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耳聋是怎么引起的?

如题所述

药物性耳聋指的是使用某些药物治病或人体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耳聋。多年来,由于大量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广泛应用,己发现近百种耳毒性药物。在我国,由于尚未制定禁止和限制使用耳毒性药物的法律法规,许多耳毒性药物使用的十分普遍和随意,有些甚至达到了滥用的程度。目前,药物致聋己成为我国聋儿的主要发病原因。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1
药物性耳聋是感音神经性耳聋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一般来说,药物性耳聋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易感性:表现为少量药物即可引起耳中毒,这种遗传易感性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大量的研究证实,线粒体突变与耳聋关系密切,目前致病机制明确的与药物性耳聋发病密切相关的线粒体DNA突变是A1555G和C1494T。这两个突变均可以引起线粒体12S rRNA结构改变,使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与其可以更加紧密地结合从而造成内耳毛细胞损伤,线粒体遗传具有母系遗传特征,存在这一突变的个体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导致临床上常见的“一针致聋”现象。
2、用药剂量、时间:包括用药的总量和日剂量。日剂量愈大,用药时间愈长,中毒的机会愈多。全日剂量一次性投入较分次投入更易引起中毒。
3、联合用药: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耳毒性药物联合使用,发生中毒的机率高。如庆大霉素和速尿、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联合应用。
4、给药途径:椎管内给药最危险,其次为静脉和肌肉注射。口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正常情况下吸收率很低,但是当肠粘膜发生炎症病变,特别是出血和坏死性肠炎时药物的吸收量增大,可以损伤内耳的毛细胞;大面积烧伤,胸膜炎,支气管内投药,药物均可从局部吸收而发生中毒;当中耳炎时局部滴药,药物也可通过圆窗膜及经中耳血管进入内耳发生中毒,而且中耳存在炎症时更能增加药物的耳毒性。
5、通过胎盘: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可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虽然胎儿血清中的药物浓度仅为母体血清中浓度的15%~50%,但因为胎儿体内的药物排泄速度甚慢,故可损伤胎儿听器。尤其是在妊娠最初3个月的妊娠早期更为明显。
6、年龄及机体状况:资料表明,婴幼儿、孕妇及老人容易发生药物毒性耳聋;绝大多数耳毒性药物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良或在用药过程中肾功能受到损害,药物的排泄发生障碍,可因蓄积而致耳毒作用。
7、噪声、振动、饥饿状态、糖尿病等,可以促进或加重耳中毒。

本文是袁永一医生版权所有
第2个回答  2019-02-11
药物性耳聋指的是使用某些药物治病或人体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耳聋。多年来,由于大量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广泛应用,己发现近百种耳毒性药物。在我国,由于尚未制定禁止和限制使用耳毒性药物的法律法规,许多耳毒性药物使用的十分普遍和随意,有些甚至达到了滥用的程度。目前,药物致聋己成为我国聋儿的主要发病原因。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耳药物中毒重在预防,应严格掌握各种耳中毒药物的适应症,防止滥用。对有家族中毒史和肾炎患者,应忌用氨基糖甙类抗菌素。对婴儿、老人、孕妇、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应忌用耳毒性药物。避免利尿剂、抗癌药与氨基糖甙类抗菌素联合使用。在应用耳毒性抗生素治病时,定期复查听力,一旦病情许可,应立即停药。治疗应早期进行,以神经营养药物为主,如维生素A、复合维生素B、ATP、辅酶A、高压氧等,中药苍术、生地、枸杞等对内耳亦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早期轻度中毒者,听力多可恢复,对于中毒时间较久的耳聋,一般治疗方法无明显效果,可选配适宜的助听器或行电子耳蜗植人后进行听觉语言康复。望能帮到你!
第3个回答  2019-02-11
药物性耳聋是由于食用了对身体有害的药物所致。氨基糖甙类抗菌素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素、新霉素、托布霉素、洁霉素等。

非氨基糖甙类抗菌素:

非氨基糖甙类抗菌素包括氯霉素、紫霉素、红霉素、万古霉素、卷曲霉素、春雷霉素、里杜霉素、巴龙霉素、尼泰霉素、多粘菌素B等。

其他药物因素:

水杨酸盐:阿司匹林、非那西汀、APC、保泰松等。 利尿剂:速尿、利尿酸、汞撒利等。 抗肿瘤药物:顺铂、氮芥、博来霉素、氨甲嘌呤等。中药:乌头碱、重金属盐(汞、铅、砷等)。其他:奎宁、氯奎、心得安、肼笨达嗪、胰岛素、碘酒、洗必泰等。
第4个回答  2019-02-11
药物性耳聋指的是使用某些药物治病或人体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耳聋。多年来,由于大量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广泛应用,己发现近百种耳毒性药物。这要看自身的抗体,许多耳毒性药物使用的十分普遍和随意,有些甚至达到了滥用的程度。目前,药物致聋己成为我国聋儿的主要发病原因。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