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不够努力的外国人为何获得了更多的诺贝尔奖?

如题所述

小伙伴们也许还记得这条发自14年的新闻,说得是英国的教育大臣来中国考察后,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更棒,尤其是数学教育方面,因此要向我们学习取经。当时有网友感叹说,我们毕竟从小经历了那么多的考试与“煎熬”,基础教育好那是透支了今后的学习动力。

最近美国的研究人员也对中美学生的考试能力进行了测试,理由和英国人一样,“他们(美国官员)担忧当地学生的成绩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同龄孩子。”不过数据却揭示了不同寻常的一面,那就是并非美国的小朋友们天赋不够,反而是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够努力!换句话说,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了培养个人兴趣、技能锻炼,甚至是社交上面。

小莱不好评判这样的精力分配是否科学合理,毕竟成绩表明,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做得还是可以的,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在高等教育上和外国还有一定差距。以德国为例,几乎所有孩子在上大学前都要进行为期一年的“gap year”,也就是说在这一年里用自己的积蓄去体验社会,不论是旅游还是疯玩,都要痛痛快快、彻彻底底。等到一年结束,再来审视自己是否要去上大学,一旦决定那么就会把自己今后的生涯全部规划出来。也因此,上大学的德国孩子(18岁)都是瞄准精英教育而去的,也是奔着学术研究而去的,所以不论他们是否在中学时对自己的未来还非常迷茫,都会在这一年中进行自我判定。如果你有更好的兴趣能够养活自己,那干嘛非得去读大学呢?

当然德国的孩子敢于放弃大学学历,也得益于德国具备完善的教育制度。

以德国的高中教育而言,一般在德国高中毕业后都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应聘社会工作,比如银行业、服务业、技术类等。而德国的大部分国企也愿意从高中吸收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全面培训。这一部分学生在结束培训后基本上都是优秀的白领。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这些白领可以选择继续在公司工作,或者跳槽去更好的公司,又或者选择深造读书以求更高的跳跃发展。当然,这时候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资金基础,所以能够更好的为自己铺设未来的路。

所以你经常能看到一个4、50岁的德国大叔、大妈在大学里上课,他们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因此不会在四年的空窗期里失去竞争力,他们可以放心的想学啥学啥。当然,如果你通过大学的学习成为了某领域内的“专家”,或者专门学习某一种技术工种(比如机械制造、汽车制造),那么毕业后也能享受到比较高的工资待遇。

在各国都强调高等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的当下,德国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教育风采,推出一部分“直升”大学的精英教育名额,也留给“后来深造者”再接再厉的席位。不论你在刚成年后是否还为自己的将来感到迷茫,都可以在德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

不用头悬梁、锥刺股,百万雄师过大江,也不用放弃年轻时的兴趣爱好,发掘自己的能力与价值,摆正自身的位置,有时候贪心玩一玩,也没有那么大罪过。这,就是德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