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朝堂上到底是满语为主还是汉语为主?为什么?

如题所述

我们观看一些清朝影视剧作品的时候,清朝皇帝在与大臣论事的时候都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所以就给大家塑造了一个印象,当年清朝皇帝在与诸多大臣讨论事情说的都是汉语。

不过其实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清朝时期,满文和满字才是国语和国字,而汉字初期只是一种“地方语言、地方文字”。
所以当年在清朝的朝堂之上早期大多时候说的是满文的,还有他们所书写的奏折还有重大事件也是用的满文。只不过在了后来有所改变。大体来说,满语在朝堂上的使用规模呈现逐渐下滑趋势。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满语,以及它在满清朝上的使用。
满语的起源

满语又称之为女真语,是当年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所使用的一种语言,虽然当时他们讲的是满语,但是他们记载事情却用的是蒙古文字,当时满族人也觉得自己的文化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之后,便命人按照蒙古文字的写法编撰女真文字。
最初的女真字,存在大量的同音字问题,所以使用的时候也并不太方便,在历史上将这一段的女真文称之为“老满文”,老满文的创立能大致加强相互理解,的确促进了女真各部之间的交流。

但由于老满文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于是皇太极在继位之后也就命令大臣对老满文进行的改进,按照汉语的一些读法加入了标点还有音标,减少了同音字,而且字意表达的也更为准确。

而这也成为了满文的一种标准形式,被称之为新满文。

满语的推广

由于女真人当年曾被明朝统治,所以女真族的大部分人都是会讲汉语的,当时皇太极也意识到了推行自己本族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便在已经打下来的地区内推及满文的普及满语教育。

而对于主动投靠过来的汉臣或者新征服的汉地,皇太极没有通过高压政策改变人的语言习惯。毕竟当时要以收拢汉人为主,倘若汉人反抗到底的话,自然不利于清王朝在中原的立足。
后来满清做主北京之后,多尔衮曾尝试着在中原地区强行推行满族文化,其中一项就是让汉族人剃发易服。刚开始的时候遭到了汉人的强烈反抗,所以也就出现了后来的“扬州十日”“嘉定四日”大屠杀,就是为了压倒汉人的反抗意识。

清朝皇族通过大屠杀的高压方式,迫使汉人进行剃发易服。但他们发现推行语言文字的时候要比剃发易服更难,所以在尝试一段时间之后也就放弃了。

因此,满语推广最终可以算是无疾而终
满语适用范围

不过满语虽然没能推广,但保留满语依旧是要的,毕竟自己好歹是满人。

因此,当时根据民族地区划分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政策。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满族之前所居住的地区;另外一类则是汉人聚集的地方,也被满清称之为汉人十八省。
汉地十八省主要都是汉人的聚集地,若是强行推广满文的不太现实。所以在此地区主要使用汉人的语言和文字,此地的基层官员只需要会讲汉语就行了,包括大臣给皇帝的奏折也可以用汉字书写。朝廷下发向来的政策在发行到这些地方的时候,也会翻译成汉文的版本。

在满人聚居地,国家强行无条件的去推行满语和满文,任何正规场合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必须是满文,而且所有的官员都必须会讲满语和满文,毕竟满语在清朝被称之为国语,无论发展如何,至少还得有个样子。
满语在朝堂上的使用

1、早期的使用情况:全部满语

同样的,当时的皇宫是满清皇族的皇宫,他们讨论国家大事自然也是用满语,而朝堂之上虽说也有部分的汉人当官,但这些人做官的前提就是要精通满语,所以他们在朝堂之上也是讲满语的。

除此之外,当时朝廷所出的任何文字资料也都是满语——比如当时所写的圣旨,还有新批准的法律都是用满文写的。不懂得满语的官员,最多就是做一个基层小官,根本没办法到朝中为官。
2、康熙时期使用状况:满语为主,辅以汉语

等到康熙上位的时候,发现若是不懂汉文的话,统治汉人将会变得非常的困难,毕竟汉人人数比较多。所以康熙便开始学习汉文,并且多次到达江南地区了解汉人文化。

从康熙开始,朝廷之中汉人当官的人数也逐渐较多,所以朝堂之上偶尔也会用汉语去汇报国家时政。不过若是谈及到国家机密事件的时候,人们依旧还是会用满语,包括书写当时的国书也依旧还是用满语。比如当年康熙时期曾与俄国签的尼布楚条约,所写的文字都是用满语所编撰,并没有用汉语所书写。

不过康熙在回复汉人的奏折的时会用汉字进行批复——但是康熙的汉语水平都有限,所写的汉字错字还比较多的。后期的康熙对于汉文略有研究,有些大臣的汉字如果书写错字之后,他也会在奏折上进行矫正。
3、雍正时期使用情况:已经出现汉语主导,满语衰落的趋势

