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皇太极叫清太宗?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为什么皇太极他的庙号是清太宗而不是清太祖。

因为祖一般的开国皇帝所拥有的谥号,像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称其为清太祖不过分,而皇太极的儿子是清入关后第一个皇帝,所以称为世祖,而康熙皇帝虽然是入关后第二个皇帝,但他在位时打击了沙俄的入侵,收复了台湾,真正开辟清王朝的统治,所以谥号为圣祖。

皇太极因为只是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事业则后金的第二个皇帝,所以谥号为宗。清太宗

扩展资料: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   。崇德八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太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5
皇太极(1592~1643)
即清太宗。后金汗,清朝皇帝(1626~1643年在位)。军事家,政治家。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明万历二十年十月廿五(1592年11月28日)生。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四十年,从父出征海西女真乌拉部,克六城。四十三年,授正白旗主旗贝勒。后金天命元年(1616)正月,封和硕贝勒,与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合称“四大贝勒”,共理军机,统兵出征。三年,随父攻明,献计袭取抚顺(今属辽宁)。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与诸贝勒率兵大破明军西路杜松部、北路马林部,与代善破东路刘綎部。不久随父攻取明开原、铁岭,灭叶赫部。六年,参加沈辽之战,攻占沈阳后,在浑河南岸以百骑破明援军数千。攻辽阳,率军先入明阵。七年,参加广宁(今北镇)之战,克义州(今义县)。十年,与兄阿巴泰率精骑5000驰援科尔沁,迫使察哈尔蒙古首领林丹汗远遁。十一年,从父参加宁远之战失利,退兵沈阳。是年九月,在努尔哈赤卒后,于沈阳继后金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定先征服朝鲜(今朝鲜、韩国)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天聪元年(1627),命贝勒阿敏、济尔哈朗进兵朝鲜,迫国王李倧遣使请盟。与明辽东巡抚袁崇焕通使议和,待机而动,五月,亲率八旗军5万余发起宁锦之战,兵败还师。次年,以使臣屡为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所杀,率精骑奔袭,获敖木伦(今辽宁大凌河上游)之捷,俘众万余。复率满蒙联军西征察哈尔,追逐至兴安岭。三年,率满蒙联军10万绕道蒙古,自龙井关(今河北遵化东北)、大安口(今遵化西北)逾边墙,突袭明京师(今北京),互有胜负。巧施反间计,致明廷逮杀督师袁崇焕。陷京畿州县多处。东归连下遵化(今属河北)、永平(今卢龙)、滦州(今滦县)、迁安四城,留兵据守。颁发八旗临阵赏罚令。五年,命人铸红衣大炮,名“天佑助威大将军”(为后金造炮之始)。令以归附汉族军民组建一旗汉军,由额驸佟养性总理汉人军民事。遣将率满、蒙、汉军数万攻明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挖壕筑墙,长期围困,在城周围50里内挖壕四道,按八旗左右翼方位扎营盘45处,切断守城明军与外界联系。百余天中,督军交战数十次,各有伤亡,又亲率主力击败明援军4万,迫明总兵祖大寿于粮尽援绝献城投降,旋纵其归锦州。次年,阅汉兵,定仪仗制。率满、蒙军再征察哈尔部,迫林丹汗弃归化城(今呼和浩特)逃遁青海,基本控制宣(今河北宣化)、大(今山西大同)以北地区。不久,废除与三大贝勒并坐的旧制,自掌正黄、镶黄、正蓝三旗。七年,谕各牛录额真以恤贫训农习射。亲自出迎渡海来降的明将孔有德、耿仲明等,隆礼厚待,授都元帅、总兵官。遣兵取旅顺。次年,率军9万绕道蒙古,从长城北部诸口入关,袭掠宣、大一带,收察哈尔部余众。是冬,遣兵征黑龙江虎尔哈及东海女真瓦尔喀部,巩固和扩大对东北地区的统治。九年,命贝勒多尔衮、岳托等领兵万余赴黄河以西收降林丹汗之子额哲,得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统一漠南蒙古,建立蒙古八旗制。是年十月,废除诸申(女真)旧号,定族名为满洲。十年四月,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遣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率兵由喜峰口入长城,攻掠京畿地区,连破12城,俘人畜18万余。十二月,以朝鲜拒绝臣服,亲领大军攻之,逼李倧乞降称臣、与明断盟,乃还师。崇德二年(1637),令贝子硕托、恭顺王孔有德等率舟师袭取明军所占皮岛(今朝鲜椴岛)。重申不可废骑射之制。七月,编汉军为两旗,以总兵石廷柱、马光远为都统。次年,亲征喀尔喀蒙古,迫查萨克图汗远遁。九月,以多尔衮、岳托分统左右两翼八旗军入长城,由北京至山西界,复至山东,次年三月退兵,转战数千里,克府、州、县城数十座,俘人畜号46万余。是年,分汉军两旗为四旗。五年,改变入关掳掠、消耗明朝实力的方略,采取长围久困和野战打援之策,与明军展开松锦之战。命济尔哈朗与多尔衮轮流担任前方主帅,率兵往义州筑城屯田,逐步进围锦州。六年,闻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八总兵计13万步骑援锦州,亲统大军,抵达松山戚家堡,命师横截松山至锦州大路,断明军饷道,设伏以待,大败明军。七年二月,破松山,俘降洪承畴。三月,迫明总兵祖大寿献锦州,复降清。塔山、杏山相继而下,历时两年余的松锦之战告捷。六月,将汉军四旗改编为八旗。命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率军10万余入关攻明,深入山东腹地,克降府、州、县城88座,俘掠人口30余万、牲畜30余万。八年,遣阿尔津等征黑龙江虎尔哈部,叶臣等更戍锦州。八月初九(1643年9月21日)病卒,年52岁。皇太极一生博览群史,允文允武,长于计谋,优礼汉官,建立八旗蒙、汉诸军,运用新兵器,灵活用兵,不断改变战法,所向多捷,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第2个回答  2012-06-15
首先,关于清代三祖的说法是这样的:努尔哈赤是创世之祖,顺治是立国之祖,康熙是兴业之祖。这个说法里,康熙且不去评论。我们就说说努尔哈赤的太祖和顺治的世祖,为啥皇太极都没赶上。

