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活着?又为什么死?是自然的定律,还是人自己的庸人自扰?

有人说活人享福,有人说死人清静.有人说活人活的太累,勾心斗角,满世界尔愚我诈;有人说死人死的轻松,平静安宁,两耳不闻窗外事.谁使谁非,请教了?

古人所云,为现代人所不明,请教各位.谁可说明道清,奖励奉上.

我是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还请各位前辈多多指导.

人就是高级动物,生生相息,难以脱离自然的法则。
人为什么活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概括来说,一般就两种,一为为生而活(生命有其重要意义,为生,为探求那份伟大的意义),二为为活而活(只为活,只为生存)。人之所以有活着快乐,活着痛苦,就是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他们的人生而已。有的人庸人自扰,有的人待事坦然,心胸开阔。
人如工具,生命更替,新陈代谢,时间久了,机能降低,完成生命周期。是为自然定律,但人同时也有着情感情绪困扰,是为社会,为自身种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活着,享受这上天赏赐的一切,完成你特有的使命。完成你需要诠释的意义。人生总要面对,不管世界如何,都得去面对,尽管有的时候你不喜欢。虽然世间存在诸多尔虞我诈,但世间不可否认有真理所在,有真情所在,人是特情感的动物,丰富的感情,让人更好感受人生,思考人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20
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人生的终极目的到底又是什么呢?人类自从有了思维以后,就开始思索,如何才能让自己身体的感官能获得最大的愉悦,并开始思索一种抽象的意义。于是,食物、衣物、房屋、车辆舟船等被相继发明出来。然后这些东西就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符合人们的需要,越来越使人们离不开。那么,人生的意义就是为了使自己的身体感官舒适吗?显然不是。有人说,是精神上的满足才有意义,可是极贫苦的生活能使精神、心理得到满足吗?显然也不可能。正因为人类想要生活得更好一点,才会有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这些欲望换句话说就是需要;需要吃、需要穿、需要爱、需要名利地位等。而人的这些需要一般来说是没有止境的,是无法满足的。明明一盘菜就可以下一顿饭,但总想要十盘、八盘的,吃得丰富一些。明明爱一个人就可以了,但总想爱她十个八个,爱得浪漫一些。被一个人爱也就够了,可很多人却想要被所有的人爱,人人都来爱我,我就太幸福了。这些都是“需要”的过度、过份!而获得更好的东西,即可以满足人们身心的愉悦;于是人们的欲求心就越来越强。而人的所有欲望统而言之,即是寻求快乐。无论是财富、名誉、地位、情爱的求得,都是为了满足心中的快感。以至于到现在,再高明的科学技术也满足不了人们的欲望。而欲望(包含着贪求、贪婪、渴望、热望、贪恋、恐惧、挫折感、自负、烦恼、愤怒、焦虑以及寻求欲、获得欲、享受欲、贮藏欲、消费欲等)却得不到满足,除了极少数人似乎能得到满足外——不论是狂喜的满足还是恬静的满足——人们都不会突然中止自己的欲求,好了还要想好,然而大部分人的欲望都是得不到满足的。虽然有些有短暂片刻的满足,但那只是瞬间的满足,转瞬间即象泡沫一样消逝在广大的欲海中,人们又开始新的欲望的渴求,有了新的期盼,希望拥有未来的意向。然而快乐和幸福却是稍现即逝,难得长久的,长时间留给人们的只有痛苦的追求和感受,因而快乐就越来越少了,因此人们就越来越痛苦。

对此,在《论语》中孔子阐述得很清楚,用智慧(智),用真心诚意的态度(信),寻求一种最佳行事方式(义),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礼),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仁),从而创造出自己良好的生存空间,良好的生存环境,以使自己和别人都能获得快乐而幸福的生活。“那些有仁义的人,自己想要立起来的同时也会帮助别人立起来,自己想要做到的同时也会帮助别人做到。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这可以说是实行人与人相互亲爱的方法了呀。”然而,要彻底消灭人的欲望是不可能的,最起码人类要欲求食物与空气,使自己能得以生存。所以孔子认为,人的需要、需求应该维持在中间(中庸),既不要有过高的要求,也不能明明有这个条件而非要去过苦行的、低贱的生活。这与老子的“知足常乐”是同一个道理。所以,人的精神状态良好,心态平和,即使生活得简单粗糙一点,却也是快乐的了。那么,人们满足于既得的或容易满足的目标,树立起“仁、义、礼、智、信”的信念,就能使自己身心的愉悦能够保持得长久一些,人的这一生也就是快乐的了。

既然用“仁、义、礼、智、信”就能改变生存环境,创造出快乐而幸福的生活,那么还去贪求什么呢?还想妄图什么呢?还要去占据什么呢?“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生活得更好,但究竟要生活得怎样好,意见就很难一致了。象商纣王那样“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相信大部份人都不同意,象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很多人又不愿意。那么,人类需要维持在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上呢?子思继承孔子的思想传统,认为维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上,更应加以强调,故写下了《中庸》。

中,即是不偏不倚,不上不下;庸,按照《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庸。”《诗·齐风·南山》:“齐子庸止。”《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说文》:“庸,用也。”等说法,应理解为用、需要之意。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是根据天地万物的道路和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人们最需要遵循的一种生活方式,遵不遵循这种生活方式,全在于各人自己的意愿。因为只有遵循这种生活方式,人生才能够得到快乐和幸福;如果是勉强自己遵循这种生活方式而造成痛苦,那也就不对了。“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即不要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名利。如果诚心于富贵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富贵的生活方式;如果诚心于贫贱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贫贱的生活方式;如果诚心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如果诚心于患难的生活方式,就行为于患难的生活方式。君子无论进入什么情况下,没有不是悠然自得的。

所以,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使自己快乐,同时也使别人快乐!自己身边的亲人都快乐了,自己也就快乐了。而要想获得快乐,那么只有按照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来生活来行为。相信您读完《四书》,就会寻找到寻找快乐的方法!
第2个回答  2008-01-10
因为他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他就得为许多关系而活着:首先为带你到这个世界来的父母活着。你要让他们快乐,这是给他们的回报;其次要为你的亲朋好友活着,也要让他们感到快乐,这也是给他们,同时给自己的回报;然后要为你的爱人活着,这是你学会接受爱以后,再学会付出爱的时候;这以后你就得为你孩子活着吧。当然,我们也要为自己活着。我们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要再哭着回去吧?为自己活着、为爱你和你爱的人活着。

人活着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为了实现理想和追求,为了体现人生自我的价值。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1-10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没有一本书上能给我们答案,只有一本书上有它的答案,那就是<圣经>.
1.<圣经>上说: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2.人活着是为了荣耀上帝,活出他的真善美.
3.因为人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罪使人类和上帝隔绝了,<圣经>上说: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人死后身体会腐烂,将归于尘土,但灵魂却仍然存在,我们的灵则归于生命的掌权者,就是上帝.

空间有限不一定说的很细,不过建议楼主去读一下这本书.
第4个回答  2008-01-10
小时候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吧?小马要过河 松鼠告诉他说河水很深 大马说河水很浅 最后他的妈妈告诉他要去自己走一下才知道。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活着好 有人说死了好 也是一样的道理 也正是这些不同才成就了人类的微妙的生活,适应不了这样生活的人自然会选择回避,当然回避也不是什么错事。
世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运行的 抓住了这个规律人就会生活的很快乐 也就是说顺天者昌 逆天者亡。
哪来那么多为什么 郑板桥知道了为什么 最后他总结出四个字“难得糊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