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如何管理?

如题所述

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严细业务保安管理,压实安全生产责任

1、严格落实“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强化领导责任、技术责任、现场责任、监管责任,压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抓严管,推行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述责,建立各党、政一把手安全生产履职正、负面清单,年终考评,检视责任落实。

2、严细业务保安管理。

理清安全综合监管与职能专业监管的关系,明确职能专业监管为安全综合监管的前置条件;

强化生产组织、技术支持、设备支撑、人力保障,各职能部门制定生产、技术、设备、人力业务范围内的安全管理标准,界定交叉业务工作界面,简洁高效、服务生产,落实职能管理责任;

强化各生产单位安全保证体系作用,建设以班组建设为重点的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做实自主管理,强化过程管控。

3、严格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责任,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树立“安全是干部最大的政治,安全是员工最大的福利”的意识,消除“凡安全的事就是安全人员的事”的错误观念和理解,明确业务与安全责任同等重要,敢于担当,不能偏废。

4、严肃责任追究,以各单位安全绩效考评为基础,以职能管理负责人履职为重点,以生产单位负责人尽责为保障,推行无后果责任追究,施行不安全事件主体责任、职能管理“一事双查”,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追责。

二、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强化安全风险管理

《意见》第二十一条里指出:强化企业预防措施。企业要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所以要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观念,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隐患治理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实行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开展经常性的应急演练和人员避险自救培训,着力提升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三、加强职业病安全学习、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

《意见》第二十五条里指出:建立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将职业病防治纳入各级政府民生工程及安全生产工作考核体系,制定职业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实施职业健康促进计划。

扩展资料:

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以人为本”这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安全理念渗透和安全行为养成),内化思想,外化行为,不断提高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把安全第一变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由于安全理念决定安全意识,安全意识决定安全行为。因此必须在抓好员工安全理念渗透和安全行为养成上下功夫。要使广大员工不仅对安全理念熟读、熟记,入脑入心,全员认知,而且要内化到心灵深处,转化为安全行为,升华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企业可以通过搞好站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来实施,如根据各时期安全工作特点,悬挂安全横幅、张贴标语、宣传画、制作宣传墙报、出版通讯、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片、广播安全知识,在班组园地和各科室张贴安全职责、操作规程,还可在班组安全学习会上,不断向员工灌输安全知识,将安全文化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还可将安全知识制作成视频、电子杂志、幻灯片、动画发给员工,让员工自觉学习。

安全法制

应加强国家立法标准和政策,变成强制性法规;加强与国际接轨的认证标准,规范行业标准。要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必须坚持“以法治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安全行为,使安全生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安全生产法制秩序。坚持“以法治安”,必须“立法”、“懂法”、“守法”、“执法”。

“立法”,一方面要组织员工学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条例;另一方面,要建立、修订、完善企业安全管理相关的规定、办法、细则等,为强化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懂法”,要实现安全生产法制化,“立法”是前提,“懂法”是基础。只有使全体干部、员工学法、懂法、知法,才能为“以法治安”打好基础。“守法”,要把以法治安落实到安全管理全过程,必须把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到生产管理全过程。

全体干部、员工都必须自觉守法,以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为目标,才能避免和减少事故发生。“执法”,要坚持“以法治安”,离不开监督检查和严格执法。为此,要依法进行安全检查、安全监督,维护安全法规的权威性。

安全责任

必须层级落实安全责任。企业应逐级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责任书要有具体的责任、措施、奖罚办法。对完成责任书各项考核指标、考核内容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对没有完成考核指标或考核内容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罚;对于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应对该单位领导和安全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安全投入

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才投入,二是资金投入。对于安全生产所需的设备、设施、宣传等资金投入必须充足。同时,企业应创造机会让安全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组织安全工作人员到安全工作搞得好的单位参观、学习、取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招聘安全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公司安全管理队伍的素质,为实现公司安全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安全科技

