问:“为什么?”段干纶回答说:“让魏国吞并了邯郸,这对我们齐国又有什么好处呢?”齐威王说:“好。”于是出兵救赵,下令“驻军于邯郸郊外。”段干纶说:“我所说的救赵有利或不利,并不是指直接出兵邯郸。解救邯郸之围,如果驻军于邯郸交外,赵、魏两国就会定会休战,这样,赵国既不会被魏国打败,魏国也保全了实力。所以,不如出兵南下,进攻魏国的襄陵,使魏军南北都疲于奔命。若邯郸被魏军攻克,我军就趁魏军疲惫之际去攻击魏军。这样,赵军虽被魏军打败,但魏军又被我军乘机攻击而削弱。”威王说:“好。”于是出兵南下进攻襄陵,七月,邯郸被魏军攻克,齐军趁魏军疲惫之际加紧攻击,大败魏军于桂陵。
南梁之难
原文:南梁之难,韩氏请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张丐对曰:“晚救之,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早救之。”田臣思曰:“不可。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我代韩而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夫魏有破韩之芝,韩见且亡,必东诉于齐。我因阴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国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田侯曰:“善。”乃阴告韩使者而遣之。  
韩自以专有七国,五战五不胜,东诉于齐,齐因起兵击魏,大破之马陵。魏破韩弱,韩、魏之君因田婴北面而朝田侯。
译文:魏国进攻韩国的南梁,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共同商议,他说:“早救韩与晚救韩,到底那种做法有利呢?”张丐回答说:“如果晚救韩,韩国必将转而投靠魏国,不如早救韩。”田臣思说:“不行,韩、魏之兵还未疲惫,我们出兵救韩,这等于我们代替韩军去遭受魏军的攻击,反会使我们受韩国的控制。况且魏国存心要灭掉楚国,韩国眼看自己将要被灭,一定会求诉于齐国,我们就秘密地和韩国结为友好,慢慢地等待魏军疲惫。这样,齐国就可以举足轻重,利可以得,名可以尊了。”威王说:“好。”就秘密和韩国使臣结为友好,让他返国。
  韩国自恃有刘国援助,和魏国五战而五不胜,就求诉于齐国,齐国于是出兵进攻魏国,大败魏军于马陵。这时魏国损兵折将,而韩国因为与魏国多次激战,也被削弱,因此,韩、魏两国的君主都通过相国田婴来朝拜齐威王。
成侯邹忌为齐相
原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共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役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译文:成侯邹忌担任齐相,田忌任将军,二人不和。公孙 对邹忌说:“您为何不替大王出主意去进攻魏国呢?如果战胜了,因为这是您出的主意;就可以立功;如果战败了,田忌侥幸不死在战场上,也得以避敌败逃之罪处死。”邹忌表示赞同。就建议齐王派田忌攻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把这事告诉了公孙 ,公孙 就派人拿了十金到集市上去算卦,公开说:“我是田忌的部下,我们三战三胜,威震天下,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特来算算卦,看看是吉还是凶。”当算卦的人走出来时,就叫人把算卦的抓了起来,带到大王面前去做证人,证明刚才来算卦的人所说的话,于是田忌只好逃离齐国。
田忌为齐将
原文:田忌为齐将,系梁太子申,禽烹涓。孙子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于先弱守于部。主者,循轶之途也,鎋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先弱守于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若是,则齐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则将军不得入于齐矣。”田忌不听,果不入齐。  
译文:田忌担任齐将,俘虏了魏太子申,擒获了魏将庞涓,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有意做一番大事吗?”田忌说:“该怎么说呢?”孙膑说:“将军最好是不要解除武装返回齐国,而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来把守“主”这个地方。“主”地的道路狭窄,车辆只能依次通行,碰撞摩擦而过。如果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把守“主”地,定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百当千。然后,将军背靠太山,左有济水,右有距防。辎重直达高宛,只需轻车战马就可以直冲齐都临淄的雍门。如此,齐国的君主就可由将军掌握决定了,而成侯邹忌必定逃跑。否则,将军就回不了齐国。”田忌没有听从,果然未能返回齐国。
田忌亡齐而之楚
原文:田忌亡齐而之楚,邹忌代之相。齐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杜赫曰:“臣请为留楚。”谓楚王曰:“邹解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权复于齐也。王不如封田忌于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齐也,邹忌以齐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复于齐,必以齐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楚果封之于江南。