在康熙时代汉语的地位不断的被提升,等到雍正时期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官方语言之一,当时国家所推行的政策都会写成满蒙汉三种版本,包括现在故宫内的牌匾都是进行满汉两种写法。

雍正自幼也就学习汉文,对于汉语有着独特的见解。根据史料记载,当年雍正让乾隆给康熙在圆明园中背诵了一首《爱莲说》,得到了康熙的称赞并且领到了身边培养,由此可见雍正时期,满族人也已经开始普遍的学习汉人文化。

而根据目前现存的历史资料可以发现,当时无论是汉人官员还是满族官员给皇上写的奏折之中不乏有大量的汉字奏折。比如说当年鄂尔泰的奏折上经常使用的都是汉字与雍正交流,而雍正所批复的文字也是使用的汉字,很少见到二者用满文交流。

毕竟汉语文化沉淀时间更长,文字表达句也更准确,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

正是因为如此一个原因,从雍正时代满语在清朝国家中的使用力度还有其存在地位开始慢慢的没落。
4、乾隆时期使用情况:满语使用大幅度降低

而等到乾隆统治时期会使用满语的满族人已经不多了,甚至很多满族人连基本的满族文字的读音书写都掌握不准。

在乾隆26年的时候曾发布一个谕旨:

称:“今日理藩院侍班官内有四员,不惟清话生疏,甚至竟不能习者伊等俱系满洲人员,所司又系清字事件,若全然不晓,何以办事?由此而推,则衙门各员不能清话者,当复不少。清话原满洲根本,旗人首当以此为务。倘不专心习学,以至日久生疏,则成何体制”?于是乾隆下令“京察之年,必须清语熟习,办事妥协者,方准保列一等。其不能清语者,办事虽好亦不准保列。”“伊等不循照此保举引见时,留心试问有不能清语者,唯该堂官是问”。
通过乾隆这样的一个推广学习满语的命令,可以看出来当时满清贵族会讲满语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才会下如此强制命令强行的让大家去学习。

而等到后来乾隆更是专门安排了官员去督查满清贵族对于母语的学习情况。

史料记载:“考清语,新满洲、锡伯、蒙古内能够说者、勉强能够应付眼前者、不能者各有别;旧满洲、边军官兵内有会说且能听懂者,索性不能说且不懂者甚众”。
而我们从上面调查结果来看,学习情况并不是很理想。而满语沦落到这种地步,所以此时在朝堂上使用的是汉语。

乾隆之后使用情况:满语几乎在朝堂中消失

乾隆之后满清贵族中学习满语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反而更多的人掌握了汉语,包括皇帝对于汉字的认知力都要远超于满族文字的认知力。

等到鸦片战争之后,当时满清对外签订的条约都已经开始写上汉字,足可见得此时满语已经取代了汉语,成为满清朝堂上的主要语言。
甚至连溥仪也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到:“满文也是基本课,但是连字母也没学会,就随老师伊克坦的去世而结束”。

而如此来看,连满清皇帝的满语教育都不重视了,满语这个时候用彻底凉凉来说也不为过了。

总结

所以综合的来说,在清朝刚入主中原也就是康熙当皇帝之前,朝堂上讨论一直都是满语。

从康熙开始汉语也开开的进入朝堂之中,等到雍正乾隆时期汉语的使用度普遍有明显提高。

而等到乾隆之后,汉语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常用之语。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基本上看不到使用满语在朝堂讨论的情况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6

大清建立的两百多年来,总的来说朝堂上的用语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了不忘祖,在乾隆以前满族统治者要求全部要说满语,其次是在康熙年间,在意识到要有汉人的支持才能稳固统治之后便逐步加大了汉语的使用,最后到了慈禧统治的时候,满族权贵甚至都不会说满语了。

在清乾隆以前,官员上朝议政要完全使用满语,一是满族统治者为了保证民族特性,就像对于汉人实施的削发易服一样,要同化汉人而不是逐渐被汉人同化。再者就是在清前期统治者普遍不相信汉人,用满语有很好的保密效果。最后就是因为大臣大多是满人,汉人为了能够顺利上位也不得不学习满语,这也就造成了前期朝廷用语基本上都是满语为主。

到了清朝中期,随着满族文化和汉文化的逐渐交融,清朝统治者明白了如果想要统治长久,那就必须要重用汉族人为大臣,之后汉人在朝廷上逐渐成为中流砥柱,康熙年间的时候,康熙上朝有时候都会用汉语与大臣相讨论。但是因为统治者是满人所以汉人想要获得更高的地位也不得不学习满语,但是总体来看,官方用语的天平正在向汉语倾斜。

到了慈禧统治的年代,朝廷上已经基本上没有人再使用满语了,只有少数不忘祖的仍在坚持使用满语,不过这最后都随着清朝的覆灭而消失了,清朝的最后一任帝王溥仪,已经完全不擅长满语了。

