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朝三大殿有哪些建造历史?

如题所述

话说朱棣迁都北京城不久,有一天,城里来了一位古怪的客人。

说他古怪,是因为他精通阴阳八卦,善于用八卦预测没有发生的事情,而且他为人们预测的每一件事情都变成了事实,为此,京城的人都称他为"神算子"。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帝王朱棣的耳朵里,此时,这位皇帝正为自己入住了辉煌的紫禁城而兴奋不已,他想,这人既然能够算出没有发生的事,那么何不让这位"神算子"算一算这紫禁城的命运?

于是,精通阴阳八卦的"神算子"被朱棣请入了紫禁城。

朱棣首先让"神算子"参观了紫禁城最豪华的外朝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并请这位神算预测一下这三大殿的未来。

朱棣满以为这"神算子"会奉承地对他说很多吉言,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神算子"看了看三大殿后,又是摇头又是叹气。

最后,"神算子"遗憾地告诉朱棣,这豪华的三大殿将在第二年的春天会被一场大火所烧毁。

这"神算子"的话一说出,立即把朱棣气了个半死,他马上把此人关了起来,想要等到第二年春天看一看此"神算子"预测的真实性。

让朱棣皇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到了第二年在3月底4月初时,三大殿果真被雷电击中,并因此烧毁。

朱棣急忙去监狱寻找那个"神算子",可是,这"神算子"已经在狱中自杀了。

朱棣认为,这次大火是上天对他修建宫殿造成劳民伤财的惩罚,于是便不再对三大殿进行重建,此后,他就在奉天殿前面的奉天门上办公直至驾崩。

那么,这紫禁城的三大殿为什么会被一场大火所毁呢?根据现在的科学推测得出,因为当时这三大殿修得非常高大,同时,当时的人们还不懂得运用避雷针避雷,所以才会遭到雷击。而那位"神算子"只是估计到了北京第二年春天的天气变化的无常,才作出了三大殿的毁灭预测。

可怜这位高高在上的朱棣皇帝,到死都没有弄明白自己最得意的宫殿为何会毁于雷火。关于这段历史,在现存的史书上,仅仅只用了一句话来作了说明:四月庚子,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

虽然朱棣不愿再去重建这三大殿了,但并不代表他的后代们不重建。

月台上,有一些皇帝举行典礼时焚烧檀香用的铜香炉,这些香炉一共有18只,代表当时清朝的18个省。

在太和殿殿外的左右两旁,还安放有作为贮水防火之用的4口铜缸,象征"金瓯无缺"。

古人把陈设在殿堂皇屋宇前的大缸,称为"门海",门海者,盖"门前大海"之意,古人相信,门前有大海,就不怕闹火灾。因此,大缸又称为"吉祥缸"。

它既是陈设品,又是消防器材。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宫中没有自来水,更没有消防器材。因此,缸内必须长年储满水以防火灾。

据说,这些大缸,在清代时就有308口,按其质量分类3种,即鎏金铜缸、烧古铜缸和铁缸,其中最珍贵的是鎏金铜缸,直至现在,这些大缸仅剩4口。

在殿外台基东西两侧,还各放着一只铜制仙鹤和龟,是长寿的象征。在仙鹤和龟的旁边,还有一个由铅铸造成的器具叫"嘉量"。

嘉量是清朝时量的标准器,表示皇帝公平处事,谁半斤,谁八两,心中自然有数。在这嘉量的对面,还有一个石头做成的器具叫做日晷,是古代的测时的仪器。皇帝的意思是:量和时的基准都在自己手里。

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两条,这样就构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筑术语上叫庑殿式。

檐角有10个走兽,分别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是我国古建筑之特例。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大殿内外饰以成千上万条金龙纹,屋脊角安设10个脊兽,在现存古建筑中仅此一例。

在我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我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

第一个饰物是一个骑凤仙人,相传原是南朝齐明王,后修道升仙。仙人之后是10个小兽。

这些小兽的使用,是有严格的等级界限的,一般最多使用9个走兽,只有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是7个、保和殿是9个。其他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只是9个小兽。

太和殿殿前台阶三层五出,殿前后有门户40个,金锁窗16个,整个大殿的装饰十分华丽。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级别最高的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

在大殿的正门上,还挂有写着"建极绥猷"的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为了保护文物,现存的匾额为复制品。

这太和殿也叫金銮殿,为什么这么叫呢?因为大殿内地面共铺约为0.67平方米的方形大金砖4718块。这些金砖铺在地上,平整如镜,光滑细腻,像是洒了一层水,发着幽暗的光。

那么,这些金砖真的含金吗?

