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手握重兵,为何至死不称帝?

如题所述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在消灭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之后,势力达到了顶峰,一时间拥兵数十万,成了清廷最大的威胁,而且曾国藩是汉人出身,朝廷对他自然是多加提防,生怕他有二心,然而这位手握重兵的晚清名臣却至死没有造反,他的弟弟曾国荃曾三次劝谏曾国藩称帝,但曾国藩都婉拒了他的请求。

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极具战斗力,而且个个具有实战经验,当太平军席卷全国时,曾国藩的湘军是唯一一只能够抵挡太平军的军队,在清军内部,八旗军早已腐化堕落,没有半点战斗力,此时的曾国藩如果称帝,那么清军必然不是他的对手,重要的一点,在曾国藩围剿太平军之初,慈禧曾许诺曾国藩,如果谁能消灭太平天国,就给他封王的允诺,但是当曾国藩真的消灭了太平天国之时,慈禧却突然变脸了,不仅不给他王爷的职位,而且还要收回他的兵权,面对慈禧的出尔反尔,曾国藩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乖乖的交出了兵权。

面对曾国藩的势力,慈禧当然十分忌惮,开始慈禧害怕曾国藩不愿交出兵权,于是她特意派人给曾国藩送了四个字:“勋高柱石”,夸奖曾国藩是大清的中流砥柱,当然曾国藩并不傻,他一眼就看出了慈禧的真正用意,慈禧这是在暗示他,虽然你是大清的中流砥柱,但是一旦造反,那么就会成为乱臣贼子,受后代辱骂,曾国藩在听完慈禧的话之后,就乖乖的交出了兵权。

当然,曾国藩之所以不敢造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骨子里的儒家思想,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曾国藩一直信奉忠君爱国的思想,崇奉孔孟之道,因此即使有能力称帝也不愿做一名叛徒,害怕受千夫所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4

原因如下。

一是称帝并非曾国潘的抱负。

曾国潘本质上是一个文人,出身于一个普通的耕读家庭,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之后熟读诗书,屡次参加科举考试,最终考取功名,赐同进士出身,从此步入仕途之路。之后,曾国潘虽然手握重兵,并在与太平天国的作战中战功显赫,位极人臣,但戎马生涯,当属临危受命,若世事太平,曾国潘大概也与从军无缘了。既然是文人,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忠君爱国那一套是深深烙印在骨子里的。位极人臣、留名史册已是光宗耀祖,称帝这件事,曾国潘大致想多没想过。

二是,并非手握重兵就能称帝。

历史上,经常有武将因功高震主而被诛杀,然而事实上,极少有朝代亡于武将造反。古人讲究名正言顺,就连项羽反秦,都要打着楚王的名号。若曾国潘称帝,清廷必纠结其余兵力与之对战,其本身统领的军队也一定听命于他,以人臣身份造反,本身就缺乏说服力和正当性。农民起义通常打着替天行道的名号,或是生活所迫,不得不揭竿而起,人们通常对其抱有理解和接受的态度,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而人臣就是造反,是谋逆篡位了。

第2个回答  2018-01-04

曾国藩是一个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非常深刻的人,忠君爱国已经成为了他的人生信条,不会轻易改变。而且,他一直认为咸丰皇帝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帮助咸丰皇帝剿灭这些妖言惑众的太平天国叛乱,澄清寰宇。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曾国藩缺少足够的力量行不臣之事。曾国藩手中最大的筹码就是自己组建的湘军,但是当湘军攻破天京,覆灭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就已经成为强弩之末了。此时的湘军已经失去了组建之初的血气和信念,变成了一支只为了钱而战斗的乌合之众,与土匪无异。胜,则攻无不克,无坚不摧。败,则一哄而散,一溃千里。这样的队伍是不能成为一支定鼎天下的强兵的。况且,当时曾国藩的所处的形式也是危机重重。

因为率队攻破天京的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城破之后,将太平天国所集藏的财宝洗劫一空,不仅自己大肆侵吞缴获,还纵容手下的士兵洗劫天京城。在朝廷兵部派人质询为何攻破天京城没有缴获的时候,曾国荃谎称天京没有任何珍宝,只不过象征性的交了一些金银了事。这样的理由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因此,朝廷已经对以汉人的身份建立平叛大功的曾国藩心存疑忌。让当时满清第一勇将僧格林沁率领他麾下的军队,隐隐和曾国藩的湘军进行对恃,防止发生叛乱。

同时,远在四川的左宗棠所率领的楚军也同样对湘军虎视眈眈。因为左宗棠虽然和曾国藩惺惺相惜,但是从来都不服曾国藩的成就,所以才会自成一军,和曾国藩分庭抗礼。一旦曾国藩造反,左宗棠会是第一个跳出来讨伐曾国藩的,胜负还在五五之数。

所以,曾国藩没有造反的心,也没有造反的实力,所以他才没有造反,成为清末中兴之臣,名垂千古。

第3个回答  2019-01-10
因为他知道如果这样,会背负一辈子的骂名,他从小熟读三纲五常,他什么都不缺,不会做出那样子的事情来。
第4个回答  2019-05-18
曾国藩他要是学赵匡胤黄袍加身,他弟弟曾国荃必学赵光义。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