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必须加大安全科技投入,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监控安全生产全过程。如安装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消防喷淋系统、x射线安全检查机、卫星定位仪(GPS)、行车记录仪等,把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全部应用到安全生产管理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全生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02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规范》等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国内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近年来,各地政府积极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建设,大力推进各类技术应用,构建政府、企业、保险公司、第三方安全生产管理服务机构四位一体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综合各地区创新模式成果,目前国内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主要呈现“1+2+2+4+N”模式建设特点,即1个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线上线下2条管理线路;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专家服务机构资源库2大数据资源库;政府、企业、保险公司、第三方管理服务机构4个管理服务主体;以及覆盖安全生产管理事前、事后、事中的N个管理系统应用。


一、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


依据国家《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指导意见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对于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与“互联网+监管”的各项工作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区域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工作。


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集成了各项新兴技术与创新管理机制应用,能够从多个维度赋能安全生产管理。


从技术角度层面来看


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推动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利用各类安全生产数据,有效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从机制应用层面来看


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实现“保险+信用+安全生产管理”创新管理机制应用的重要平台工具。


1.管理平台能够在技术手段支持下充分挖掘、利用安全生产主体的各类信用信息,发挥安全生产信用监管作用;

2.管理平台引入保险机构主体参与安全生产保障,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与服务水平。


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应用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安全生产监管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也将加速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全覆盖,是推进安全生产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与工具。


二、线上线下管理+企业信用信息与专家服务资源库


在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中,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分为“线上线下”2条管理线路;涉及政府监管部门、安全生产企业、保险公司与第三方管理服务机构4大主体;涉及“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专家服务机构资源库”的相关数据分析与调用。


线上线下管理


“线上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与“线下安全生产监管”的有效结合,将对传统安全生产管理手段进行有效补充,同时打破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桎梏,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实现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效能和政务服务能力。


信用信息与服务资源库


在安全生产管理领域运用“信用管理机制”是各地区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一大亮点。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则为包括信用风险识别、信用风险追踪、信用风险评价、信用联合奖惩等各项信用管理机制应用提供底层系统建设支持。


同时,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在传统的安全生产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之外,引入了保险机构、第三方管理服务机构两大全新主体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因此,完备的安全生产管理专家资源库或第三方安全生产管理服务机构资源库,也成为新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三、N个管理系统应用


针对安全生产领域长期存在的各类风险问题,以及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各类管理服务问题,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创新研发各类系统应用,提供覆盖各类安全生产活动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服务。


事前

包括企业分类分级信用评价系统、企业生产风险评估系统、专家服务资源智能调度系统、安全生产电子台账管理系统、现场安全条件核查系统、安全生产培训系统、应急演练指导系统等。


过程

包括风险区域分级可视化系统、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系统、机械设备运行使用系统、人员在岗管理系统、事故应急管理系统等。


事后

作业后操作数据复核系统、风险事故数据化追溯系统、安责险报险理赔系统等。



“1+2+2+4+N”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是大力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提升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现代化治理能力的主要手段。同时,引入保险公司、第三方服务机构力量参与安全生产管理,既是社会共治的模式创新,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体制创新。

第2个回答  2012-06-10
  一、加大安全宣传力度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虽然早已人人熟知,但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喊得多、干得少,叫得响、行动慢的现象。要改变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这种陋习,必须加强安全工作宣传力度,紧密联系本岗位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采取座谈讨论、演讲比赛、研讨交流等形式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宣传机制,使每名干部职工都有我要安全、我必须安全的思想意识。

  二、强化安全技术培训

  通过理论引导、现场教学,使职工了解设备情况、基本原理、性能及现场施工作业中容易发生的安全问题。同时,通过影响力大,说明力强的事故教训来检查各岗位,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提高职工自我保护能力。

  三、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进一步建立安全规章制度,严格遵照规程办事,从领导班子到部室、车间、班组,从一把手到基层职工,签订安全责任书,工班长与车间主任签,车间主任与分管段长签,逐级负责,层层把关。此外,逐步把安全工作与工资考核、奖金挂钩,带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形成一套良性循环的安全管理模式。

  四、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安全生产的基石,在安全生产中应突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人,塑造人,开发人。要用“心”与职工沟通,讲实话,讲心里话,让职工真正在工作中体会快乐,在快乐中积极工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6-13
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意识。一是对职工进行全面教育。加强政治教育,提高职工素质保证安全生产的贯彻落实;加强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各项制度的教育。
第4个回答  2012-06-16
把员工的安全看的比企业的存活都重要。把5S进行到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