第2个回答  2020-09-18

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朝堂上主要说汉语,因为朝堂上汉人官员多于满人官员。

不过我觉得在朝堂上之所以都说汉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为了方便议事

清朝时期为了方便议事,下令所有官员必须学习汉语。大家文化达到统一后,上沟通事情就方便多了,从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争吵。

第二、汉文化博大精深,清朝领导者非常喜欢汉文化

这点我觉得是主要的一点,因为汉文化有千年的历史,在清朝领导者深入了解后,就喜欢上了汉文化,于是就下令让满族人都学习汉文化。而且最重要的是清朝领导者还通过学习汉语,看了很多关于以住历史的文化资料,这些资料对领导者管理大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为了方便与下方官员沟通

在大清统治时期,官员是分级别的,朝堂核心人员都是满族人,那些地方官员多半都是汉人官员。我觉得即使不是领导者要求他们学习汉语的话,这些高官也会主动学习汉语的,因为语言是沟通的基础,如果语言不通,办起事来就非常困难。所以这些大部其实是主动学习汉语的。 

不过遗憾的是,满族后代在长期学习汉文化的情况下,慢慢的就忽略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导致现在很多满人的后代只认识汉字,不认识满文了,满语文化已经开始慢慢的流失了,这也是非常可惜的一点。

第3个回答  2020-08-27

在雍正帝之前,主要是以满语为主,在雍正至乾隆时期,满汉两种语言并用,之后汉语逐渐成为了官方语言。清朝入关后,带来了满族的语言和文化。满族的语言、文化与汉族有很大的不同,满人不懂汉语,汉人也不懂满语。如果双方无法交流,那么清朝想要管理好国家就会成为一件难事。

不过,满人来到中原后,逐渐习惯了汉族文化,也学会了说汉语。他们不可避免地被汉化,而满族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则是慢慢地边缘化。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满语是如何逐渐被汉语代替的?朝堂上又是怎么使用满语与汉语的?

1.清朝初期,以满语为官方语言。

清朝入关的时候,是非常重视自己的文化。当时的皇太极还告诫身边的人,满族人绝对不能被汉族文化所影响,逐渐丢弃自己的文化。他甚至将金国灭亡的原因归咎为金国学习汉人的服饰和礼仪才会灭亡的。因此清朝的国语一开始是满语,官员想要得到升迁都需要用满语,而且朝廷上的公文也全是满语。

理所当然,清朝初期的朝堂上,官员们也都是用满语。这个时候的汉人官员应该是无奈的,看不懂公文就不能发表自己的建议,甚至有可能连谈论国事的机会都没有。而那时的满人是很鄙视汉人以及汉族文化的,也不屑于学习汉语。

2.随着汉族事务增多,满人需要学习汉语。

从顺治时期开始,汉族的事务越来越多。汉族的事务多了,在公文上才逐渐有了汉语。因为统治者需要汉族官员给予一定的建议,而且既然是汉族的事务,肯定也是由汉人转述的,因此很可能是先记录汉语,之后再翻译为满语。特别是在雍正和乾隆时期,满语和汉语都是朝堂上会使用的语言。

在康熙年间开始,入关那一代的满族人已经在京城居住下来,而且已经有了下一代。这些八旗子弟都是在京城长大的,与汉人的接触也更多,对汉族文化的接受度更高。他们也愿意学习汉语,这些人是既懂满语又懂汉语的人。

3.统治者重视满语,但满语还是逐步走向衰败。

而到了康熙末年,京城里的八旗子弟基本都能用汉语进行交流了,民间也主要以汉语为主。虽然民间已经逐渐用汉语代替了满语,但是统治者对于满语依旧很重视。比如雍正时期,就规定了八旗子弟如果不能用满语对答,就很难得到晋升;而乾隆时期,更是有专门的官员来监督八旗子弟学习满语,每年还进行2次考核,考核不通过的就不能当官。

统治者对满语的重视,却依旧无法阻止满语的衰落。在乾隆帝时期,朝堂的官员主要都是用汉语交流,公文上虽然也有满语和汉语,但是这些满语的水平很差,只是勉强能看懂的水准。汉语逐渐成为了第一语言。而嘉庆年间,很多满人已经不会用满语、不会说满语;同治帝时期,朝廷的公文都不再使用满语,只用汉语。

总的来说,满语一开始是清朝的官方语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满人逐渐被汉化,满语也逐渐衰败,后期已经不再是朝堂使用的语言。

第4个回答  2020-06-02
朝堂上主要说汉语,因为朝堂上汉族人比满族人更多一些。不过我认为子所以说汉语是以下几个原因:1.为了方便议论事情。2.汉族文化博大精深,满族领导者也很喜欢汉族的文化。3.为了和下方官员沟通 。这也导致了很多满族的后代只认识汉文,不认识满文了,满语文化已经慢慢的流失了,这一点非常的可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