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白矮星和中子星?

什么是白矮星和中子星?

白矮星和中子星都是恒星演化的终极产物。

白矮星是小质量恒星演化后的产物,主要由碳构成。当一颗小质量恒星(7倍以下太阳质量)演化到老年时,其外层气体会向外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但其内核却会因重力作用而向内收缩。当它的外层高温气体消散在宇宙空间后,其高温内核就会暴露出来,这就是白矮星。白矮星的质量上限大约为1.44倍太阳质量。这个质量限度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

白矮星以体积小,高温度,亮度低,密度高,质量大为其特点。一颗典型的白矮星的大小与地球相当,但其物质以电子简并态存在,密度可达1吨/立方厘米;其温度可超过1万度,所以呈白色;由于尺度太小,所以亮度极低,不用天文望远镜是看不到的。正是因为它的密度极高,一颗为地球大小的白矮星,其质量却与太阳相当。

白矮星上已经没有了核聚变反应,其辐射能量都来自于它保留下来的原来恒星的能量,随着它向宇宙空间辐射光和热,白矮星的温度会逐渐降低,颜色也会越来越暗,直到成为一颗不能发光发热的结晶型黑矮星。由于白矮星的发光面积小,它的热量散失非常慢。科学家认为,从宇宙大爆炸发生以来,宇宙中还没有一颗白矮星完全冷却为黑矮星。

太阳演化的最终结局就是一颗白矮星。

不同质量恒星的演化

中子星也是恒星演化到终极时的产物。但中子星是中等质量恒星的最终结局。它也是在老年恒星的中心形成的。只不过能够形成中子星的恒星,其质量更大。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当老年恒星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约8~30倍时,它就有可能最后变为一颗中子星,而质量小于8个太阳的恒星往往只能变化为一颗白矮星。当一颗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重力崩溃发生超新星爆发之后,恒星核在内爆下继续被压缩,把电子也压缩进原子核,与质子结合转化为中子,这个恒星核就会演变为一颗中子星,而其外层物质则被超新星爆发完全抛离了。

中子星的密度极高,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体,密度为每立方厘米8^14~10^15克,相当于每立方厘米重1亿吨以上,最大可达10亿吨/立方厘米。此密度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因此,中子星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原子核。

中子星的温度比白矮星还要高,表面温度可超过1000万摄氏度,内部温度更可达60亿摄氏度。但中子星更小,据计算,典型中子星的直径为20公里,且其直径不能超过30公里。一颗典型的中子星质量介于太阳质量的1.35到2.1倍,最大不能超过太阳质量的3.2倍。中子星的这个质量上限称为“奥本海默极限”。

当恒星收缩为中子星后,因为角动量守恒,它的自转就会加快,能达到每秒几圈到几十圈。同时,收缩使中子星磁场增强,成为一块极强的“磁铁”,这块“磁铁”在它的某一部分向外发射出电波。当它快速自转时,就像灯塔上的探照灯那样,有规律地不断向地球扫射电波。此时的中子星也叫“脉冲星”。

当发射电波的那部分对着地球时,我们就收到电波;当这部分随着星体的转动而偏转时,我们就收不到电波。所以,我们收到的电波是间歇的。这种现象又称为“灯塔效应”。

中子星的“灯塔效应”

关于中子星的结构目前知道得还不是很清楚。其可能的结构为,一个典型中子星的半径只有10千米左右。中子星外部是一个固态的铁的外壳,大约厚1千米,密度在10^11~10^14克/立方厘米之间;内部几乎完全是中子组成的流体,密度为10^14~10^15克/立方厘米

中子星可能的结构

与白矮星一样,中子星也并不是恒星的最终状态,它还要进一步演化。由于它温度很高,能量消耗也很快,因此,它通过减慢自转以消耗角动量维持光度。当它的角动量消耗完以后,中子星将变成不发光的黑矮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7

一、白矮星

白矮星(也称为简并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表面温度8000K,发出白光,可有几十亿年寿命。

白矮星在亿万年的时间里逐渐冷却、变暗,它体积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质量大

二、中子星

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体,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重力崩溃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质量没有达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恒星在寿命终结时塌缩形成的一种介于白矮星和黑洞之间的星体,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质密度大相当多倍。

绝大多数的脉冲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脉冲星,有脉冲才算是脉冲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07
这些都是恒星残骸。它们的不同就在于原来恒星的质量。
恒星都是质量很大,会发光发热的星体。它们放出能量是因为在进行剧烈的核反应。也是由于这种“爆炸”使它们维持着较大的体积。而任何反应都象燃烧一样,总有把燃料烧尽的一天。核反应也不例外。当燃料烧尽它就“熄灭”了。这时由于它巨大的质量,根据万有引力,在相应巨大的引力作用下就开始“坍缩”。所有的物质向中心挤压。中心的密度越来越大。最后把物质的原子也压垮了。又进一步压缩。由于星体质量不同,引力大小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不一样。
象太阳这样质量的星体最后压垮了原子。把原子核压到了一起。这样的恒星“残骸”就是白矮星。白矮星能量继续衰减后就成了红矮星、褐矮星、黑矮星。这些其实是一类。不同阶段而已。
如果象太阳质量10倍这样大的恒星。最后引力会把原子核也压碎。而把中子挤在一起。这样的就是中子星。
再大。象太阳质量30倍以上的恒星。最后把所有的基本粒子通通压烂。成了一粒“夸克糊”,几乎没有体积的一个“点”。这就是可以结束时间,吸进任何东西包括光的,神秘的黑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