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得心理疾病?是不是家庭条件好的呢?为什么民工不会得心理障碍呢?

如题所述

不可否认家庭条件是形成心理疾病的诱因之一,人不可能离开家庭单独生长,但也是有个人因素在其中。

心理问题成因永远不是单一性的。

按照职业来分教师或许是控制型家长更容易养出心理问题的孩子。

北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徐凯文出版了畅销书《空心病与时代焦虑》,他曾在2017年对出现自杀倾向的38名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29名学生来自于教师家庭。

同年发表的论文《大学生自杀相关行为与不同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中,采用分层抽样抽取458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4160份)。

结果发现,母亲为教师、医务人员和公务员这三类职业的大学生中,大约每51个人就有一个出现过自杀实施行为,而母亲是工人的大学生中,大约每六百人仅有一个出现过自杀实施行为。前者发生率是后者的十二倍之多。

总结一下,这三类因职业需要都有权威感和控制感强,这样的感觉很容易带回大家庭中,这对孩子心灵发育有阻碍作用,尤其是自己的孩子。

所以,培养孩子三观正确,能吃苦耐劳的品质,遇到事情的抗挫折能力,才是现在家长应该值得警醒的地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13
现代社会有许多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不明白心理的规律。
河北衡水市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修老师,以前患过10来年的心理障碍。后来在试用各种方法,阅读各种资料后,自已领悟到了心理的规律。也帮助了很多的人走出了心理的误区。这些心理规律即使对正常的人的心理也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心理也被作为一种事物来研究。但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物理现象。所以好多人对于心理问题走进了误区,机械地看心理问题,现实中的物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很明确,很机械,但心理就不一样,它变化多端。所以如果医院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作为主要手段,就是错误的。心理的问题主要就是心理的原因,只要思想变好了,问题就解决了,跟体质没多大关系,除非是心理影响伤害到了身体,需要对身体治疗。
弗洛伊徳的潜意识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但还是很不完善的。而且在我们心理的实际应用上没多大作用,比如你如果对汽车的各部分都相当了解,但是你驾车技术不好的话,你车也是开不到好的,而如有一人对汽车各部分都不了解,但他驾车技术好,他就可以把车开的更好。心理也是一样,我们的心理驾驶技术决定了我们的心理运行的好不好。弗洛伊德晚年的研究使他自己陷入了完全的悲观,不但对心理治疗感到完全的悲观,甚至对整个人类也感到了完全的悲观。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实际治愈过一例典型的心理障碍患者,而且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认这一点。
怎样让我们的心理变的更好呢?从古到今,有着对此各种各样的讨论。其实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老子,庄子,佛教的禅宗中得到很多有有益的启示。但是一提到宗教,很多人可能就想到那些迷信的东西,当然那些神啊,鬼啊我们是不要信,是不切实际和虚幻的。想通过神,鬼等超自然的信仰使心理变好,那是肯定错误的。虽说佛教的教人为善是对的。但是这些古人的思想中确有一些真正的可取之处。那就是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知识方法,也可以说是技巧。
比如佛教的禅宗,提倡顿悟。其实这个开悟就是对心理规律的技巧方法的掌握,但它不当当是个知识,它是一种体验,它要你自已去真实感受它,要实际运用它,觉得好了,你就会知道了。就比如你没吃过一样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它的味道,你还是不会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只有你亲自吃了后,你就立刻知道。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悟当成是什么成佛成仙的事,没有那么神的。我们只把它当成是对自已心理的一种领悟。
这是个什么方法呢?其实它是太简单,简单到你可能不会认为它是个好方法,它才会从我们眼前溜走。我们喜欢把问题复杂化,我们的本能使我们认为简单的东西更不正确。所以才有禅宗里的棒喝,就是师父拿着根木棒要逼徒弟领悟,就是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你还不知道。
这个方法就是“接纳”。就是诚心接纳你所有的感觉,感受,想法,行为,痛苦,害怕,高兴等等一切。就这么简单。要注意是一切,不管再怎么痛苦,再怎么难受,再怎么不合理,都接受它,接纳了,你就会好。在接纳的同时,你也可以观察自已的心理到底在想什么,去感觉自已的感受,就好象看另外一个人一样。这就好象佛教里的俗语,“观照”和“觉知”。当然,你没去想怎样接纳,你也可以是在接纳。
这个方法对于正常人,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都是一样有用的。其实所谓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的区分界限是不大的,甚至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可以用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做为例子,这样更容易理解。比如,有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他每天总在睡前要看一下门关了没有,即使他已经知道门关好了,他还是要去重关一下,如不去,他就不舒服,而且几乎每次门都是已经关好的。他意识到这是个病,为此很烦。如果运用接纳的方法就是,你就接纳有这种想法,有这种行为,接纳自已为此而产生的烦恼。那你就会变好。其实我们有古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这种想法呢,为什么不那样想就是正常的,我们如果把有那种想法和没那种想法都看着是正常的,那我们胸怀就更宽广。就比如庄子的家人死了,他一点都不伤心,反而敲乐器,别人觉得不正常 ,就问他为什么不难过,他说,人死了就是难过的事吗,人死了,与天地同眠,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那个总关门的人,就是为有这样的想法而烦,所以他就努力压制这样的想法,但是心理就是这样,你越压制,他越对抗。这样相互对抗,冲突就会越来越大。这是愚蠢的做法。如果他去接纳这种想法,接纳这种行为,那么渐渐的反而就会变好。当然,这是个渐变的过程,这点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蜕变,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变好。就象我们在睡觉时,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睡着的,你从不会知道是哪一刻睡着的。当然这个蜕变的时长因人而异,有些人很快,只需一会儿,有些人则要几天或者几十天。
