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谈谈礼仪教育对大学生有何现实意义

如题所述

一、提高大学生礼仪素质,是就业最基本的要求

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

礼仪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念、规范、内涵的传授和训练,使他们掌握并以基本的 礼仪规范去完善自我的行为,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彰显自我的良好气质。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维护持久工作的基本能力

由于缺乏礼仪修养和交际技巧,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受挫,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礼仪教育能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

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和空虚等。

同时,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事业。

三、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这是能否应聘成功的先决条件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通过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

在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能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高校要注重礼仪教育,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1、将礼仪素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大部分高校礼仪教育存在“两头重,中间轻”的情况,注重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前的礼仪教育而忽略了在大学中间阶段的礼仪教育。课堂教学应当是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将礼仪教育纳入到大学生课堂教学的正常教学计划中。

与此同时,通过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礼仪教育模式,通过长时间的礼仪教育,培养大学生礼仪意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与此同时,应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加强实践教育。

高校应当加强礼仪实践活动,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在实习、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的礼仪实践,将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礼仪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以提升自身的礼仪素养,最终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坚持现代礼仪教育理念,重视礼仪教育,注意礼仪教育的改革创新。注重礼仪的专项教育,例如开设礼仪课程、开展诚信教育等。或者高校内设立负责监督或惩戒的礼仪小组或组织,将提高礼仪意识和加强有效管理联系起来。

教师可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开展礼仪规范比赛,如“礼仪演讲赛”等,以此来营造一种学习礼仪的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坚持从实际出发,组织在校学生进行培训或训练,提高学生自身讲文明,懂礼貌,知行合一,敬爱友好等素质。

3、专业特色与行业礼仪形象塑造相结合。

礼仪素养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就是职业素养。不同职业具有不同的礼仪形象。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开设专门的礼仪咨询和培训部门,根据学生和社会需要开设针对性的礼仪教育和实践活动,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提升不同学生的礼仪素养,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17
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是我们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和缓冲阶段,现在一个人想在社会中立足必须得要懂得各种礼仪方面的知识,比如商务礼仪。这些在大学里接受系统的教育对于以后步入社会会很有帮助的。大学里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做人,这其中就包括礼仪
第2个回答  2012-06-27
三个方面:恋爱让你更具个人魅力;就职更有竞争力;社交更自如
第3个回答  2015-10-14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
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修养是个体之间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礼仪修养能够体现个人修养,国家魅力,民族气质。大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一支重要
力量,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礼仪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它是与人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密切
相关的,是其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和折射。因此大学生学习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在勤奋求知中不断的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水平。
礼仪修养能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礼仪最初的功能就是用以规范社会秩序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的。礼仪的重要内容就是关于人际交往态度、方式、方法、礼节的学习,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与他人交往等等,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他们走向社会必须掌握
的“通行证”。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
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时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的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礼仪能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必备的思想、知识、技巧等,包括职
业道德、职业礼仪等。礼仪是影响社会组织得失成败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仅反映他个人,更主要的是代表他所在的集体,是组织形象的重要窗口。大学生堪称“准社会
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
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的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往活动的质量。
目前,在不是学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学习和应用礼仪标准,使自己成为一个集丰富文化知识和良好礼仪修养于一身的新人,从而促进自我顺利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如果说,个人礼仪的形成和培养需要靠多方的努力才能实现的话,那么礼仪的提高则关
键在于自己。首先,加强礼仪有助于提搞个人素质,体现自身价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是人所周知的。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却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追求着自身的完美,寻找
通向完美的道路。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加强礼仪修养是实现完美的最佳方法,它可以丰富人的内涵,增加人的“含金量”,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实力,使人们面对纷繁社会时更具勇气,更有信心,进而更充分的实现自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