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题目: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一:人对精神生活的本能追求,对意义世界的积极建构,既是人的本质的表现,也是人类追求和实现幸福的表现。物质生活的富足仅仅是人所追求的幸福生活的一个方面,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不但不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而降低,反而更加强烈,要求也更加提高。正是由于这一根本原因,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而且更在于精神文明的极大提高。社会主义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是其中应有之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品质。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等,其中最为根本的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从观念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的根本标志之一。当今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复杂境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遇到了从未有过的难题。社会主义市场化之路是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探索所做出的选择。而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追求利益的经济,它以个体价值实现为其内在推动力,因此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们所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发展市场、追求物质利益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少数人发财致富,而是要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就决定了我们既要搞市场经济,又要克服市场经济给人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以人的异化、以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为代价去发展生产。所以,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同时又要超越市场经济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堕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用超越了狭隘集体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真正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去引导、教育、启发人们,使人们真正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努力奋斗。
三: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的生活需求就会朝着提高品质方向发展,从注重满足物质需求,转向注重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有用性固然是文化产品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对不是唯一方面,表达人的思想、展示人的才华的文化内涵无疑是更深层次方面。人对精神生活的本能追求,对文化世界的积极建构,构成了文化成为商品的原始根源,也是文化最终成为一种产业的原始根源。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产业下游化趋势也日益明朗。第三产业内部不断分化和集中,以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文化服务和文化创造活动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化在创造惊人的经济价值、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还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使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的世界。一方面,文化产业化使文化更广泛地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文化资源为社会大众普遍共享,从而带动了艺术、文学等的传播和普及。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化,文化与经济融为一体,从根本上促进了现代高科技在文化事业中的应用,更新了传统的文化形式,同时创造出崭新的文化形式,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更进一步增长,特别是文化产业以其自身特有的广泛性和渗透性提升着物质生产领域的文明程度,带动整个人类生产和生活向更文明、更人文化的层次跃进。这是文化发展的最高目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

不知道,你满意不?

参考资料:http://www.cass.net.cn/file/200302285323.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1
你好!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比较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2、理解推动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培育“四有”公民。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统一,全面发展的社会。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