当接纳时,我们的心理反而慢慢不再对抗了,这时我和我们的心理成为一体了,就象“无我”那样。有一个典故,有人问佛,我为什么烦恼呢,佛跟他解释后,他立即顿悟了,佛大概的意思就说,是你自已在烦,是你自已一直在纠缠你的心,本来你是不烦的,你为什么要去纠缠它呢,也就是说你接纳你的烦恼,你就不会烦了。所以也有个典故,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就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惠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勤拂拭正是自已没有必要的纠缠。所以佛教常常以小故事来启发人们。
那个关门的人其实更多的是为有那种想法而烦,当他接纳后,他可以常去关门,甚至还可以喜欢上关门,但他也可以不去关门,如果不关门有不舒服就接受不舒服。这样渐渐地,关不关门对他就无所谓了。心理也没什么障碍不障碍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我们话语有时难以表达清楚,但只要去体验就容易明白的,而且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实际体验。
另外我们也要相信接纳就会好,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虽然很主观,但心理就是这样的,你不信的话,你连体验它正不正确的机会都没有了。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客观的心理科学。禅宗的悟也是客观的心理科学。
再比如有些人会失眠。对于失眠,药物治疗是没什么用的。完全是心理原因。当失眠时,你就这样想,我就让它失眠,一直醒着到天亮我也真的接受,有烦恼有担心我也接受,当然你闭上眼睛,摆好了睡觉的姿势。你要相信接纳就会好的。而的确实际上就是会好的,慢慢地,不知不觉你肯定会进入梦中。这个过程也是很微妙的。
总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大同小异。解决的方法也差不多。有心理障碍也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没有迷哪来的悟,没有悟也就没有迷。
其实我们还可以由这种体验领悟到很多道理。还有象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我们的工作是工作,如果我们不工作时,就是在玩吗?不工作时,我们的身体在运行,嘴巴在呼吸,在一定意义上不可以说是工作吗。所以你即使一事无成,和做成大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样的,这就是你的思想要有包容性。有时候世俗的思想是片面的。还有老庄思想的柔弱能胜强硬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
当我们接纳了自已时,我们还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感受,有时候即使你一个人静坐时也能感受到无比的愉悦,你也会知道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一波又一波,而且不受我们想法控制。很多时侯你的思考变的根本不重要了,你只需去体验,你没去想接纳,但你是在接纳,而且接纳的更好。我们的思考有时反而束缚了我们,丢开了可笑的思想,我们会变的更自由,更精彩。我们的心是很大的,我们体验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有太多的问题我们不明白。好多人喜欢问为什么,有时对于一些问题,你不要去想为什么,不要去钻牛角尖,你想也想不明白,一句话,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脑子的思考力实在是很渺小。我们的世界也是很矛盾的,真理和错误都是相对的,真理在一定意义下是错的,错误在某种意义下又可能是对的。有时我们的言语很难表达出好多事情,言语表达也有许多不完整性,所以争辩也是没有多少意义,你争赢了也不一定是对的,争输了也不一定是错的。只要我们体会到其中的真正的意思也就足够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1-13
得心理疾病不是家庭条件好差,是你心理的承受能力大小.

一、心理疾病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统称。
心理问题是指那些近期发生的内容比较局限,心理活动反应不甚强烈,且未影响思维逻辑的暂时性的心理紊乱。日常生活中可能因为某件事情造成心理上的不愉快,产生短暂的焦虑、烦恼,表现为情绪低落或急躁。初吸人员常会出现上述的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是指初始反应就很强烈,且持续时间比较长,以及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负担。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伴有人格缺陷,这类人可出现明显的临床症侯,如惊恐、焦虑、抑郁、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病人常感到痛苦万分,迫切要求帮助。复吸人员多有上述精神障碍。
精神疾病则是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些病人常见幻觉、妄想,并且常常不承认自己的病态。拒绝求医。
由此可以看出,初始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持续时间长也可能导致心理障碍,有心理障碍如果不及时疏导和进行心理治疗也可能变成精神失常。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病人主要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