译文:齐将田忌从齐国逃奔到楚国,齐相邹忌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再返回齐国。说客杜赫对邹忌说:“我愿为您把田忌留在楚国。”杜赫便去对楚王说:“邹忌之所以和楚国不友好,是因为他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再返回齐国。大王不如把楚地江南封赏给田忌,以表明田忌不打算返回齐国。邹忌便一定会和楚国很友好。田忌是个逃亡在外的人,他现在得到了封地,一定会感激大王,如果将来他能返回齐国,也一定会使齐国和楚国很友好。这就是利用田忌、邹忌二人的矛盾,有利于楚国的办法。”楚王听了杜赫的话,果然把江南封给了田忌。
邹忌事宣王
原文: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使仕人寡,王悦之。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译文:邹忌是齐宣王的臣子,他推荐了很多私人,让他们任职,宣王不高兴。”晏首是齐王的公族,推荐的人却不多,宣王很高兴。邹忌便对宣王说:“我听说:‘家里有一个孝子,不如有五个孝子。’现在晏首才推荐了几个贤人呢?”宣王因此认为晏首是堵塞了荐贤之路。
邹忌修八尺有余
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昳i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被徐公,七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内因?”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上,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及,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邹忌身高六尺有余,仪表俊美,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徐公比,谁美?”妻子说:“您太美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来了一位客人,坐下交谈时,他就问客人说:“我和徐公比,谁美?”客人回答说:“徐公可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一番,自认为不如徐公,又对着镜子照了照,觉得相差很远。晚上,睡在床上,心里琢磨着,认识到:“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她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人有求于我。”
  于是,他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偏爱我,我的妾割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便都说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个城邑,嫔妃、近臣都偏爱大王;朝廷大臣都害怕大王;全国人民都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实在太深了。”威王说:“好。”于是下令:“文武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出我的错误的,给上赏;书面提出劝谏的,给中赏;在大庭广众之中议论批评我,传到我耳朵里的,给下赏。
  命令刚刚宣布,文武百官纷纷前来提出批评意见,好象市场和庙会那样拥挤。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有人来提意见。过了一年,虽然想提意见,但是也提不出什么了。燕、赵、韩、魏四国听到这种情况,都来朝拜齐国,这就是所谓:身在朝廷,修明国内政治,不用出兵,就能战胜敌国,使别国臣服。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原文: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候者言章子以齐入秦,威王不应。顷之间,候者复言章子以齐兵降秦,威王不应。而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左之败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将而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左之母启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卖马栈之下。吾使者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译文:秦国借道韩、魏去进攻齐国,齐威王派匡章(即章子)率兵迎击秦军。与秦军对垒,双方各有使节互相交往。匡章便更改了旗帜,让士兵另换号衣,冒充秦军,混入秦军之中。齐国的侦察人员不知匡章之意,报告说:“匡章让齐兵投降了秦军。”齐威王听了,不予理睬。过了不久,侦察人员又报告说:“匡章让齐兵投降了秦军。”齐威王听了,还是不予理睬。就这样,一连三次。有关的军吏请示说:“说匡章已叛变投敌的人,都异口同声,大王为何不派大将军去讨伐呢?”威王说:“这就充分说明匡章不会叛变投敌,又为何要去讨伐呢?”