先说太祖吧,太祖的概念一般是指各个朝代的首位皇帝。注意,这里“首位皇帝”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第一个称帝的人。一个朝代建立时,其立国之主往往不以太祖自居,而是将自己的父辈、甚至祖辈追封为太祖。这样做有几个原因:一来是为了标明王朝的正统性和延续性而将始祖的起源向前推,意思是,我不是随随便便当皇帝的,我父亲、祖父都是皇帝,所以我称帝是有渊源可循的;二来,是为了对父祖辈的尊重,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上追三世,下荫五代,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光宗耀祖的一贯传统;第三,认可父祖辈的功绩,即他们虽然没有正式称帝,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奠定了王朝坚实的基础,是无冕之帝,应当获得这种荣誉。

由于以上几种原因,很多朝代的太祖都不是第一个称帝的人,比如魏太祖曹操、晋太祖司马昭、隋太祖杨忠、唐太祖李虎等等。显然,努尔哈赤被称作清太祖是基于以上的第三种理由,也就是建立了创世之基,类似曹操、司马昭之流。所以他的这个庙号是符合一般历史规律,并且理所应当的。

再说世祖。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也就是说,称作世祖的人必然是开创王朝新时代的人物,比如建立国家,或者统一天下等等。这样说来,称帝立国的皇太极和统一天下的顺治都符合这个条件。而之所以最后顺治得到了世祖的称号我个人认为大约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是因为满族对汉文化的学习处于模仿的初级阶段。汉族关于庙号的最初级最简单的规则就是“祖宗”制,太祖、太宗相应传承,而太祖后再立一祖则是高一级的内容,刚入关而初兴的满洲贵族并不熟识(当然后来学的特快)。第二,是因为满人最自己的王朝前史的认识,也就是说虽然皇太极时才有了“清”,但为了加厚朝代的历史背书和完整的延续性,他们更愿意把清王朝的起点定在努尔哈赤时期(同理定都问题上,佛阿拉城被称作兴京,沈阳则只是盛京,兴盛之说,还是自佛阿拉始)。第三,是因为政治形势,庙号一般是后一代郡主为前一代君主定的,而皇太极死后是其弟多尔衮摄政,顺治死后是其母孝庄当家,康熙死后是雍正做主,弟弟对哥哥怎么说也没有母亲对儿子,或者儿子对父亲那么尽心尽力吧。

综上所述,皇太极就这样错过了太祖又错过了世祖。不过根据历史惯例,如果第一个称帝之人不是太祖的话,一般会以高祖冠之。比如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所以皇太极应该可以称作清高祖。至于为什么没这么定,大概还是需要参看上面第一、三条原因吧。

说实在的,皇太极真的有点儿冤,一来是他第一个立国称帝的,但却把功绩给了父亲;二来是他奠定了统一中原的基础,只是运气不好临门一脚的时候去世了,又把功绩拱手给了儿子。这个承上启下做的真是兢兢业业却毫不张扬,从这点上倒是跟雍正特别类似。雍正皇帝也是这样,收拾了老爹晚年倦政的烂摊子,又给儿子挥霍败家准备了丰厚的家底,可到最后康乾盛世的美名却独独把他给隔了过去。所以有时候吧,历史这东西也要看命啊,同人不同命,同做皇帝也未必同命。虽然原因可能很多,但终归是有意难平的地方,所以后人只能向皇太极和雍正这样帝王中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致以敬意聊作安慰了。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6-05
古代帝王的谥号讲究,开国皇帝一般为太祖,第二个皇帝一般叫太宗,取“祖宗”含义。追问

那皇太极不是开国皇帝吗,为什么他叫太宗,不叫太祖

第4个回答  2012-06-10
他的庙号是:太宗。国号为清所以后人称清太宗 ,清太祖是努尔哈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