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惑

数学题都会做,考试也验算了,考完和别人对答案也都对,可是成绩出来却不如人意,平时也有做相应的题。六年级

一、 问题的提出
“学会学习”是所有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呢? B.J.Zimmerman等人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不断思考、判断和适应的学习过程。它是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最佳途径。所谓自我调节或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系统地引导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使它们指向目标实现的一种过程(Schunk&Zimmerman,1994,1998)。[1]自我调节学习包括以下具体的成分:(1)动机: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2)方法: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如策略的使用;(3)目的: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如对自己、对任务的掌握与了解;(4)时间:解决何时学的问题;(5)物理环境,解决在哪里学问题;(6)社会环境:解决与什么人一起学的问题,如选择伙伴、榜样或教师。同时,在自我调节学习进行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学习者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计划、监督和调节。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自我调节学习在以上方面均能自己作出选择和控制。
自我调节学习的实质是把学习者看成是主动的自我调节者;学习者能有准备的学习、采取必要的学习步骤、能调节学习、能自我反馈和评价学习成绩,并能够保持注意和具有高涨的学习动机。自我调节学习者能主动去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不依赖教师、家长或其它教育机构。[2]自我调节学习既是个体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自身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增强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开展策略型学习者的培养与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也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高中教育也应把高中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
那么,如何发展高中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呢?高中生在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方面常见的问题有哪些?教师可以如何协助他们发展此能力?在研究学校近几年几十个自我调节学习辅导案例的基础上,本人试图在这些方面作些反思和探索,以求教于同行。
二、案例分析与研究
有必要说明的一点是,在以下案例分析中我侧重呈现与自我调节学习相关的重要信息,而略去了辅导中其他层面的信息。
1、“学习方式的选择”案例
案例:学生A说:“我一直都这样学的,在初中学得好好的,怎么这一套到高中就不起作用了呢?”纵观她的学习:到高中快一年了,她还一直沿用初中的学习方式;在所有的学科上都几乎使用同样的学习方式。她在学习上贯彻跟着“感觉”走的原则,很少主动总结,即使有时也突然会发觉一些好的的学习方式。她觉得考出好成绩的秘诀就是“多做题目”。因此,她每天忙于做题,时间花得不少,但效果却不理想。对于学习效果差的学科,她觉得应该与学习方式有关,但却不知道从何入手。困惑的她,就这样走进了辅导站。
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讲练结合”。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讲究“精讲多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讲究“一课多练”;在学习过程中注重“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四个环节,“复习、作业”两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反复记忆和多次重复做练习题实现的,即反复记忆和多次简单重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运用一些常用的、基本的学习方法,例如反复练习,而并非根据学科特点和自身的学习状况,有计划性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学生A正是如此,她认为考试所要求的是最佳的再现能力,重复、机械的训练则是克敌致胜的法宝。她平时忙于做题,很少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深化和突破,更谈不上有意识的去发现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一来,就使得她对知识的掌握基本停留在理解、记忆以及套用学科原理对相似问题的解决上,而对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参与评价、设计方案、作出判断决策,则往往束手无策。
辅导要点:(1)澄清一个学习观念:学习是具有累积性的。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不过这种知识的累积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或知识的量变,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整理、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
(2)理解学习方法按照一般到特殊来分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掌握一些常用的、基本的学习方法,例如,反复练习,一般记忆术;把外在的学习方法逐步内化为自己有特色的学习方式与技巧,例如自己独特的记忆方法;把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结果中反馈所用方式与技巧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寻求进一步有效学习的技能、技巧或对策,例如根据每门学科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3)根据Felder学习风格测试结果(3A-7A-3A-6A),发现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不足,以更了解自己学习的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4)常用的的、基本学习方法的交流和探讨。
(5)相关训练(训练目标:学习方式的选择从机械化到有计划):选定一门学科,运用反思法(如反思总结法、反思讨论法等)每天反思并记录自己在这门学科上所采用的方法,定期反馈。 
(6)阅读学习方法资料及寻求相关任课教师的帮助。