  过了不久,有报告说:“齐军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向齐王俯首称作“西藩之臣”请求恕罪。左右大臣都说:“大王为什么会知道匡章不会叛变投敌的呢?”威王说:“匡章的母亲启,得罪了他的父亲,匡章的父亲杀了她,就埋在马栈下面。我派遣匡章率兵迎击秦军,勉励他说:‘您如果打了胜仗,全军返还,我一定为将军的母亲迁葬。’匡章说:‘我并不是不能为我母亲迁葬。我的母亲启得罪了我父亲,被我父亲所杀,埋在马栈之下。我父亲未能让我迁葬,就去世了。我没有得到父亲的指示,就迁葬母亲,这乃是对死去父亲的欺骗。所以,我不敢迁葬。’作为人子都不敢欺骗死去的父亲,那末作为人臣又怎敢欺骗活着的国君呢。
楚将伐齐
原文:楚将伐齐,鲁亲之,齐王患之。张丐曰:“臣请令鲁中立。”乃为齐见鲁君。乃为齐见鲁君。鲁君曰:“齐王惧乎?”曰:“非臣所知也,臣来吊足下。”鲁君曰:“何吊?”曰:“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鲁君曰:“子以齐、楚为孰胜哉?”对曰:“鬼且不知也。”“然则子何以吊寡人?”曰:“齐,楚之权敌也,不用有鲁与无鲁,足下岂若令众而合二国之后哉!楚大胜齐,其良士选卒必殪,其余兵足以待天下;齐为胜,其良士选卒以殪。而君以鲁众合战胜后,此其为德也亦大矣,其见恩德亦其大也。”鲁君以为然,身退师。  
译文:楚国将要进攻齐国,而鲁国与楚国亲善,齐王为此担忧。张丐对齐王说:“我可以让鲁国保持中立。”于是张丐为齐王去见鲁君。鲁君说:“齐王是害怕了吗?”张丐说:“这个我不了解;我是来哀掉您的。”鲁君说:“哀掉我做什么?”张丐说:“您的主意打错了。您不去帮助战胜者,而去帮助失败者,这是为什么呢?鲁君说:“您以为齐、楚两国谁可以获胜呢?”张丐说:“鬼者不知道。”那末,您为什么哀掉我呢?”张丐说:“齐、楚两国势均力敌,并不是因为是否有鲁国参与,就有什么变化。您何不静观两国相斗,等有了胜负结果以后,再决定行动,这样不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兵力了吗?如果楚国战胜齐国,楚国精兵锐卒必定都会战死,剩下的士卒便不能抵御其他诸侯;如果齐国战胜楚国,齐国精兵锐卒也必定都会战死,这时,您出兵援助战胜者,定将大有收获,他们也将非常感激您的援助。”鲁君听了以后,觉得很对。于是立即撤兵。
秦伐魏
原文: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为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处理;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  
“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齐亲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难免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孰虑之!  
“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谁、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
译文:秦国攻打魏国,陈轸联络赵、魏、韩三国组成联合阵线,然后再去齐国,对齐王说:“古代王者出兵讨伐,目的是匡正天下,建立功业,以利于后世。现在齐、楚、燕、赵、魏、韩六国互相激烈地攻打,这是不能建立功业,流传美名的,正好可以增强秦国,削弱自己,决不是六国的上策。真正能颠覆六国的,只有强秦。六国不去担心强秦,却互相攻打,彼此削弱,以致两败俱伤,使秦国坐享渔人之利,这是我深为山东六国所忧虑的。诸侯为了秦国,互相残杀,可是秦国竟连一把刀子也不出;诸侯为了秦国,互相煎熬,可是秦国竟不拿出一把柴禾。为什么秦国就那样聪明,而山东六国就这样愚蠢呢?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古代五帝、三王、五霸,他们出兵讨伐,是讨伐昏庸无道之君。现在秦国出兵讨伐诸侯,却不是这样,它必然是倒行逆施,违反古道。诸侯之君必受辱而死,百姓必被俘而亡。韩、魏民众屡遭兵祸,人们为死亡的战士深感哀痛,眼泪从未干过,难道齐国就不会步韩、魏的后尘吗?并不因为秦国与齐国关系密切,与韩、魏关系疏近,它才攻打韩、魏,而是因为秦国距离齐国遥远,距离韩、魏贴近。现在齐国与秦国的距离就要拉近了!秦国想要进攻魏国的绛、安邑,他占领了绛、安邑两地之后,往东直指黄河,那就会以东河为表,以西为里,占领东河与西河广阔之地,作为后方,向东进发,去攻打齐国,齐国被兼并后,秦国的领土就会一直延伸到东海边上。这样,南边将使楚、韩、魏孤立,北边将使燕、赵孤立,如果南、北不能呼应,齐国就会一筹莫展,无可奈何。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现在赵、魏、韩已经组成联合阵线,恢复了兄弟友好关系,派出了精锐部队驻扎在绛、安邑,这是千秋万世的长远大计。齐国如果不立刻派出精锐部队与三国联合,必有后患。赵、魏、韩三国如果联合,秦国必然不敢攻打魏国,而一定会南下进攻楚国。楚、秦交战之后,赵、魏、韩怨恨齐国不与他们联合,必然会进攻齐国。这就是我所说的齐国必有后患。您倒不如迅速派兵与赵、魏、韩三国联合。”
  齐王说:“敬从您的指教。”果真派兵与赵、魏、韩三国联合。
苏秦为赵合从
原文: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若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杀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基因、走犬、六博、蹋踘者;临淄之途,车声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夫以大王之贤是齐之强,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  