其实,这些金砖并不是用黄金制成,而是在苏州特制的砖。其表面为淡黑、油润、光亮、不涩不滑。苏州一带土质好,烧工精,烧成之后达到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所以称作"金砖"。

烧炼这种砖的程序极为复杂,一块砖起码要炼上一年。每一块相当于60千克大米的价钱,可见金砖虽不含金,但也确实贵重。

太和殿殿内共有72根大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1.06米,高为12.7米。明代用的是采自川、广、云、贵等地的楠木,清代重建后,用的是采自东北三省的深山之中的松木。

殿内朝廷设有两米高的平台,上面摆放着6根雕龙金柱,沥粉贴金。在这些金柱中间,是一座雕有9条金龙的楠木宝座,又称"九龙金漆宝座"。

此宝座是1522年至1566年间制作的,通高1.7米,座高0.49米,座宽1.58米,纵0.79米,下层座长1.62米,宽0.99米,高0.21米。

宝座通体贴金,从上至下每层都装饰着祥龙纹。椅圈上,盘绕着9条形象生动的金龙,椅背正中是一条正龙,它昂首立于椅背的朝廷,后背盘金龙,中格浮雕云纹和火珠,下格透雕卷草纹。高束腰处四面开光,透雕双龙戏珠图案。

透孔处以蓝色绸缎彩地衬托,高束腰上下刻莲瓣纹托腮。中间束腰饰珠花,四面牙板及拱肩均浮雕卷草和兽头,椅面配金黄色绸缎坐垫,富丽堂皇,精美绝伦。

髹金漆云龙纹宝座上的雕龙具有明朝雕龙的特点,曾遭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后经故宫专家的全力修复,才恢复了它的本来面貌。

宝座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对称的宝象、角端、仙鹤、香筒等陈列品,以及焚香用的香炉、香筒。

其中,宝象驮宝瓶内装五谷,象征太平景象、五谷丰登,以及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角端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

宝座上方天花正中有一藻井,是从古代"天井"和"天窗"形式演变面来,为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主要设置在"尊贵"的建筑物上,有"神圣"之意。

在藻井朝廷部位,有一浮雕蟠龙,口衔一球,球为铜胎中空,外涂水银。此球叫"轩辕镜"。

传说是远古时代轩辕黄帝制造的,悬球与藻井蟠龙联在起,构成游龙戏珠的形式,悬于帝王宝座上方,以示我国历代皇帝都是轩辕的子孙,是黄帝正统继承者。它使殿堂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并显示出坐上这个宝座的人是何等的尊贵。

此外,在太和殿的房梁之上,还有一件镇殿之宝,即5座神秘符牌。

这5座符牌的供奉极有规律,以太和殿正中悬轩辕镜正上方的藻井平台朝廷所供符牌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方分别朝向正中各供奉一座。

由于此符牌雕刻着镇殿神符,所以这些神符又被称为"符板"。正朝廷的一块符牌高约0.37米,宽0.23米,以产于东北的高丽木所制,前置香炉、蜡台、灵芝。

符牌正面由上而下共分为4层,由佛教护持真言、神明和北斗七星图组成,背面由镇殿七十二符组成,可谓是一道镇殿灵符。

据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1731年,雍正降旨在养心殿安黄铜符板一块,太和殿和乾清宫分别安木符板各一块。据此可知,此处符牌至少有一块应是1731年供奉在太和殿上的。

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门窗的形制则取自《大戴礼记》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大殿的雷同。

殿内正中设有宝座,座前左右两侧有两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它是想象中的一种神兽,传说日行9000千米,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放在皇帝宝座两旁,寓意君主圣明,同时为烧檀香之用。

宝座两旁还放着两个肩舆,俗称"轿子",是清代皇帝在宫廷内部使用的交通工具。帝后在什么场合乘坐什么轿子都有严格规定。肩舆是其中的一种。

在中和殿的平台两侧,还各放有一个铜薰炉,是用来生炭火取暖的。清代宫中烧用的是上好木炭,叫"红萝炭"。这种木炭气暖而耐烧,灰白而不爆。

在古代,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殿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的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

另外,在每年春季的先农坛祭典时,皇帝都会先到中和殿阅读写有祭文的"祝版",查看亲耕用的农具。在参与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的类似活动前,皇帝也会在这里阅读祭文。

在清代,各朝帝王每隔7年都会纂修一次皇家家谱。纂修工作完毕后就会在中和殿上举行仪式,送呈皇帝审阅。给皇太后上徽号时,皇帝也要到中和殿阅读拟好的奏折。有时,皇帝还会在这里召见官员或赐食。

