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4版)第83页中:如果连着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要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

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4版)第83页中:如果连着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要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划分出语义停顿来,由语义停顿确定出音节段,再根据上述规律进行变调。如“理想/美好”划分为两段,念成35+21+35+214 请问这是怎样根据上述规律变调的?看了好久还是没有理解。请大神解答!

如果连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则可以根据词语含义适当分组变调。例如:彼此友好,按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划分,彼此是一组,友好是一组。按两个上声相连,彼此的彼、友好的友调值变35。
快读时,也可以只保留最后一个字音读214,前面的一律变为35。类似的例子还有:远景美好、厂长领导、可以理解。追问

那“此”按照三个上声相连的规律,变调为21,是吧?还有一例:种马场/养有/五百匹/好母马。按照紧密度划分,“种马”“养”“五百”“好母”依次变调为“35+35”“35”“35+35”“21+35”,“马”由于在句末一般不受影响不变调,那剩下的“场”“有”“匹”是不是也不变调呢?或者怎样变调?

追答

剩下的也不变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22
在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4版)的第83页中,提到了如果连着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需要依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来确定变调。
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连续上声字组成的词语,在语音上可能会产生变调。变调的情况会因为词语内部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而有所不同。
语法结构对变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语内部的音节组合方式和语法关系上。例如,如果一个词语由多个上声字组成,而且其中有一个或多个音节是必须的,那么这些必须的音节可以维持原调,而其他音节则可能发生变调。
语义紧密度对变调的影响则体现在词语内部各音节之间的语义关联程度上。如果一个词语中的上声字在语义上紧密相关,那么这些字可能都会维持原调;而如果语义关联程度较低,那么其中的一些字可能就会发生变调。
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具体的变调情况还需要根据具体的词语和语境来确定。以上只是一般性的规律,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