“且夫韩、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兵出而向当,不至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  
“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固愿大王少留计。”  
齐王曰:“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赵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
译文:苏秦为赵国组织合纵联盟,劝齐威王说:“齐国南有太山,东有琅琊山,西有清河,北有渤海,这是人们所说的固若金汤之国啊。齐国领地方圆两千里,战士有数十万,粮食堆积如山,全军训练有素,调动迅速,快如飞箭,作战声威,势如雷电,分散变动,疾如风雨。即使发生战事,敌人也从未越过太山,横跨清河,渡过渤海。齐都临淄有七万户,依我猜测,根据最低标准估计,每户有三个男子,三七就二十一万人,不必调遣远地的兵力,就凭临淄的十卒也有二十一万。临淄的百姓十分富裕殷实,人们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赛狗,下棋赛救,盛况空前,而街道上,车辆络绎不绝,互相碰撞,行人拥挤,挨肩擦背,连起衣襟,可成帷幔,接起衣袖,可成幕帐,挥洒汗水,可成大雨,家庭殷富,意志高昂,象大王这样贤能,齐国这样强大,天下无可匹敌,现在却要向秦国卑躬屈膝,我真为大王感到惭愧。
  “而且韩、魏之所以害怕秦国,是因为与秦国接壤。出兵相抗,不到十天,胜败存亡的结局就可以决定。韩、魏如果战胜了秦国,兵力就将损失过半,国境也不能固守;如果不能战胜秦国,灭亡之祸就要临头。这就是韩、魏之所以要与秦国作战,而不愿向秦国卑躬屈膝的原因。
  “现在秦国进攻齐国就不是这样,韩、魏两国可以抄秦国的后路,而秦国通过卫国的阳晋,经过亢父地方的关险,那儿车子不能并进,马匹不能并行百人把过,千人也休想通过。秦国虽想深入齐境,可是总有后顾之忧,提心吊胆,生怕韩、魏从后面袭击。所以才虚张声势,借以威胁,装腔作势,又不敢前进。如此看来,秦国并不能损伤齐国,这已十分清楚。不深刻考虑到秦国对齐国无可奈何这一事实,却只想向秦国卑躬屈膝,这是群臣谋划的错误。现在既可以避免向秦国卑躬屈膝的丑名,而又能获得强国的实惠,我希望大王稍加留意,再加仔细考虑。”
  齐王说:“我办事无能。现在您把赵王的旨意告诉我,我完全同意参加合纵联盟。
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
原文:张仪为秦连横齐王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从人说大王者,必谓齐西有强赵,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地广人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至实。  
“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今赵之与秦也,犹齐之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今秦、楚嫁子取妇,为昆弟之国;韩献移阳,魏效河外,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涉河关,指扌专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熟计之。”  
齐王曰:“齐僻邻隐居,托于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以事秦。”献鱼盐之地三百于秦也。
译文:张仪为秦国组织连横阵线,游说齐王,说:“天下强国没有哪一国能超过齐国,朝廷大臣、宗室贵族,势众而富有,也没有那一国能超过齐国。可是,给大王出谋划策的人,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及万世的长远利益。主张合纵政策的人游说大王,他们一定会说:“齐国西有强赵,南有韩、魏,是一个靠海的国家,地广人众,兵强士勇,即使有一百个秦国,对我们也没有办法。’大王只欣赏他们的一番游说之辞,而不去考察实际效果。
  “主张合纵联盟的人,他们相互勾结,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无不宣传合纵联盟的优越可行。我听说,齐国与鲁国三次交战,鲁国虽三次取胜,可是鲁国却处境危险,而亡国之祸接踵而来,虽然名义上胜利了,却有实际的灭国之祸,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齐国大而鲁国小。现在赵国跟秦国就相当于鲁国跟齐国。秦、赵战于黄河,漳水之间,两次交战,两次赵国都战胜秦国;战于番吾,两次交战,两次都战胜秦国。赵国四次作战之后,损兵数十万,仅仅保住国都邯郸。即使有战胜秦国之名,可是国家却遭到了严重的损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强而赵国弱。现在,秦国嫁女,楚国娶妇,两国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在邑池朝秦,献出河间,向秦国表示友好,大王如果不向秦国表示友好,秦国就会迫使韩、魏从南面进攻齐国,赵国就动员全国大军渡过清河漳水,直指博关,而临淄、即墨就不会为大王所有了。齐国一旦遭到进攻,那时想要向秦国表示友好,也就不可能了。所以,希望大王要深思熟虑啊!”
齐王说:“齐国地处边远鄙陋,寄居于东海之上,从来也不懂得如何为国家的长远利益深谋远虑,现在幸蒙贵客教导,我同意与秦国结为友好。”于是给秦国献出了鱼盐之地三百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27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