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港囧》这部电影?

如题所述

因为《泰囧》的成功,徐峥被推到了类似的境地上。这部他导演的电影处女作叫好叫座,有着浓厚的个人色彩,在所有人都没料到的情况下,一跃成为华语电影的票房冠军,电影本身也给人连连惊喜。自然而然,大家都在期待他下一部作品,甚至将拯救中国喜剧的重任都推到了他的头上。而徐峥作为学院派出身,对电影本身有着自己的尊重和追求,可他也清楚观众想看他的是什么——这两者并不是很一致。可他终究做不到姜文那种洒脱和不羁,给自己的定位终究也还是商业片导演。最后顺应民意,果然把那个所有人都知道他要拍囧,却不知道是哪儿的囧的续集拍了出来——其实哪儿的囧一点都不重要,还能像上一部那样让人笑出来就好了。所以《港囧》背负了广大观众的殷殷期待,而偏偏人们对一部电影的评判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预期,于是这部在喜剧效果上明显逊于前作的作品,最后在豆瓣上得到六点几的评分,也是合情合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9
作为喜剧,它是合格的。这点在电影院里就能直接听得出反馈。尽管在笑点的设置上几乎完全靠过期的段子和下三路的荤劲儿,可显然观众是很吃这一套的。作为商业片,做到这一点其实就足够了。无需从别的角度去争辩这些笑点的优劣与高低。即便它比照上一部依靠剧情和人设冲突来实现喜剧效果的《泰囧》确实有着天壤之别,可这大概是因为在喜剧之外电影融入了太多的东西想要表达,使得它根本无法成为一部纯粹的喜剧,两个小时的电影,将近四十分钟在讲美好初恋,家庭责任,怀孕生子,中年危机以及一场没头没尾的杀人案。这些掺杂进去结果表明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种种元素无一例外都证明了他的野心,在喜剧的骨架上他试图安插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灵肉,在最低层级保证喜剧效果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另外一些想法,最终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令人遗憾。
第2个回答  2019-05-19
大家认为《泰囧》这部电影知名度太高了,我们所有人知道《泰囧》之后要有一部电影,都等着这部电影是什么样子的,期待值爆棚。《泰囧》说白了,它是一个公路片,是一个很纯粹的喜剧,它好像天生就是那么讨人喜欢,大家都很喜欢《泰囧》。等到在《港囧》的时候,如果说作为创作者,作为导演来说,我就非常希望有一点点突破,但是同时我还兼顾了一个角色,就是这个戏的制片人,我又希望在商业上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能够被每一个观众接受。所以,在我身上出现一个非常混杂的身份,就是说我既是制片人,又是导演编剧演员,作为制片人来讲,我特别希望他能够取得市场的一个成绩,而作为导演来说,我又希望能够迎来什么。所以,当我的创作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当我们设置一个主题是去跟初恋约会的时候,我就很希望把那个未完成的梦、那个情结、心里面囧的问题可以植入到电影里面去,然后加了很多香港经典歌曲,希望形成一种情怀。
第3个回答  2019-05-19
单就剧情来讲也让人感觉矛盾,一方面觉得好多地方意犹未尽就戛然而止,似乎还应该有更多的东西要说却没有了,开了许多支线剧情都没有好好收尾,好像有点短,可另一方面却是事后回想,发现好像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好像也没讲什么内容。按照这个电影系列的套路,应该是男主要到达某个具体地点身边却好死不死来了个扫把星,一路上制造了无穷的麻烦——可这部电影里的麻烦,百分之八十都来自于那个摘不掉的进口头盔……没了这个道具,电影能至少少二十分钟的戏。没有场景的切换,没有剧情上的延续和发展,就只有那么一个头盔而已。
第4个回答  2019-05-19
情怀与复古做足了之后,我觉得还是有些缺点的,其实这个缺点也都是大多数小伙伴认为的那些。包贝尔饰演的角色实在太像王宝强,一举一动,浮夸的动作,胡乱的大笑能让看过前两部的人一眼就看出这是在模仿王宝强,甚至连头型都不肯换一个(其实我觉得包贝尔原本的光头形象很好啊),总感觉电影有些太乱了,一百二十分钟原本就很长,再塞进一些悬疑爱情青春家庭讨论等等等等条件,就越发显得最后的结局太长太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