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发熹建立模板

如题所述

1948年9月,陆发熹应中山大学农学院之邀,回到母校担任农业化学系副教授及土壤研究所技师,并在1951年晋升为教授兼农业化学系主任。随着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华南农学院成立,陆发熹积极参与筹备工作,被任命为教授兼副教务长及土壤系主任。


在华南农学院初创时期,陆发熹身兼数职,既要管理教学事务,又致力于教学和科研。他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理论教育,同时注重实验技能和生产实践的培养。在1958年至1966年期间,他主导课程改革,主张课程内容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实践应用,力求避免重复,深入讲解核心知识。


为实践教学改革,1964年陆发熹受院长委托,在竹料公社创办华南农学院农村生产基地综合样板,供师生进行实地调查、规划、设计和试验研究。他亲自带领400多名师生进行综合实践,包括水稻、花生和荔枝的丰产试验,以及低产田改良和农机试验。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向农民传授科学知识,加强了师生与工农之间的联系,提升了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竹料公社的农业生产也显著改善,创造了高产田和丰产园等新景象。


作为土化系主任,陆发熹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每年的土壤调查教学都紧密结合生产需求。1974年至1975年,他带领土化系毕业生在海南岛屯昌县、琼海县进行土壤资源调查、改良规划和样板建设,同时传授相关理论和技术,成功地提升了屯昌县高坡洋的水稻产量,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赞誉。1978年,华南农学院土化系的土壤资源调查与改良研究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和广东省科学大会的奖项。




扩展资料

陆发熹(1912-),土壤学家。1912年10月23日出生于广西容县杨梅镇中央垌村。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考入当地比较有名的杨华高级小学和容县初级中学。1936年大学本科毕业获得中山大学农学院学士学位,1938年通过答辩,获得中山大学研究院土壤学部硕士学位。在土壤调查、土壤分类和红壤开发利用研究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先后发表50多篇论文,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珠江三角洲土壤》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