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什么?有几个是真正想读书的?

如题所述

  其实读书首先是让我们超脱。有句话说得好,山坡上开满鲜花,但是在牛羊的眼中只是饲料。那么我们是否在用饲料的眼光去筛选世界上的价值。 饲料是什么,有价值,可以吃。鲜花是审美,是没有用的。我们现在看的是有用的东西捕捉,没有用的东西就扔了。我说阅读的习惯应该是我们从和孩子相处就想想什么是读书,读书不见得是死记,拿出来炫耀,我看有些朋友给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背π,可以背到3.14后面的什么数字,这个除了可以给父母争光没有其他的用。
  其实凡事有乐趣的时候我们才喜欢,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有快乐呢?我觉得我们的价值体系能不能少一点用脑子的生活,多一点用心的情感,其实脑子和心不能从医学上讲,我们传统的说法是脑子的生活是特别理性的,是一种现实主义,而心灵生活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范畴,是凭一种情感的取舍,对历史有眷恋,对未来有憧憬,对自己的生命有崇高的尊敬,对山川万物有一种热爱,其实这个是一种新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其实被现代的秩序分离得支离破碎,要求每一个阶段读书,我经常看到学生的日程表,早上5:30到6:30读书,然后6:30洗漱然后去上课,到7:30到8点再读书,8点后再上课,我看了非常痛苦,读书变成了一种苦役,读书是可以随时随地,甚至可以风卷残云地囫囵吞枣,也可以掩卷长思,也可以拿起书跟对方争论,也可以是热日下跑跑跳跳地大声吟诵,这都是读书,我们今天读书的方式少了,就享受不了乐趣。
  读书我觉得首先我们要放下心灵的很多负担,化解成见。就如《论语》以前很多人说《论语》枯燥,难读,我在天津遇到一个13、14岁的小姑娘,她说我听了你讲之后,才知道孔子说的原来不是废话。这半年我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对我的鼓励和支持,这个孩子的话我把它当成非常高的荣誉和奖励。如果一个10多岁的孩子知道孔子说的不是废话我觉得很好。我觉得我做的事就有价值,他对我的肯定就像今天我的老师对我的肯定是一样的。
  其实读书要说费劲吗,我们真的要从学而开始一章一章把20章讲得很详细吗?对老百姓来讲,《论语》也罢、庄子也罢,它可能是我们血液中蛰伏的一种文化,就是需要一种外在的方式把你唤醒,唤醒之后你知道他原来一直活着,这不是一种外在的灌输。比如儒家的所有核心的东西不就是仁吗?有专著对2万多字的论语做过统计,说仁一共被提到109次,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仁字。我们现在检索以仁为核心的思想论述有多少,确实浩瀚,我相信“谷歌”“百度”里面都查不到准确数字,两千多年过去了,但是最早关于“仁”的解读是什么,最开始是学生问老师,什么是仁,老师回答就是两个字:爱人,就是真正发自内心及其善良地对他人好,这就是仁。学生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兼济天下,这就是仁了吧,老师说这个标准太高了,仁何必非得是圣贤呢,你说的那个境界连尧舜都做不到。仁的标准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我们每个人自己在世界上都想树立起来,用这样的新帮助别人立起来,自己都想发达,用这样的心帮别人也发达了,在最近的地方去帮助别人,这就是仁义的方法。就这么简单。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觉得读书说白了,就是让我们自己心理有了一个任何的外力挫折都颠覆不了的信心,这就是我对读书的想法。
  读书在我们生活安定时是锦上添花,在生活挫折时是雪中送炭。我把自己读书的过程称为老牛吃草。有时间、年轻的时候把自己懂的、不懂的全部吞进去,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坎坷和境遇,真正想到用的时候调出来,就像反刍。说起来,我读书,读的数量不是最多、读的品质也不是最精的,我读书只有一个秘密就是我有反刍的功夫,也就是说到时候可以调出来,在这样的境遇下咀嚼之后,这一部分的营养可以化进我的生命。所以对我来讲读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人的阅读要读到一个什么境界,中国古人说起来读书,按照孔子的说法是老师要求学生要“汝为君子为,不为小人学。”今天读书为什么变得枯燥了,是因为我们读书要回答一个问题,读书有什么用?我们读书其实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认为读书太没有用,另一个极端是读书太有用,认为太有用有时也是挺害怕的,比如认为读书就可以考级、读书就能拿毕业证、读书就可以评职称、读书就能写文章。我们将来说读书太有用,过犹不及,和读书无用论一样都会让我们陷入功利。
  读书人里面我比较喜欢陶渊明,我记得小时候大约4、5岁时读书时,陶渊明就是我读书的反面教材,家长经常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不好,小孩子读书要仔细认真不能马虎。我从上小学开始就是一个特别马虎的学生,老师的评分是老不改马虎的习惯。长大之后我们逐渐理解了陶渊明的读书境界,是我们有些断章取义了,他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还有后半段,叫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的境界是什么,是读到两个字叫“会意”,就是先有所会,懂的不是字面的意思,不是考据一个典故,而是一种悠然心会,那种融通的真情很快乐,他可以读到忘记了吃饭,这种心情我们能体会吗?他还说读书之后常自娱自乐写文章,读到最后是为了让自己快乐,所以什么叫君子学、什么叫小人学。其实这也应和了古人的另外一句话,叫做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2500年前说的为己之学就是说学了是自己的安生之本。为人之学则是说这个东西是拿来送礼的。
读书相关人的幸福
  在我看来,惑与不惑是外在与心理的制衡,加大心灵的唯一途径是开卷有益。阅读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元素,也会改变我们一种态度,让我们从急功近利中摆脱出来,让孩子明白读书不仅仅是为升学,读书还相关一个人的生命愿望、理想、人格,获得幸福的能力和开朗的生命智力。
  说起来读书有什么用,我觉得有用和无用我们都不要以一种纯功利之心去看到极至,把读书当成生活中的一种储备,反刍的时候有东西可拿。庄子说我们的心是一个死库,心用来是保光。你可以问光芒有什么用。老子有四个字是我最喜欢的“光而不耀”人的人格有一种充盈饱满的光芒,但不要刺激人的眼睛,其是那种永不枯竭不断发电的光芒谁不需要?光有什么用,是因为我们的生命中所要遭遇的黑暗很多,不能只希望世界也有人给我们点灯,如果一切都依赖外在,外在都会被剥夺,只有自己生命的光芒会永远照耀。其实读书就是我们在储藏能量,一个人的阅读是生活的方式,社会的阅读是生产的方式,这个社会什么是文化,我觉得文化这个词被使用一个名词是一个误区,因为它被人高高尊敬,不能走进去。任何一个社会我们都活在文化生态,现在正在生存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的文化,每一个人都在文而化之的过程。经典是可以怦然动心的。
  西方的思想、哲学、文学各种各样包括休闲、烹饪等一切的书不都是文而化之吗?它让我们内在有一种从容镇定,外在有一种欣欣向荣,我说读书有什么用,读的就是我们生命困顿的时候面无惧色,而在生命从容的时候带有欢心,一个人能更多笑容更多阳光,一辈子有更大的快乐,我觉得这就是读书最大的用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04
坐在教室沐浴春光手捧书本感到厌烦 走上社会一窍不通回顾青春少年贻误时机追悔莫及
第2个回答  2014-03-04
你不读也行啊,只要将来不后悔就可以啦!读不读书无所谓,只要有文化,有修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