效果评估:从一个月来她的每周反馈的反思记录中,看得出她有所成长。例如,从最初的“背书”的方式应用于所有的学科到后来的“具体化”为——外语科目,记忆单词与典型句子,数学科目,在背概念、公式的基础上总结一些典型的题目等;从最初的每天忙于做题到后来的每天至少花半小时总结典型题目、错题及解题规律等。不过,最重要的是她已经意识到应该自主地发现和选择学习方式。
2、“学习结果的评价”案例
案例:学生B总觉得在考试中没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每次试卷发下来,回头看看,她总忍不住懊悔:“这个知识点我已经掌握了,这道题我应该会做。”象这次期中考试,理科成绩没有一门让自己满意,尤其数学。在考试前,甚至考完了,她都觉得应该考得不错。当我问她是根据什么评价自己是否已经学会,她很干脆地说:“上课时,我听懂了老师的讲解。老师布置的类似题目我也会做。”我让她把刚才提及的几道题目找出来,再仔细分析这几道题目之间有什么区别。研究了几分钟之后,她犹豫地说:“好象难度不太一样?”……
分析:在多年的学习实践中,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于用“会”或“不会”来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来判定自己是否掌握概念或规则。这种过于简单、抽象的评价,会影响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而影响他们对学习的自我调节。B学生也是如此。她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只有一个标准:会或不会。而所谓“会”或“不会”的评价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某道题目的对或错而已。她对同类题目(如同样是考察某一规则运用)之间难易程度的判断能力不强,能从自我检查来诊断、监控和修正自己学习的能力也不强。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越来越不稳定。
辅导要点:(1)澄清一个学习观念:学习是有层次的。学习层次,通常被认为是被组织起来的一系列智力技能,处于最高层的是目标技能。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掌握目标的水平。虽然不同的学习心理学家对学习结果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科特点粗略地理解学习层次。例如,可以把它分为理解水平(能理解某个规则)、应用水平(能运用某个规则进行解题)、综合水平(能结合其他规则解决综合性问题)和创新水平(归纳出独特的解题规律,并运用规律创造性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2)在数学老师的参与和协助下,结合函数知识进行“学习结果多级化评价”的训练。
(3)建议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对同类题目作学习层次的分析和反思,以更客观地评价和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效果评估:在一个月后的一次反馈中,她告诉我,“我越来越了解自己的各科学习情况了”。
3、“学习问题的归因”案例
案例:学生C是因为“粗心”问题走进心理辅导站的。他想寻求如何避免粗心的方法。他说,每次看看自己的错误解答,再对比一下别人的正确解答。之后,他就忍不住后悔,自己怎么这么“粗心”,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会出错,不是少看了一个条件,就是解答时少考虑了一点。……我让他找来了最近的一道典型的题目。题目如下:“一个重为G的木箱放在水平面上,木箱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系数为μ。现在用一个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拉力拉动木箱沿水平方向匀速前进,求拉力的大小是多少?”他在解答过程中确实是少考虑了一点,把摩擦力直接认定为“重力G和摩擦系数之乘积”,少考虑了拉力在垂直方向的作用。“为什么会这样?这难道只是因为粗心吗?”我问他。他反问,“那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呢?”似乎他对自己学习问题的认定非常肯定。……经过他的同意,我随机挑选了两道关于力学的物理题,让他当场解答,并要求他边画力学分析图边进行“出声思维”。
……
分析:在学习辅导中,我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他们找到的学习问题永远是不变的,例如“粗心”。他们在没有仔细分析学习问题前,就已经作出了简单的归因。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这里的归因含义更狭隘一些,主要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和学习问题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一些学生对学习问题的归因过于笼统而含糊,要么是粗心,要么是方法不好,要么是心态有问题。这样的归因往往于学习无补。学生C就是如此,对学习问题的归因太过草率。
辅导要点:(1)澄清一个学习观念:学习评价包括对结果和过程的评价。在学习问题归因时,尤其要注意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应当找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正确解决问题的过程间的差距,分析矛盾之所在及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
(2)领悟一道看似因“粗心”做错的物理题目,可以有多种原因:一、看错或忽视了部分已知条件,思路错了;二、计算时粗心;三、心情紧张而致思路迟滞;四、是片面分析问题,只见局部不顾整体;五是不能对题意的分析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景;六、片面分析问题;七、因追求高效率的解题方法所做的尝试过多而致时间不够,心情紧张,乱了阵脚;等等
(3)运用“出声思维法”或“行动观察法”,练习如何进行学习问题的归因。
(4)根据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包括务必弄懂每一个概念的涵义,如“摩擦力”,研究每一个公式的适用条件,多多练习力学分析(要画详细的力学图)等等。
(5)寻求同伴或相关任课教师的帮助。
效果评估:在辅导中,他得出了自己在物理学习上的问题归因:对某些关键概念没有完全理解,对公式的应用比较机械。
4、“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案例
案例:学生D是一位高三的男生。两年多来,他刻苦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这一次考试,他还考了全班第一。他还是跟往常一样,感觉没什么可高兴的。他说,考了全班第一,那还想考到全年级第一;若考到全年级第一,还得和市里其他重点中学的学生比一比。更何况班级中有那么多竞争对手,说不定下一次就输给他们了?他握紧拳头说,“其实,每次考试前我都很担心,虽然每次考试成绩都还不错,但过程实在是辛苦。不过,人么,总得不断往前走,总得要拼一拼。”为了在学习上写好这个“拼”字,两年来他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和娱乐时间。他知道自己有今天的成绩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他还是忍不住担心下一次考试,忍不住担心高考前出现什么事情影响自己的学业,忍不住担心高考万一出现失误的话自己该怎么办,忍不住担心……
