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汉匈大战双方兵力都是多少?还有匈奴人是怎么灭亡的?

如题所述

战争对汉朝社会的影响

武帝的对匈作战,在给匈奴造成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汉朝自身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所谓“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汉书?夏侯胜传》),简而言之,即“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八个字是也。

海内虚耗,指的是国家财用衰竭,自从武帝对匈奴用兵以来,高惠文景七十余年积储,一朝而尽。筑朔方城,“转漕甚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并虚”,到了元朔六年即和匈奴开战的第十年时,已经是“陈臧钱经用,赋税既竭,不足以奉战士”,而到绝漠远征时,情况已经恶化到“财匮,战士颇不得禄”的境地了(以上皆《汉书?食货志》)。

武帝时,曾大幅度改革财赋政策,这些政策包括:1、实行盐铁专卖,即将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2、平准均输,即由国家设置专门机构来垄断商品交换、控制物价:3、算缗和告缗,即征收财产税,有隐瞒财产着一经告发,几全部没收;4、增口赋,即提高人头税,将原先每人每年20钱提高为23钱,起征年龄亦由七岁下调至三岁;5、鬻爵,即出卖武功爵。

这些新的财政政策,几乎全部是搜刮财富的措施,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武帝一朝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国力透支的窘境。景帝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守闾阎者食粱肉”(《史记?平准书》)的盛世境况,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

而武帝一朝的人口,也呈连年下降的趋势。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的统计,武帝在位54年,其中人口增长速度正常的年份,只有区区7年,人口增长低于正常速度的年份,为21年,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年份,则为26年。

据葛先生推算,武帝末年时人口总数为3200万,而其初年元光二年时,人口有3600万,两者相较,整整减少400万,减幅为11%。而以文景时期正常人口增长速度7%计算,则武帝末年人口本应为4758万,若以此算来,则武帝一朝人口损失高达1558万。因此,说武帝时“户口减半”虽然有水分,但绝非空穴来风。

武帝时人口减少如此之多,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连年战争,而且主要是对匈作战。从葛先生的统计表上明显可以看出,武帝初几年,都保持了正常的人口增长速度,恰恰就是从对匈开战的元光元年起,人口开始了低速增长。而到了后期,则几乎全部为零增长或负增长,由此可见对匈战争给社会所带来的破坏之巨。

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上流民大量出现,据葛剑雄统计,元封四年时,关东流民高达200万,当时关东总人口大约3000万,则流民已占总人口的7%,于是,“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称数”(《汉书?酷吏传》),秦末之事几乎复现。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武帝一朝对匈作战中,汉军的确取得了极大战果,对匈奴造成了沉重打击,连得河南、河西等地,逼迫匈奴远遁,从此漠南无王庭,使得匈奴由盛转衰,为日后匈奴的彻底覆灭奠定了基础。

但是,武帝的征伐,对汉匈双方都造成了损失,就汉朝而言,四十余年的对匈作战,严重消耗了汉朝国力,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几乎使亡秦之事复现,所幸的是匈奴综合国力远逊于汉,虽然这场战争使双方国力同时衰落,但对人口不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匈奴来说,影响更大。

不过,终武帝一朝,汉对匈奴都不具有明显优势。从
军事
上说,在整个四十余年的战争过程中,汉军始终存在决策随意、敌情不明、天地不得的问题,虽然在个别战役中能够取得一些相当大的战果,但这基本上都是将士用命的结果,并不能掩盖汉军的这些缺陷。而且在战役过程中,纵然取得胜利,也往往是消耗战,己方的损失极为惊人。

匈奴经过武帝一朝的打击之后,虽然受到重创,但政治结构依然完整,军事实力并未崩溃,直到昭宣之世,仍有以数万骑寇掠汉边的能力,这说明,武帝对匈奴的打击虽然沉重,但远非致命。如果无限夸大武帝的作用,以为经武帝打击后,匈奴即处于败亡边缘,那是不对的。

钱穆先生言:汉武武功,实至昭宣以后始得遂成也。且汉武穷兵黩武,敝中国以事四夷,计其所得,若不偿于其失。事实也正是如此,匈奴之不为中国患,始于宣帝时,汉之服西域,亦于宣帝时。

因此,若将武帝一朝的战争隔离来看,则其评价着实有限。只有结合宣昭二帝的内外政策,武帝一朝的对匈作战才具有长远意义。

当然,对于武帝来说,虽然他并未彻底灭胡,而且连年的战争也使国力完全透支,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汉朝臣服于匈奴的屈辱历史,的确是在他手里结束的,这又是他的伟大之处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