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舞蹈是怎样发展的?

如题所述

魏晋时期,在声色迷离的宫廷乐舞之外,各地域的民间乐舞活动也十分活跃。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上就有浅浮雕的乐舞图像,一北方服饰装扮的舞人正弓步回头,逗引一只狮子,这显然是《狮子舞》。由于战乱不断,人们习武风气很盛,也直接影响了乐舞艺术。在三国时期的文物上我们就能够见到儿童对舞花棍的形象。特别是南北朝时期,西域乐舞的东传成为影响了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大事。南北朝各代统治者似乎都对“胡伎”“胡舞”很感兴趣,有的甚至成了一种嗜好。《隋书·音乐志》就记载了曹妙达、安未弱等人因善“胡伎”而做了高官,“封王开府”,享受高官厚禄,可见社会上西域乐舞得势的风气!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汉族礼仪和胡乐互相渗透的情况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南史·齐本纪》中曾经记录了齐废帝郁林王在武帝萧赜大敛之日,让胡伎奏乐,所奏之乐却是“鼙铎之声”,官苑内外传遍了乐音。陈朝的章昭达,“每饮会,必盛设女伎杂乐,备尽羌胡之声,音律姿态并一时之妙”。陈后主时期,流行一种叫“代北”的乐舞,其实是后主耽于声色享乐,为了得到真正北方歌舞艺术,派遣专人到北方学习“箫鼓”,回来后在宫廷内演出。在今辽宁省内的集安发现的一座约4世纪末至5世纪初的墓葬中,有珍贵的乐舞壁画重现于世。在实际的表演场合里,我们还可以见到“胡”“汉”合舞的情况。陕西一尊古佛的基座上,就刻划有这类形象。

舞史学者们一般认为,张骞通西域,即汉武帝时期,是中原地区和外域进行乐舞文化交流的起始时期。而李延年根据西域传来的乐曲造“新声”二十八解,被当作西域乐曲正式传人中国的标志。南北朝时期,偏安江南的王室豪家,拥有众多歌姬舞人。府内所养的胡人伎乐越多,奢侈豪华的场面也越大。一些出土的生活器具上,刻划了“胡乐”表演的生动形象,说明了人们对此的喜爱程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