故宫的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之后,是故宫三大殿之一。此殿名典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意为神志专一,保持宇内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

保和殿匾额有"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

此殿殿高2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

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两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和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

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6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

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舒适。

在保和殿后阶陛中间,有一块雕刻着云、龙、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们称之为云龙石雕。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石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为250吨。

此石雕原明代雕刻,清代乾隆时期又重新雕刻。在图案是在山崖、海水和流云之中,有9条口戏宝珠的游龙,它们的形象动态十足,生机盎然。

这块石雕的石料产自京西房山大石窝,当时拖运了近一个月,才将这块石头运进京城。

此外,在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还有千余个石雕龙头,是一排排水头。

三殿台基面积约为2500平方米,由大块汉白玉石砌成。每层台基的周围都雕有须弥座。须弥座上,横置着大块的长方石条,名为"地袱"。

地袱之间立有望柱,望柱之间安设栏板。在它们之下,都凿有排水孔道。每个望柱下面伸出一个石雕龙头,整个"三台",共有1142龙头。

除每层台基折角的角顶伸出的龙头外,其他龙头的两唇之间都钻有圆孔,与望柱底下的孔道相通。由于台面的设计是中间高于周边,每当雨天,落在"三台"台面上的雨水自然就都流向地势底的四周,于是便从龙口中排出,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

保和殿在明清两代用途均有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后、太子时,皇帝在此殿受贺。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场面十分壮观。

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1646年至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他的大婚也在此举行。1669年也居在保和殿,时称"清宁宫"。清朝的两位皇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

1789年,科举考试时举行的殿试地点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

殿试是封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命题,指定大臣问卷,皇帝还要亲自阅看前10名的卷子。考取第一名的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称探花,高中者均被赐予进士及第并委以高官。

这样的殿试每隔3年举行一次,参加者一般必须经过乡试、会试考中贡士的学子方能得到参加殿试的资格。

殿试的仪式十分隆重,举行时间有过几次变动,清初曾规定在4月初,后改在5月初。1746年,曾改在4月26日,1761年,又改在4月21日举行,以后遂成定制。

在举行殿试这天,捧题官及内阁官由内阁经中左门至保和殿,将皇帝钦命之题陈于殿内东旁黄案上。新贡士由鸿胪寺官引导至丹陛两旁排列,按会试中所种名次,单数者列东,双数者列西。

皇帝御殿,作乐鸣鞭,众贡士和王公大臣皆向皇帝行三叩九拜礼。礼毕,皇帝回宫,礼部官员散题,贡士跪受,然后入殿,在殿内两旁试桌答卷。

试卷所采用白宣纸,每份考卷的第一页,填写应试者的姓名、年龄、籍贯及3代履历。考毕交卷之后,首页由弥封官折叠成筒,密封后加盖关防。其余卷面、卷背及骑缝之处,则加盖礼部之章。

考卷由皇帝任命的8名读卷官评阅。读卷大臣认为答得好的卷子,就在上面画一个圈,最佳试卷就画8个圈。试卷以画圈多少排名次,然后将前10名进呈皇帝,由皇帝钦定名次。

当然,进士甲第的选定也并非全都出于真才实学。有时仅仅是凭皇帝的一时高兴。如1548年的殿试,一个叫吴情的人中了状元,因"吴"与"无"同音,嘉靖帝便说,"无情"岂宜得第一。当天夜间,嘉靖听到雷声轰鸣,不假思索,决定让一个叫做秦鸣雷的人做状元。这真是会写文章不如有个好名字。

再如1903年殿试,名列前10名的有个叫王寿彭的,读卷官对寿彭两字大加赞赏,传说中的彭祖活了七八百岁,为了博得西太后的欢心,并且庆祝她十月初十的寿辰,于是认为"寿彭"两字富有吉祥喜庆之意,因此主考官破例把王寿彭提拔为状元。

农历五月二十五,是公布考试结果的日子。新科进士们由午门进入太和殿广场向皇帝行礼,随后,出宫。

这时,顺天府尹已为状元准备好了伞盖仪仗,府尹给状元披上红带,戴上大红花,并向状元、榜眼、探花各敬酒一杯,扶状元上马,送状元回府第。

第二天,礼部设宴款待新科进士们,称为"恩荣宴"或"鹿鸣宴"。

我国最后一次殿试是1904年,共取过进士150人。从此以后,在我国推行了1000余年的封建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