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城市抢人才大战:送钱送户口,为什么你还往北上广跑?

如题所述

前一阵,逃离北上广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高昂的生存成本和住房压力,让不少有为青年止步。与一线城市拒人才于千里之外不同,二线城市仿佛看到了曙光,纷纷向人才伸出了橄榄枝,甚至上演无声无息的抢人大战。

如果说高房价是北上广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二线城市的杀手锏,就是住房和户口。

成都说大学生人才公寓五年后可以用五年前的价格购买,长沙则为大学生偷偷放开了限购的口子,武汉更是豪气干云:要让大学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房子。

也许各大二线城市政府已经发现了,人才才是第一生产力。可是为什么仍有大批学子执意往北上广跑?我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来,就算房价下跌20%,大学生也买不起房。过去两年,二线城市的房价普遍上涨40%以上,部分城市更是涨幅超过一倍。单从合肥的房价来说,已破两万大关。就算给再多优惠。对于大学生来说,就如同取消漫游长途费一样,并没有实质作用。

二来,无论是给钱给户口还是给房子,都成为不了独特的区域优势。去武汉居住还是去成都居住,并无差别。这种局面下,大家混成一锅粥,反而谁也吃不到肉。

难道二线城市就无法吸引人才吗?当然不是,但是这种人才局限性非常大。或者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来自三四线城市的人才。

对于一个来自三四线甚至小城镇的人来说,一线城市待不了,退而求其次留在二线城市,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无论是一线还是二线,无论是成都还是武汉,对他们来说都是赚了。

但是对于原本二线甚至一线城市的人来说,基本也只能看看,然后摆摆手离开。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宁可做凤尾,不能做鸡头。

人才吸引就像择偶,绝大多数人只会选择门当户对或者高攀。最高端的人才依旧不会驻足。

就算西藏新疆城市开出多么优厚的条件,绝大部分青年也不愿意去建设大西北。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都明白了。留住人才的关键是建立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各大二线城市应该找准自己的产业定位,发挥优势。

在这个层面上,浙江杭州算是一个典范。

杭州本地大学生的忠诚度相当高,而且对外地毕业生和留学人才的吸引力也很大。杭州靠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吸引了大批人才,聚集了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公司,扩大了对金融、物流、营销、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的人才需求。

说到经济大家会想到上海,说到文化有北京,说到IT有杭州,你的城市又有什么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场人才争夺战,二线城市永远打不过北上广。

作者简介:意大利传媒硕士。微博读书签约作者、简书签约作者。微博:@狸小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04

城市的战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战争,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只有人才是真正的活劳动,是最终创造价值的真正实体。的确,纵观全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发展,就看城市的人才究竟有多少,而最近中国城市的抢人战争开始正式开打,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人才战争。

一、从二线城市抢人大战说起

一直以来,全世界各国城市的发展都是源于人才的快速聚集,无论是早期人类城市的集中就是聚落不断发展的结果,当时的人才还只是劳动力的概念,因为城市的发展必然带来行业的集中,所以大量的劳动力集聚到了城市,拥有劳动力的城市就拥有着巨大的生命力,举例来说,古希腊时代的雅典,古罗马时代的亚历山大都是劳动力集聚的过程,进入工业革命之后,大量的城市的崛起更是劳动力快速发展的结果了,无论是英国的纽约、德国的鲁尔都是著名的工业基地。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劳动力所代表的体力劳动在生产中所占的比重逐步衰退,脑力劳动所占据的比重逐渐提升,所以在美国的洛杉矶,依托于脑力劳动与斯坦福大学崛起的硅谷就是最经典的案例。

而在中国,随着中国房地产价格的快速提升,房地产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对于人才的挤出效应,北上广深的人才受制于房地产、生活成本的高昂,开始有针对性地向二线城市迁移,为很多二线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不少二线城市纷纷抢抓机遇,发出各种新政,开始了一场人才争夺战。2017年8月28日,江苏省政府为吸引创新人才,要使引进人才的实际收入“等于其工资薪金的税前收入”,意即免除其个人所得税;两天前,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喊出“让大学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房子”的口号,试图用“八折购房”留住大学毕业生;半个月前,山东济南推出了“史上最低落户政策”,放宽人才落户条件;再早一些的7月19日,四川成都提出本科以上青年直接“凭毕业证落户”。此外,杭州、南京、长沙、宁波、西安、厦门等主要二线城市,均在2017年发布了户籍、住房、财税补贴等方面的政策,定向吸引人才。

各个城市无论是送房 ,还是送钱,亦或送户口,归根结底就是一条,将自己所急需的人才网罗在自己的麾下,实现产业的大发展。

二、为什么人还往北上广跑?