分析:学生D学习成绩不错,却一直对学习充满担心,对学习没有足够的信心。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却缺乏足够的自我效能感,为什么会这样呢?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这往往与他追求不恰当的学习目标有关。一般来说,学习者所追求的学习目标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掌握目标,另一类为作业目标。掌握目标是指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新的技能、提高自身的能力、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目标指向在于学习活动本身。作业目标是指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的目标在于比别人更好,超过外界所要求的标准,从而获得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与赞扬,避免对自身能力的否定评价,行为的目标指向在于学习活动之外。如果学习者过分强调作业目标,甚至完全根据作业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相对评价,那么就很容易对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产生消极影响。毕竟把人放到群体中去比较会使大部分人感到自己是失败的,即使是排在前面的成功者也会因其目标在于保持其在群体中的“先进地位”而处于高度焦虑的状态之中,这对于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肯定是不利的。学生D正是如此。不过,不可否认,影响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原因是多层面的。
辅导要点:(1)澄清一个学习观念:学习目标需要自我调节。学习目标不是越高越好。为自己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包括掌握目标和作业目标。
(2)更多地从掌握目标的角度进行学习评价,并及时自我反馈和自我表扬。
(3)质辩自己的一些不合理信念,并重新建构。
(4)积极的自我暗示练习。
效果评估:七个月后,他参加了高考。虽然没能达到自己期望的最高水平,但他坦然接受因为觉得自己发挥正常,且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四年后自己定能再创新高。
三、讨论与建议
1、学习观念的改进,有利于高中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
学生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容易引起对学习、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容易造成学业失败。由于种种原因,如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单一化,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许多高中生从学习生活中获得了一些不正确的学习观念。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一点。以下是几个能促进高中生有效性学习并发展自我调节学习方式的学习观念:(1)学习是建构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先前知识对当前知识进行的积极的建构。(2)学习是累积性的。学习的发生是有一定的前提的,即学习者在先前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或者主动加工所遇到的信息,派生新的意义和获得新的技能。(3)学习是自我调节的。学习者需要对其整个学习活动过程进行的监控和管理。(4)学习是目标定向的。虽然学习可以偶尔出现,但是明显的意识或目标定向能够促进有效的和自我调节的学习。教师最好以有效的教学设计向学生呈现这些观念。
2、“错题”可以成为高中生评价和发展自我调节学习的一个有效载体。
“错题”往往包含着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一些信息,例如如何审题、如何解答等。通过分析错题,可以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解答过程,进而判断自己是否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或问题解决步骤。请看下面一道题,“遇到危险时,家鸡会发出拉长的‘喀’声,家鸽会发出哼鸣的单声,野兔则用后足敲打地面发出‘噔噔’响声。决定这些不同‘报警’行为的是?A、应激性B、特异性C、遗传性D、变异性”。这道题许多学生选了A(正确答案应为C)。它包含着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常见的一个误区:陷入命题者设计的情境“圈套”中不能自拔,最后得出错误的推理结论。总之,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对错题的研究,教师也需要予以科学的指导。
3、不妨让高中生也学点学习心理学。
在辅导中,我发现许多高中生完全能理解某些心理学概念和规律。让高中生学点学习心理学,有利于他们在客观地分析自己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当然,让学生学习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这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4、关于高中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课程有待建设。
一个自我调节学习辅导的完成往往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在辅导跟踪和反馈的阶段,又会出现学生中途放弃的现象。可以说,它的完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显然,通过个别辅导的形式帮助高中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对于全校的学生来说,真是杯水车薪。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帮助更多的学生有效地发展自我调节能力?我认为,建设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课程不失为是一个好办法。课程需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自我评价策,组织和转换,设置目标和作出计划策略,寻求信息,记录和监控、环境建构,自我奖励或惩罚,复述与记忆,寻求社会帮助、复习记录等。
5、将自我调节学习引入学科课堂,将改变“学习方式”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学生的学习观是多年来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在与师生的长期相处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教师的责任不容推卸。如果教师的教学观仍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学生没有发动起来的单向式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只能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者地位。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改变了,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我们期盼着有更多的学科教师成为自我调节学习者,将自我调节学习引入课堂,将改变“学习方式”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