二、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想想什么叫疾病。你也许会说,这还不简单,疾病就是生病了呗。是的,当我们觉得身体不舒适,或有疼痛,或发热无力,或是身体的一些功能减弱或丧失时,我们就说自己生病了,也就是患了疾病,比如说感冒、肺炎、阑尾炎、心脏病等。生病的时候,我们一般就不能像以往一样工作或学习,而是在家休息,吃药打针,甚至住院。但是,这些仅仅说的是身体上生病,除了身体,我们还有很重要的但却常被很多人忽视的另一方面,那就是心理。心理指我们对事情的感知觉、情绪、思维、意志,以及与社会相适应的行为等等。人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有机体,而且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从事着劳动、过着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和身体一样,心理和我们密不可分,在一定的情况下也会发生问题,偏离正常,比如说长期无原因的情绪不稳或是低落,或是行为与思想反复纠缠于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或者在公众面前明显的手足无措因而极力回避公众场合,等等。当这些情况持续存在,且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比如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或是丧失了对自己与周围的正确认识时,如能排除身体疾病或是其他特殊原因引起,我们就称这种状态为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人格障碍、神经症、身心疾病以及重性精神病。比如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强迫症、焦虑症,心身疾病如哮喘、高血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是心理疾病。

一个人身强力壮,却理智欠佳、人格异常,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在病态的思想支配下攻击他人,那怎能说他“健康”而不是有“疾病”呢?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说,人要达到健康,必须体魄健全,身心健康,这种健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比如你的同学,他成绩下降,行为异常,与同学不能融洽相处。这些并不是由于他身体不好而造成的,而是他的思想、情绪方面出了问题。从他的情况看,很可能是得了心理疾病,但具体的诊断还要请精神病专科医生或是心理医生来确诊。

为什么会发生心理疾病呢?和人身体会生病一样的道理,有个人素质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比如有的人天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擅长与人交流,不能从周围的人或环境中找到心理支待,而且也没有在心理上锻炼自己,就会更容易产生心理不稳定甚至患心理疾病,这是个人素质的原因;也有是一件强烈的打击事件或是长期处境困难,引起了心理疾病,这就是环境引起的了。

当发生心理疾病后,也和身体生病一样,要尽快诊治,很多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人们常常有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认为心理疾病是自己能够调整的,认为不必要去诊治或是觉得自己有心理疾病是件羞耻的事情。其实和身体生了病一样,生病就应当去看医生,生病不是犯错,只有当人们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灵时,才能更好地工作与学习,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三、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那么,导致现代人心理疾病的诱因是什么呢?

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

很多都市白领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调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二、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失恋无疑是很痛苦的情感体验,失恋的一方会因对感情的难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是不理性的过激行为,给对方和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另外,对于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经受不住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心理伤害。一项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压力过重的约占70%,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心理支持与帮助。

三、对网络的依赖心理

网络新生代几大病症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以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可能诱发心理疾病。如长期上网聊天、游戏、网恋,极可能使上网者因长期处于虚拟状态而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四、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

这一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一些下岗职工观念一时难以转换,对家政、建筑等工作不屑一顾,因而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

而对于迈入高等学府的有些贫困生而言,一方面是经济状况的窘迫,一方面是虚荣心的作祟,这种现实会加剧矛盾心理,使这些贫困生心理疾患的概率增高。

五、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 升官 买房后易得抑郁症

有些人对事业的追求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打击。由于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现实又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当然就容易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拚命工作,不断自我加压,总是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并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

六、学习任务过于繁重 高考不如意如何调整心态

学生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目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心理疾病者不在少数。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七、过分溺爱独生子女

少男少女的七种不健康心理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家长的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灶,这种潜在危机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八、投资受损后无法承受

近年来,人们的投资意识不断增强,但当长期的投入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或资本严重亏损时,难免造成人们心理失衡。强烈的挫败感、情绪的剧烈波动、巨额资金的流失,极可能摧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轻生。

九、难以适应社会发展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有些人却因种种原因而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对单位里的分配不均看不惯,为自己的报酬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个人技能与现代化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等。上述这些可导致人们产生“心病”。

十、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基本得以满足,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却未必尽如人意。老人晚年失爱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是引发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
第3个回答  2008-01-13
对自己要求高的人一旦遇到失败非常容易得抑郁症,还有一种就是家庭背景不好的,比如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导致孩子心里缺乏沟通,心里积压怨气有点叛逆,这也就是青少年容易得心理疾病的根本最常见原因,也间接的给青少年犯罪奠定了基础。民工的对生活的要求标准低,没有压力,过的充实... ...
第4个回答  2008-01-13
想的越多的人,越容易有心理疾病,这受环境影响比较大.
一般的民工都比较善良,朴实,也很坦白,情绪不会积压在心里,也就不容易有心理障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