然而,在各大二线城市各显神通的时候,有个消息却是给各个二线城市当头棒喝,8月23日,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在其最新的研报中表示,尽管国内人口流动放缓,但大型城市无论常住人口增长,还是外来人口占比,都远高于三四线。因此,人口仍在向一二线城市以及部分区位、经济或政策优势明显的强三线城市集中。“人口迁移实际上是用脚投票的选择。人口集聚的背后其实是产业和资源的集聚,驱动人口流动最主要的因素是追求更好的生活,大城市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姜超说,“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都是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

人口迁移最终还是流向了北上广,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北上广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虽然很多二线城市的实力很强,但是有一件事毋庸置疑,这就是无论多么强大的二线城市,除了少数几个之外,大部分二线城市的产业集聚程度还是不足的,产业的发展短板非常明显,因为产业的多元化不足,导致了产业真正的吸引力的弱化,能够给年轻人提供的就业可能性是不足的,比如说一个城市虽然着力发展某个产业,但是在这个产业中真正顶尖的公司可能还不在这个城市,即使在这个城市有分支机构,但是分支机构和公司总部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人才一旦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向着公司总部所在的地域集中,而中国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的总部往往都位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地区。此外,由于产业发展的单一性,让二线城市缺乏给人才跨界流动提供的机会,这也导致了可能性的弱化。

二是更加多元的赚钱机会。除了工作之外,赚钱的多寡无疑是大多数年轻人的重要影响因子,对于个人来说,一线城市在提供更多的工作选择的同时,往往也提供着更多的赚钱机会,在一线城市往往因为人口的集聚,让很多的赚钱机会就在人口的碰撞与摩擦之间产生出来,这种机会让一线城市变得更加吸引人。

三是更多的娱乐休闲选择。人口规模与其提供的娱乐呈现出明显的对应关系,很多二线城市虽然经济发展的水平并不差,从人均来说,甚至不低于一线城市,但是人均的消费能力和一线城市还有着一定的差距,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虽然很多二线城市也有酒吧,也有音乐厅,也有大剧场等普遍性娱乐场所,但是你如果要听一场顶尖的音乐会、第一线水平的话剧,可能只有一线城市能够提供这样的服务。

所以说,人口依然向北上广集中,这就是一个用脚投票的过程,因为一线城市能够给你带来更多,你才会虽然艰难,依然选择一线城市。不过大家可以回复讨论一下,你留在北上广深到底是为了什么?

第2个回答  2017-09-04

从今年年初到6、7月的高校毕业季,各大报纸、媒体都在接连不断的报道关于二线城市出台各种新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创业者的优惠政策:主旋律都是以送钱送房送户口、各种补贴高待遇为口号,实在是很吸引有志于离开家乡出去闯荡的年轻人。其中最为吸引眼球的有长沙、武汉、厦门、西安、南京、杭州等二线城市。

比如4月25日南京出台的《南京市人才安居办法》,按照人才标准划分类别,分别对应不同的优惠政策,包括共有产权房、购房补贴、人才公寓、公租房、租赁补贴等等。充分体现了江苏省对先进人才的重视。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北上广的人才待遇政策在不断收紧,落户越来越难,不仅很多北上广的高校、事业单位取消编制、企业员工流动性变大,还有很多创业者也面临巨大压力。

以我身边的研究所科研人员们为例、前些年,研究所只要是博士毕业就可以轻松的留所当研究员并拿到北京户口。而如今,就算是博士后毕业,如果两年内没发够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论文或者科研成果不达标,就会直接面临没户口、没工作的窘境。可想而知现在北京无论是名校的高学历知识分子还是一腔热血的创业者,都要在没有保障的前提下、顶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还在不断上涨的高额房租和房价、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其辛苦可想而知。

要知道,一个人想要决定定居在一个城市,可能是因为家人、爱人或者是因为自己对这个城市的眷恋之情、或许,只是因为想要过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但是,当“北漂”、“上漂”等词语变成一种自嘲的标签,看似光鲜亮丽的一线大城市背后,又有多少人不可言说的辛酸呢?每天早上六点排着队等地铁的上班族、拥挤的八车道、打卡签到的滴滴声、北上广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让本来就优秀的城市发展的更加飞速。日积月累,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拉开了巨大的差距,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线城市巨大的生活压力。二线城市出台的优惠政策无异于向那些在北上广的人才们雪中送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视线从北上广转移,选择在二线城市工作和定居。这不,武汉在成立招才局后,今年初到七月,武汉共办理落户8.4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8万人。

人才就是生产力,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了这点。有这样的好门路,年轻毕业生将会看到更多的选择和希望,而不只是局限于在北上广谋求发展。不仅可以缓解北上广的压力,还可以促进二线城市的发展,让资源得到更合理分配,可谓一举多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